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9期 生不生有關係!?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在未來,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再是量,而是質,因此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人口的品質,而不是數量。
關鍵字:
受訪者/徐佳青 (台北市議員)
作者/廖怡君 (本刊特約採訪)

根據2008年的資料顯示,台灣的總生育率是世界第一低:1.1。照這樣生下去,人口不就有負成長的危機?而且越生越少,勞動力不就減弱、國家不就沒有足夠的國力?生育率低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台灣女人都不想生小孩?這可能跟女權運動有關?
我帶著這些大家可能有的疑惑,專訪從事婦女運動多年的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徐佳青姐妹。徐佳青的分析讓我發現,少子化現象不一定是不好的,端看我們如何面對與因應。

※ 少子化一定帶來負面影響嗎?
徐佳青表示,談到生育率下降,要先談近十年結婚率下降、晚婚與晚生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是,而這其實代表了台灣是一個自由開放、多元的社會,人們已經不再把婚姻當作唯一的生活型態,人生必要的選擇。女人與男人都會評估:「我想要怎樣的人生。」

過去的農工業社會,由於產業結構以及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也多人手),而且養兒可以防老,大家也就理所當然的結婚組織家庭生小孩,尤其是女性,因為她沒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但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經濟結構的改變,女性有能力工作,也能夠經濟獨立的時候,結婚生子就不再是必要的人生選項。當一個國家民主開放且經濟高度發展,人可以自主選擇想要的生活,這一定會影響結婚率的下降。就算結了婚,也不一定想生小孩,很多人選擇當頂客族,他們考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生涯規劃與經濟負擔。

這樣聽起來,少子化似乎是已開發國家的必然現象,而台灣政府也擔心隨著少子化而來的勞動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但是,少子化只有負面的影響嗎?徐佳青從「土地的承受力」以及「未來社會所需的人力」來分析這個現象。

她說,如果以一塊土地可以承受的人口數來看,以台灣為例,台灣可以承受的最佳狀況大概在1000萬到1200萬左右,而目前台灣人口有2300萬。人口太多,就會有過度開發、生態環保等等問題。目前人類有五十億,地球可用的資源越來越少,而現在已開發國家面臨了少子化的現象,這或許是讓土地可以重新調整的一個可能性?

另外,因為少子化而造成勞動力短缺的顧慮,徐佳青也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台灣現在需要那麼多勞動力嗎?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所需的勞動型態已經跟過去不一樣了,以前農工時代需要密集的勞力,但現在不再是以密集勞動作為生產方式。人類發明那麼多工具,過去三個人做的事情,現在一個人就可以做了。在未來,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再是量,而是質,因此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人口的品質,而不是數量。

徐佳青認為,或許少子化反而是台灣的一個契機。面對少子化,如果我們只做負面的思考,那是一種舊思維、是落伍的價值思考。

※ 政府該以正面的態度因應少子化
「當少子化是必然現象的時候,執政者應該要改變思考,不要再認為富國強種一定要很多人口。」也就是說,政府應該要調整心態與政策,因應少子化社會的到來,而不是只單單希望人民多生一點。前面提到,在未來知識經濟的社會,對於勞力的需求將重質不重量,培養一個勞動力的時間、資源、成本都會增加,但是其產值會是過去與現在的好幾倍。但也因為培養人力的成本較以往為多,現代人可能會因為生涯規劃與經濟負擔而不願生養小孩。因此,生養小孩不再是個人的事,國家得把生育視為國家大事,是政府的責任,並且從教育與社會福利層面著手,提供人民足夠的協助,讓人民有意願生養孩子。但是,目前台灣政府所提供的協助,還是不足以讓人民安心的生養。

提到政府對於人民生養的協助,就會提到育嬰假。北歐國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以挪威與瑞典來說,人民大約可請兩年的育嬰假,且可領八成薪。不過一開始只有女性請假,少有男性請假,原因在請假兩年可能會影響男性在工作上的升遷,進而影響到事業。但是,養育小孩不只是女性的責任,因此後來該育嬰假制度調整成夫妻各要請一半,丈夫如果不請假的話,他就必須付更多的錢給國家,於是越來越多男人去請育嬰假。
徐佳青說:「因此,育嬰假的設計必須考量到整體配套措施,究竟有沒有效果。」當然一開始可能不盡完美,像上述的例子,但它慢慢修正到具體的成效出現,值得台灣借鏡。徐佳青表示,台灣育嬰假政策尚在規劃中。她認為政府如果真要鼓勵人民生養,那麼施政的配套措施與誠意要夠,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效果。

而談到生育與教養的問題,就會提到新移民家庭與其第二代。徐佳青表示,新移民家庭的婦女平均生育2.5個小孩,這表示台灣婦女平均只生1個小孩。有人就開始擔心了,他們覺得新移民婦女生的小孩比較差,還生那麼多。徐佳青非常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她表示就優生學來說,混血兒的基因是相對健康的;因此,新移民家庭的孩子問題不在基因,而是因為父母往往處於經濟弱勢,孩子無法得到足夠的照顧;而且因為生得多,每個孩子平均可以得到的資源就相對少。徐佳青認為協助新移民第二代的發展,是政府的責任,而這也是勞動力的一種調整。

※ 生育率降低,父權回歸?
學者菲利普‧朗曼(Phillip Longman)認為:人類生育力大幅縮減,全球人口老化,家庭價值漸形重要,而父權又將回歸。這個說法的意思是,父權體制可以穩定人口的成長,維持足夠的人口數量,還有國力。但是,「如果我們回到父權社會,那樣的狀況是好的嗎?」徐佳青問。
徐佳青表示,父權體制是一個壓迫的社會,女性沒有選擇的權利,她是被迫去生。她說,現在地球會那樣混亂,很大一部分是父權思考的結果。父權思考是從各自的立場去爭奪資源,而且非常自私的想把自己的種留最多,然後去想要如何掌握與爭奪更多的資源!所以男人會去侵略別人,會發動戰爭。

而女性的思維不以爭奪資源為出發,而是思考如何共用所有的資源,讓每個人的下一代都可以維持下來。因此,徐佳青認為女權運動的蓬勃對整個社會發展、對地球都是好的。而一些既得利益的男性會認為,女性自覺將讓男性所擁有的特權消失,他當然會極力的抵抗,因此出現了父權回歸的理論。

徐佳青表示,女權運動在台灣發展得很不錯。台灣的「性別權力指數」排名亞洲第一,甚至美國也遠遠落後台灣。性別權力指數有幾個指標:第一,女性的專業人員的比例,包括教授、醫師、會計師、律師,或經理級人員。第二,女性從政的參與率,包括國會議員、民意代表、政府高級官員。第三,經濟消費能力。

徐佳青說,台灣的民主化、教育普及化與經濟結構改變等客觀條件,對女權運動的發展有推波助瀾的影響。不過,美國也有這些客觀條件,女權運動發展得也很激烈,為什麼沒有台灣這樣的成果?徐佳青說,這是因為台灣的人口規模相對於美國較小,改變的速度比較快。另外,加上台灣是一個新興的移民社會,跟典型大陸國家比較,比較不受傳統價值的束縛,擁有比較多的彈性與優勢。而女權運動的發展也影響了台灣各個層面,女權運動者對政治、經濟的高度參與,間接改變了台灣傳統社會價值觀。

這樣看來,台灣的兩性平權做得不錯,但還不夠;因為還不夠,所以台灣的女人還無法放心的生養小孩,一旦生養小孩便得背負沉重的壓力。其實,如果客觀環境適合生養小孩,政府能規劃良好的育嬰制度、福利,讓女性可以不再將生養小孩視為畏途,生孩子的主觀意願就有可能提升。我們不需要父權回歸,而是需要一個真正兩性平權的社會。

附註:總生育率係指平均每位婦女(一般是指15至49歲之間)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國際間評量及比較生育率即是以總生育率為標準。台灣自73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少於2.1人,再加上近年持續降低的生育趨勢,95年總生育率已降至1.1人。(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一個民意代表的工作倫理 (第 112 期)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第 75 期)
男人與女人之間 (第 67 期)
解讀台灣的情色世界——兼談青少年與性 (第 64 期)
教會參與,男女大有別? (第 60 期)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第 58 期)
關於「失業」的新想法 (第 52 期)
愛情、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 (第 47 期)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第 166 期)
仙台三月雪 (第 142 期)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第 125 期)
不只是工作,是事奉──訪林永頌律師 (第 112 期)
窮得只剩下錢嗎?──王陽明牧師 (第 112 期)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第 99 期)
他們的幸福 (第 89 期)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張愛玲到哪去了?——神研籌委週記 (第 81 期)
同居理想國? (第 77 期)
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 (第 66 期)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第 65 期)
只有三個半 (第 60 期)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第 59 期)
總生育率係指平均每位婦女(一般是指15至49歲之間)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國際間評量及比較生育率即是以總生育率為標準。台灣自73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少於2.1人,再加上近年持續降低的生育趨勢,95年總生育率已降至1.1人。(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9 期 生不生有關係!? (15-1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9期  2008年  12月 生不生有關係!? 109
本期主題:生不生有關係!?
發行日期:2008/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少子化問題面面觀
從家庭計畫到少子化----專訪孫得雄
為什麼有人不想生小孩?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從基督教信仰看現代人生育問題
【校園觀點】少子化與我有關?
生產是詛咒還是祝福?——從夏娃談起
基督徒夫妻的閨房事─避孕
荷蘭時期教會人物檔案(二)台灣改革宗教會的奠基者─甘治士牧師
有畫要說
種子的信仰
從聖經看金融海嘯下的財務省思
撒馬利亞人在台灣
落在海角故鄉的浦公英─恆春基督教醫院新移民女性事工
保羅是憎惡女性者嗎?
看見原住民文化傳承的曙光
囡仔無夠額
少囝tioh嚴教
無法度隔斷e疼
這一天,是為了你
「人性化」的基督教?
巫譜
部落「愛」體驗
十八歲的邂逅
因緣際會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