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5期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
|
|
本期主題 |
教會對生態環保背後「全球化弔詭」的積極回應 |
|
關鍵字: |
|
作者/林益仁
(現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
|
長期以來,環保人士一直有一種錯覺,即生態觀念絕對是用來對治毫無節制的經濟發展邏輯的。事實上,在台灣,這樣的錯覺正急速地破滅。尤其,當我們看到所謂的「生態觀念」可以在像是「美體小舖」或是迪士尼卡通這樣的全球聯鎖網裡,透過「自然就是美」這種概念包裝而成為一件件誘人的商品時,我的疑慮更是油然而生。
這正是我在本文中要說的「全球化弔詭」:它似乎是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化身為各式各樣的理想面貌,例如:環境保護、民主自由、社會正義、平等人權等,企圖統一以及均質化不同社會文化對這些理想背後的差異認知。稍有不察,我們便會輕易地接受這些是普世皆然的理念,而忽略去追問:如果有差異,要怎麼辦?到底是誰在做這些統一的工作?憑藉著什麼樣的知識與權力基礎?還有,目前這個統一的過程又是怎樣的面貌?
以台灣的生態保育為例,目前大家似乎都接受保護野生動植物是全球性的趨勢,也是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必要條件。相應而來,國家公園的設立與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制定等都是為了達成這些理想。問題是,不是所有的人對保護野生動植物都有一致的做法。其中,有生態專家覺得應該全面性地禁絕任何對野生動植物的破壞,因此主張設保護區來保護;但是,多數的原住民卻認為人與自然有一定依存的關係,而這層關係在某種程度是透過使用的過程,例如採集與狩獵的活動才得以維持。兩者都有一套針對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論述與認知,然而,該如何去協調它們呢?不幸的是,在台灣我們看到的是極端暴力的處理方式。簡單的說,就是原住民的狩獵習慣被國家的法律嚴重地壓縮與扭曲,根本談不上有任何溝通的空間。其實,這類關於生態環境的認知衝突,不僅是發生在原住民身上,即使是中醫使用犀牛角、虎骨等動物性藥材的習慣與國際保育潮流的衝突,也在幾年前的「犀牛角事件」中暴露無疑。我們會發現,所謂「全球」亦或「國際潮流」等概念背後是有極大程度的虛妄。更重要的是,不可不明察其背後的運作力量與過程。
當然,這樣的批評不是要全盤否定一種普遍性理想的追求,而是指出一種更深層溝通的必要性。也是在這個要求上,教會有其積極性的角色可以扮演。就角色而言,至少有兩個方向目前是台灣的環境運動迫切需要且是教會可以積極貢獻的。第一,從信仰的角度,重新詮釋聖經當中所啟示「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且扣緊在台灣現實的社會脈絡之中,例如「安息年」的概念對台灣這個高度消費的社會所提出的批判,還有這個概念跟台灣發展中的環境意識的關聯何在?其次,從實踐的角度,教會應該融入當地社區,成為社區的「環境論壇」。這個「環境論壇」不只可以從事教會內外資源回收與認識環境的活動,還應該積極地與地方關心文史工作與社區環境的團體接觸,並嘗試與其對話。藉由提供教會硬體與軟體的設備,讓這些對環境有不同的認知與信仰得以在一個較有包容力的討論與實踐空間裡激盪。值得強調的是,這兩個方向都不是立時見效的靈丹妙藥。但是在這次的地震之後,許多社會團體也紛紛反省到這種由下而上長期性草根力量培育的重要性。從教會的立場來看,我們的地方教會原本就在社區當中,可惜的是,卻常常關起門來自己做,自絕於外面的社會脈動。此時,正是教會發展的機會,同時也是社區發展的機會。唯有從這裡紮實地做起,我們對環境的關懷以及對信仰終極的盼望才不致落入虛妄的全球性當中。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在想些什麼? (第 179 期)
|
.敬邀加入復活節「愛的書信」監獄事工 (第 164 期)
|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第 156 期)
|
.籠中的鳥以為飛翔是一種病 (第 155 期)
|
.從生態靈性觀點看食物 (第 152 期)
|
.我有一個夢 (第 149 期)
|
.信仰、生態與健康:與A Rocha同工的一日遊 (第 140 期)
|
.與原住民相遇 (第 137 期)
|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第 133 期)
|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上) (第 132 期)
|
.遇見它者 (第 128 期)
|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第 118 期)
|
.土地與族群的再生之路 (第 115 期)
|
.解構「減炭」的迷失 (第 106 期)
|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第 65 期)
|
.教會對生態環保背後「全球化弔詭」的積極回應 (第 55 期)
|
.世紀末的台灣環保 (第 43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