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36期 基督教美學
字級調整:

編者的話
基督教美學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編輯委員吳信如女士很久以前就建議新使者應該談談「基督教美學」。信仰基督的人們,追求真善美。我們過去談了很多我們所信仰的原則(真)、在現實社會中與上帝同行的態度與方法(善),但比較少去碰觸「美」的範疇。「美」似乎太主觀了,觸及深層的靈性,很難談論,但我們每日的生活其實都在忍受醜、享受美。具體來說,食衣住行無不與美相關。因此,我們試著從宗教生活的美感經驗、日常生活的美感經驗,來討論「基督教美學」。

信如在靈修與神學中尋找美,指出:「研究基督宗教的美學,不是要我們逃避現實的污濁與殘酷,遁入自私的感官自慰中,而是要我們瞭解上帝終極之美的本質,這種體現於恩典和拯救當中的美,不只是我們與醜惡奮戰的力量泉源和休憩之所,更是我們以聖靈的力量來型塑世界的目標」;基督徒的責任則是「在基督宗教的價值與耶穌基督的聖靈中,型塑出一個美的世界:讓周遭的生活環境更美,生命更美,也讓更多人透過這樣的美來遇見上帝。」曾宗盛牧師介紹攝影家范毅舜最近出版的三本書,雖然以教堂之美為主題,但內容最感人的部份是天主教白冷會士委身服事台東居民的故事,以及個人靈性掙扎的告白與蛻變,讓我們深刻體會「美學」最核心的議題就是誠實面對自我的靈性運動。

談「基督教美學」當然還是要談到「基督教藝術」。呂秉衡牧師扼要介紹了歷代人類如何以藝術來表達信仰內涵;在德國留學的羅頌恩先生以科隆大教堂的新花窗為例,探討現代藝術和基督教間的衝突與合一 ;建築師蘇希宗長老認為教堂建築應該表現「道成肉身」的主要意涵,並提出三個軸線(神聖—世俗、傳統—現代、普世—本土)來定位各教堂的意義。另外,我們邀請了兩位基督徒畫家:陳義仁牧師和伊誕.巴瓦瓦隆傳道,就他們自己的創作經驗來談信仰與藝術的關係,他們都強調應從自身文化汲取藝術養分。還有三篇「信仰生活」文章,分別從旅行、居住、飲食等方面來談基督徒的生活美學。

本期特稿刊出李弘祺教授的長文:〈教養、宗教與基督:從《矢内原忠雄傳》想到的〉,特別談到矢内原忠雄(戰後第一任東京大學校長,著名的基督徒學者)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養教育」、友伴之間在德行上互相砥礪的情況,促使他不斷自我反省,並產生對「至高神」的認識與感受的能力。

1972年被國民黨政府強迫離開臺灣的彌迪理牧師,於2013年3月18日去世,「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特邀盧俊義牧師寫下對彌牧師的所聞所見,文章甚為感人。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6 期 基督教美學 (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6期  2013年  6月 基督教美學 136
本期主題:基督教美學
發行日期:2013/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基督教美學
基督宗教的美學—在神學與靈修當中遇見「美」
藝術與信仰:從美感認識信仰、從信仰中體會美
教堂裡的現代藝術——衝突與接納
有意義的教堂美學
從《公東的教堂》探索教堂美學與信仰
我的亞洲基督教藝術經驗
學習聽聞大地的聲音
在工作、祈禱與靜默中和上帝重新相遇——我在曠鄉(下)
打造從心而出的美麗環境
「吃」與「饞」
旅行中的心靈相機
話說彌迪理牧師
教養、宗教與基督:從《矢内原忠雄傳》想到的
媠䆀無比止
參與 WSCF-AP Women Doing Theology 心得
核四?核能?究竟為何而反?
成為天國的富翁
三驚有夢——讀吳祥輝的國家書寫三部曲系列
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