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33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聖靈?人靈?邪靈?簡介《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與《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
聖靈進入人的生命中,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可誇口的經驗、或者仗恃依戀的威權,而是在摔跤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與更新。
關鍵字:
作者/陳佩儀 (台北大專中心主任)

如果你會想拿起這兩本書,我倒是很好奇你閱讀的動力是什麼?

筆者本身沒有所謂的「靈恩」經驗- 被擊倒、嘔吐、說方言(靈語)、身體發麻、發熱、跳靈舞、靈笑,看異象、說先知話、醫病、趕鬼…..等經驗,但因為服事的關係,倒是聽了不少田野的分享,各家各派以「聖靈」之名,絕對化自己的經驗就等同是聖靈的作為,並以此成為權威,見證、教導,分別「屬靈」的人及「不屬靈」的人。筆者亦曾經在一次的教會實習結束後,聽聞教會的團契開始發展為尋求「說方言」恩賜祈禱,雖說是祈求恩賜,但,卻也在當中形成一種「分別」,會說方言的人被當成是屬靈的,當然,沒有說方言的人,則被當成不屬靈。而屬靈的人,常常以聽見「上帝跟我說」這類的信仰詮釋,來改變信仰團體的集體決定或共識。

※不同族群的靈恩經驗

筆者上述林林總總的分享,其實也正論及部分《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靈恩運動訪談記錄》所談到的各個不同的靈恩經驗。 這本訪談記錄,看到兩個比較大不同的群體的「靈恩」經驗,一是原住民族群(東排、泰雅、阿美、布農),一是福佬與客系的族群。

原住民族群的靈恩運動與「禱告山」的成立,密不可分。一方面帶來的教會的復興,而與神直接會遇的神聖經驗,除了成為信仰的確據之一,也逐漸塑造了信仰詮釋的權威,主導教會的方向。甚至因為「靈恩」的外顯能力所帶來的分別、追求靈恩態度上的差異,以及人內在渴望的權力慾望,引起了教會的分裂、衝突與不安。但,奇妙的是,早期在部落發生的靈恩運動,強調的是悔改,在識字率不高的部落中,神以「預言、醫病」的恩賜,引領部落族人的悔改。而接受靈恩的信仰者,更是勤於祈禱、讀經、探訪,與神同工,建立群體性的信仰,這是一種謙卑且寧靜的改變力量。但,後來在部落的靈恩運動,也許受到訪韓、訪美、祈禱院…等經驗,產生了更不同的靈恩路線。為了追求「聖潔與基督徒生活」其中有些教會的教導與傳統文化(祖靈、族服、圖騰…)產生激烈的衝突甚至全面拒絕。一直到現在,這樣的狀態在部落仍舊時有所聞。即便如此,在部落中,仍有不少的牧者在靈恩經驗與信仰教導中,盡力尋求平衡,甚至將靈恩的經驗帶到社區工作、社會關懷、社會運動中,試圖在「教導」與「分辨」中,更深的經歷神的話與神的靈一起做工。

而在福佬與客系族群的靈恩運動中,醫病、趕鬼常成為偏遠地區或是臨海教會,民間信仰較為興盛地區重要的服事(宣教方式)。不過,趕鬼與內在醫治、精神疾病存在著微妙關係。鬼是一種真實存在,也是一種內在的缺乏,更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疾患或障礙。趕鬼在不同區域,詮釋以及經驗也不同。在都會區也許談的不是「趕鬼」,而是「內在醫治」,而內在醫治跟情緒傷害相當盛行於各種特會中,成為其中主要的傳講及服事的內容。而另一波靈恩運動則是跟靈命更新有關,跟北美愛修園及訪韓的經驗都有密切相關。靈命更新連帶影響的常常是禮拜方式的更新,以及以小組取代團契的關懷及宣教方式,充滿熱情、熱切的追求與神相遇的經驗,並且樂意奉獻犧牲。近年來,有些教會則將追求靈恩運動與豐盛神學(成功神學)連結,並運用階級分明(權柄與順服)、強調果效的小組經營模式,吸引許多中產階級的信徒,呈現投資報酬神學。

閱讀「訪談記錄」,筆者心中出現許多的焦慮跟不安,在不同的田野訪談中,看到彼此衝突的靈恩詮釋。我想,許多人在靈恩經驗中想找一個立足點,或者在混亂、多元的情境中,期望一個明確的、可預見性的信仰,渴望找到認同。在閱讀不同的靈恩經驗中,看到更多人性內在的衝突、焦慮、軟弱與黑暗。但,聖靈的大能在每個不同的處境中,仍在做工。祂進入人的生命中,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可誇口的經驗、或者仗恃依戀的威權,而是經驗信仰一步一步的穩固與踏實,經驗內在深刻的自由與平安,經驗一個立足點,不是害怕被挑戰,而是在摔跤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與更新。

※靈恩經驗需要在社會脈絡中理解

田野經驗是一個各自表述的經驗,而《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則是針對田野經驗的整理、反思。從不同的學術論述觀點去理解這些田野經驗。筆者的分享畢竟是經過筆者的取捨與詮釋。靈恩運動牽引的是一個更大的脈絡,交織著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心理的、性別的、階級…等不同層面。只要是牽涉到人的經驗,就不能以單一或者二元論來定義。一個人的經驗不可能離開歷史與社會脈絡的影響,因此靈恩經驗也不能獨立於歷史跟社會變動的脈絡之外被理解。這兩本書的主編石素英老師建議,這兩本書需要一起閱讀才完整。讓情感經驗在學術論述中更有力,也讓學術論述在情感經驗中更清晰!

回到一開始的問句,你是在什麼樣的動力下想拿起這本書?對筆者來說,這當中有我的焦慮與渴望。焦慮的是神的作為大過我的想像,我要如何在信仰中找到一個認同的位置,並且辨認出自己內心的黑暗;渴望的是想更深的經歷神聖會遇,走在一條堅定且溫柔的路上。那你呢?若你的內心也有焦慮與渴望,相信這是一條路,在走入這麼多不同的生命情境中,試著去認出祂來。但別急,慢慢來,這樣才能看見信仰路上美好的風景!!   

同作者相關文章:
愛、性慾、信仰 (第 180 期)
《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 在愛裡,我們沒有不同 (第 170 期)
妳是我的姐妹 (第 150 期)
行動中的信仰群體 (第 149 期)
318開啟教會內公民思辨之旅 (第 143 期)
聖靈?人靈?邪靈?簡介《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與《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 (第 133 期)
備餐分享 (第 130 期)
這是靈性的旅程 (第 124 期)
走過痛,那兒有生命! (第 117 期)
河道邊s (第 114 期)

出版資料:

1. 石素英編,《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永望,2012年6月出版。

2. 石素英編,《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文集》作者自行出版,2012年6月出版。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3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45-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3期  2012年  12月 此時此地讀路加 133
本期主題:此時此地讀路加
發行日期:2012/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此時此地讀路加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路加福音中的「做門徒」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讀路加福音
與路加福音中的女性談心
今日女性讀路加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從撒該的故事看路加福音中「救恩」的意涵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聖靈?人靈?邪靈?簡介《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與《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
你支持那一邊?淺談「基督教錫安主義」
西裝、赤膊與黑衣:從反洗腦教育看香港的記憶與認同
矢志為受苦族人射下烈日的泰雅勇士——多奧.尤給海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愛使我們相聚一起---日本重建志工團第四梯次心得
花蓮的小小果實們
PTL城鄉福音隊(第三屆大學生活體驗營)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魏廷朝ê「改朝換代」
讀經筆記10 保羅敢有可能講「兄弟姐妹」?
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