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33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原來登山寶訓中的八福,跟我們台灣民間所說的福氣,竟然如此的不同啊!
關鍵字:
作者/林益仁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系副教授)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7)

"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obtain mercy."

「憐憫人ê人有福氣,因為in beh得tio̍h憐憫。 」(台語)

憐憫人,指的是看到別人的受苦與需要而流露出的慈悲。神學家John Piper 說憐憫是能看見危難、心生同情、出手相救、不顧反對。我們憐憫的動機,並非為了要得到別人的憐憫,反倒,基督徒相信一個人有能力且應該憐憫,是因為神先憐憫了我們,拯救我們於罪惡的深淵之中。這是另一條天國子民的寶訓。

作慈善,應該也是如此。聖經上有多處記載耶穌見到困苦有需要的人,就動了慈心。耶穌伸手相救並非求得任何回報,就是單純的憐憫那些人。耶穌所舉的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也是如此!在現代社會,我看到很多慈善工作,都要做媒體的形象包裝、為了募款或是對於捐款者的交代等等理由,非得讓越多人看到與知道不可。很多的商業操作因此也滲入,我只怕這樣的現代慈善模式會離原來只是動了慈心的初衷,以及耶穌的天國福音越來越遠而已!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馬太5:8)

"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清氣心肝的人有福氣,因為in beh 看見上帝。」(台語)

「清心」或是"pure in heart"大致是描述一種靜態的心靈狀況,但台語的「清氣心肝」則多了些行動。這個字的希臘原文katharos 字面上有離開髒污事物,潔淨的意涵。上帝是聖潔的,如果我們不隨時潔淨自己,斷不能接近祂。耶穌天國福音中的天國特質必須是遠離罪的邪惡與污穢的。

關於「清氣心肝」,我想到過去帶學生到原住民部落時,在進入部落或是入山前,泰雅族耆老總是會帶領眾人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事後耆老告訴我這是一種潔淨的儀式,用意是求告上蒼讓進入的人可以去除邪念,避免做出冒犯土地的事情,也因此可以得到祝福。耆老同時告訴我,過去獵人們要集體行獵時,剛開始也必須舉行類似的儀式,在潔淨儀式中,對於過去的所作所為尋求衝突的解消與彼此寬恕,這樣打獵的結果才會受到祝福。現在想起來,我們的學生往往在這些行程中都有美好的收穫與回憶,無非是一種「清氣心肝」的結果。事實上,這也是每次我帶學生出外教學,最為擔心的地方。奇妙的是,每次都得以行囊滿滿。泰雅族的傳統信仰與基督教畢竟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我的經驗中卻是有許多類似的道理彼此是可以對話的。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馬太福音5:9)

"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for they shall be called the children of God."

「hō͘人和平ê人有福氣,因為in beh稱做上帝ê Kiáⁿ。 」(台語)

「使人和睦」(peacemaking))的希臘原文意為「連結成一體」(connecting into one),這是耶穌天國福音的重要屬性。自古以來,人群內外的衝突一直是社會的常態,往往在護衛個人與我群利益為至上考量的處境下,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事。在這個現實下,使人和睦的要求是否顯得天真呢?然而,耶穌卻說:這是成為神國子民必須履踐的行為。使人和睦的人,有能力看到超越個人(群)在各別利益與欲求之外的共同價值,並依此進行協調。使人和睦的人,有能力讓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與過犯,並依此進行彼此的和解。

這樣的能力確實困難。所以「使人和睦」有必要配搭在前耶穌所講的其它登山寶訓的實踐,如:虛心 (心內喪鄉)、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憫人、清心 (清氣心肝)。所以,使人和睦不是一個個人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懇求上帝的幫助,讓自己內心先和好,因為如果自己在諸般的欲望與利益的糾葛之下衝突不堪,將如何擔當和睦的使者呢?

我想到十年前的馬告國家公園的爭議,它凸顯了長期以來國家、保育團體、原住民、學術界等,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不同立場的權力(利)糾葛,因此釀成了不同階段的社會運動與政治衝突。馬告國家公園至今雖未成立,但是每到山上我總會在不同菜餚中嚐到清新提神的醃製馬告果實,泰雅人將馬告(Maqaw)視為調味的聖品。我一直覺得馬告應該是很好的「和睦」象徵,可惜的是以當時激烈衝突的現實很難凸顯這樣的精神。時過境遷,現在應該是很好的反省時刻。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10)

"Blessed are they which are persecuted for righteousness' sake: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為tio̍h義bat受khún-tio̍k 5人有福氣,因為天國是in ê。」(台語)

義,是耶穌所傳福音內涵的實踐依循。如果耶穌所傳的福音是真的,是對的,那就必須去行才是。義,不單單規範於猶太人所遵守的宗教律法,或是統治猶太人的羅馬法律系統,而更是超越這些,日後耶穌親自走上為世人捨命贖罪的十架道路。回到當時的時代脈絡,耶穌傳講天國福音的處境,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自由。想像當耶穌說出:「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之時,會惹怒多少當權者並帶來殺生之禍。在這裡,耶穌說出了一個悖理(paradox),不同於我們平日所求所理解,耶穌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天國的福氣超越了現世的福氣,甚至為了義往往必須放棄現世的福氣,耶穌自己以及歷史上無數追隨祂的殉道者都見證了這件事。

我因此深刻體會到原來登山寶訓中的八福,跟我們台灣民間所說的福氣竟然是如此的不同啊!這樣的福氣得來並非物質的報酬或是社會地位權力的獲得,反之,卻是在流淚、犧牲、受苦當中,對於生命的真實體悟。

這讓我想起前些時候在靜宜觀看的「牽阮的手」紀錄片,片中除了令人敬佩的台灣民主前輩田朝明醫師與田媽媽的故事之外,尚有許多在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為義受逼迫的民主鬥士的故事。在觀影時,從一開始我的眼淚就一直無法止住,心中充滿了激動與感動。我還想起,最近過世的魯凱族原運鬥士許進德,也是相當值得敬佩的一位。他們都不是眷戀世俗福氣,為義奮鬥學習耶穌精神的人,我深信他們應得的福份,都已經在天國中被紀念著。他們都是如紀錄片歌曲所說的會發光的靈魂。

※結語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耶穌在宣講完後世所稱的登山寶訓之後,話鋒一轉,說了以上這番警告的話。登山寶訓,也有人稱八福,與其說是福氣,倒不如說是實踐耶穌天國福音要求之後,耶穌的祝福與承諾。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對於天國如何實現,有一個清晰的圖像,但顯然跟身處壓迫、欺凌、流離的猶太人,期盼得救贖的救世主彌賽亞國度有所不同。在登山寶訓中,我們看到的天國子民屬性是看無自己、謙遜自處、關懷它者、促成一體、堅持是非。事實上,耶穌所傳講的其實已經超越猶太人的族群命運與眼光,也超越了世俗與靈性的二分,耶穌的天國福音不僅照顧到心靈的需要,律法的要求,以及公義的實踐。這個天國的福音不僅在此岸,也是在彼岸。如此的不同,但卻又包容猶太人過去所遵守與企求的。但是,耶穌知道這將惹怒當道,也將引發許多不同立場的人的爭議,所以不得不先勸勉這些追隨者。

登山寶訓不是武林祕笈,學了以後便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或是永保安康。反之,這是一條極為艱難的修行道路,以耶穌後來的身體力行來看,這就是一條犧牲捨命的道路。有別於世俗的福氣,且必須是用生命去換取的至上福份。這是馬太福音作者所描述,耶穌在確立自己世上的工作,接受魔鬼的試煉之後,首先昭示的福音內涵。綱舉目張,條條深刻。我在大學教授的專業是從社會與文化角度看生態學。環境或是生態關懷中蘊涵了對人與環境和諧關係的營造,甚至是一種對於烏托邦的理想。因此,不同的環境主義提倡者都有他們的立場與堅持,背後也有它們的實踐論述。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論述與實踐本身並不一定構成和諧的樂章,其中互相齟齬、衝突、與對話的地方所在多有。同樣是關心環境,背後的出發點與實踐方式確實有所不同,這樣的現實難免讓有理想性的實踐者氣餒。但是,換個角度想,原本人世間不同人類社群就因文化、生活與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各自不同,但藉由我們所必須共同依賴的土地與環境的連結,這些互有差異的人群忽然找到了一個可以共同對話的溝通平台。所以反而,這個平台變成了一件值得珍惜與努力的嘗試。

但是,如果環境或是生態的關懷確實可以是一個對話的平台。那麼基督徒,在為數眾多的人群中受上帝選召立志走一條信仰的道路。面對這個共同的環境關懷課題,基督徒將要說些什麼?這是我長久一來放在心上的問題。最近在靈修中,透過閱讀馬太福音省思耶穌的所說所為,特別是在山上寶訓耶穌所宣揚八福的福音。當我每天一節地閱讀後,感受到毫無疑問地,這正是耶穌傳道之初,走向人群,廣傳福音的「天國宣言」。其中,對於生態關懷作為一種社會改革的做法有極為深刻的啓示性。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在想些什麼? (第 179 期)
敬邀加入復活節「愛的書信」監獄事工 (第 164 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第 156 期)
籠中的鳥以為飛翔是一種病 (第 155 期)
從生態靈性觀點看食物 (第 152 期)
我有一個夢 (第 149 期)
信仰、生態與健康:與A Rocha同工的一日遊 (第 140 期)
與原住民相遇 (第 137 期)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第 133 期)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上) (第 132 期)
遇見它者 (第 128 期)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第 118 期)
土地與族群的再生之路 (第 115 期)
解構「減炭」的迷失 (第 106 期)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第 65 期)
教會對生態環保背後「全球化弔詭」的積極回應 (第 55 期)
世紀末的台灣環保 (第 4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3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40-4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3期  2012年  12月 此時此地讀路加 133
本期主題:此時此地讀路加
發行日期:2012/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此時此地讀路加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路加福音中的「做門徒」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讀路加福音
與路加福音中的女性談心
今日女性讀路加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從撒該的故事看路加福音中「救恩」的意涵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聖靈?人靈?邪靈?簡介《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與《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
你支持那一邊?淺談「基督教錫安主義」
西裝、赤膊與黑衣:從反洗腦教育看香港的記憶與認同
矢志為受苦族人射下烈日的泰雅勇士——多奧.尤給海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愛使我們相聚一起---日本重建志工團第四梯次心得
花蓮的小小果實們
PTL城鄉福音隊(第三屆大學生活體驗營)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魏廷朝ê「改朝換代」
讀經筆記10 保羅敢有可能講「兄弟姐妹」?
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