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47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凝聚的青年力量,要做些什麼?追隨基督,直到祂的十架下。為了追隨基督,我們得打破自己最珍惜的一切。
關鍵字:
作者/王貞文 (台南神學院講師,病假中)

年輕是怎麼一回事? 生命在你的面前展開無數的可能性,但是你卻覺得自己力量微小,講話沒有份量。在一個逐漸老去的團體裡,年輕人被當成寶貝寵愛,卻不一定受到尊重。在提摩太前書裡,我們讀到那段著名的,對在教會裡擔任領袖的年輕人的勸告:「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

是的,因為年輕,缺乏歷練與經驗,可能也還沒有學會客氣與圓融,好像會被看成是魯莽的、激烈的、甚至是危險的力量。幸好,初代教會對教會裡的青年領袖的期待,並沒有要求他們變得老成,「有耳無嘴」地靜聽,或是戴上虛假的面具,反而鼓勵他們要勇敢地發言,積極地行動,並以這樣的言語與行為,成為信徒的榜樣。

還有,「愛心」與「清潔」也是青年在教會生活裡可以顯明的特質。年輕時候的愛是充滿熱力的,愛上了,就不計較一切地去付出,不管這個愛的對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理念,年輕的心總是願意全部擺上,盡力燃燒。

在還沒有被捲進人性幽暗的結構之前,青年也比疲憊的、歷練過無數事情的人更能「手潔心清」地去看待權力與機會,因為還沒有嚐到權力的滋味,反而會去堅持某些原則。而這種盡力燃燒的愛心,以及未被權力腐化的清潔心,乃是教會更新的力量。

※挑起時代的重擔

帶著清潔的熱情,投入改革、建造教會事工的年輕人,有時遭遇到的挫折與阻力,會折磨著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擔子的沈重,唯一的安慰是:這擔子是基督的擔子,是祂要改變這個世界的軛。我喜歡耶利米哀歌這段話:「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他當獨坐無言,因為這是耶和華加在他身上的。」(耶利米哀歌3:27-28)

因為在負軛的過程裡,年輕的生命要被雕琢,重塑,變得更能夠被上帝所使用。

吳希榮牧師(1881-1922)是一位在四十一歲壯年時就過世的傳道人,曾以年輕的生命,拼命地挑起許多的擔子。

吳希榮出身一個人口眾多的傳道者家庭,在長榮中學就讀時,就因為天資聰穎受重視。他有肺疾,卻願意被派到澎湖,在呼嘯的海風中做傳道的工作。因為年輕有熱情,他講道時都竭盡全力大聲呼喊,不惜喊破喉嚨。而佈道的內容,被認為是勇敢無畏、剛直有力,「就像施洗約翰」。

他的老師梅監務牧師對他的爽直與無畏也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是個「夢者」,充滿異象與理想。他做的不是白日夢,而是關於上帝國的大夢,他期待能夠幫助台灣教會自立。當時台灣教會依賴英國母會依賴得很習慣,會友的經濟能力也不佳,對於自立運動,一般人沒有很大的興趣,但是這位年輕的牧者的行動力很驚人,看到信徒因為財政的困難而對教會真正定根本土的可能性多有疑慮,他乾脆先辭去牧職,經營起農園來,他親自拿起鋤頭來,也挑蔥賣菜,也種植果樹,一面計畫著建設教堂。

屏東長老教會美倫美奐的老教堂,就是在吳希榮這種驚人的熱力、勞動與籌劃中,建立起來的。這不只是一棟建築物,還是一個台灣教會自立的象徵。

吳希榮所負之軛相當沈重,新的信仰潮流由日本傳到台灣,信徒之間起了爭執,教會一面奮興著,一面有著無窮的問題。在這樣的新時代,他耗盡所有的力量,把自己燃燒殆盡。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輕生命,負軛的生命,活出基督的榮美。

※在盼望中「聽候」

年輕,被看輕,年輕,受挫折,但年輕,就是能夠在盼望中等待。但是這樣的等待,並不是完全不做事地讓時間流過去,而是在一個看起來還無法有作為的時間裡,打開心靈的眼睛,豎起靈敏耳朵,觀察著,學習著,預備著自己。這種狀態,可以用台語的「聽候」來表達,那是肌肉緊繃著,心與腦都迅速動作著的「安靜」狀態。

年輕的黃彰輝曾經學習著這種「聽候」的功課。他生長在被殖民的台灣,從小就經驗到許多令人「不甘願」的屈辱:被日本小學生以「清國奴」相稱,被禁止與自己兄弟用母語交談,還有在升學的過程裡所必須承受的一切對被殖民者的成見與輕視。但是他竭盡全力,迎向挑戰。

在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與日本人競爭著高等學校的位子時,他把背熟了的聖經經文勇敢地放進他的作文裡:「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在那個日本的軍事政權越來越對基督教不友善的時代氛圍裡,他以年輕的熱情堅持著自己的信仰。

口試時,他馬上被問到:「你是基督徒,不是嗎?」他說是。

「基督教的基本教導是什麼?」

他回答說:「上帝是愛,我們要愛祂,並且要愛鄰舍。」
接下來口試官給他非常具挑戰性的問題:

「那麼,」他微笑了一下:「那麼你覺得基督徒是否像耶穌批判的法利賽人一樣偽善?因為他們不只在教會裡豎起十字架,也在許多其他的地方豎起十字架?」

年輕的黃彰輝覺得困惑,甚至有點害怕,但平常的信仰訓練讓他生出戰鬥意志:「我不大明白您指的是什麼。為何豎起十字架會變成一件偽善的事?十字架是基督教最珍貴的象徵。我想您弄錯了,或者誤解了。」

「我沒有弄錯,也沒有誤解。請你告訴我,你怎樣說起基督教是個愛的宗教,卻在四處立起十字架來,好提醒人說,在兩千年前,猶太人怎樣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然後在兩千年後,繼續用這樣來屈辱猶太人?」

在回憶錄中,黃彰輝寫道:「這回我真的震驚了,我從來沒有聽過人家這樣談論十字架。在那個情況下,我無法真的控制自己,也幾乎忘了他是考官,我是考生。我大聲說:『你弄錯了!十字架象徵上帝的愛,祂為了人類,甚至犧牲祂的獨生子耶穌。十字架也是象徵耶穌的愛,祂順服至死。』我引用腓立比書。然後,我發現各個考官臉上戲謔的笑容,包括穿著軍服的那一位,於是我停了下來。」

後來他才知道,其實這位考官本身也是一位認真的基督徒,他剛由德國留學回到日本,他提出的問題,是他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個號稱基督教國度的國家所做的不義,這讓他感到困惑。

但是當晚黃彰輝其實是完全絕望的,他深信自己即使筆試成績很好,在口試時如此大膽頂撞,應該不可能考上了,他將辜負家人和教會長輩的期望,這使他非常焦慮難過。當他上榜了的消息傳來時,他幾乎不敢相信這一切。那時他十七歲,世界在他的面前展開。

後來還有許多磨難與驚險,以及許多奇妙的事,塑造了這一位相當有影響力的神學家與信仰者,每一步,都看到他在困境中不失落盼望的信心。這是年輕時被磨出來的信仰。

當他經過戰爭、與故鄉隔絕、回鄉與新使命的磨練,他站出來號召年輕人,一起來建造一個合一的、有力量的教會。那所有「聽候」的工夫都在那樣的時刻聚集成力量。

※打破自己最珍惜的一切

凝聚的青年力量,要做些什麼?追隨基督,直到祂的十架下。為了追隨基督,我們得打破自己最珍惜的一切。

「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了我安葬的事,預先把香膏澆在我身上。我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個女人所做的,以為紀念。」(馬可福音14:8-9)

在伯大尼,一位沒有名字的女人出現在耶穌與他的追隨者共同聚集吃喝的地方,打破玉瓶,將極珍貴的真哪達香膏澆在耶穌頭上。這個「長大痲瘋的西門」的家裡,刹那間充滿了濃烈的香氣。

這香氣濃烈到令人不安。席上的人彼此不滿地竊竊私語著:那樣一瓶香膏,可能需要一位勞苦的工人不吃不喝地工作一整年才買得起,只能用在一個最特別的時刻啊!在這麼平常的日子裡,這樣「浪費」這麼珍貴的香膏是為了什麼?拿這筆錢去幫助窮人不是更好嗎?
 然而,對耶穌來說。這不是任何一個平常日子,而是受難之路的開始。

這位女子乃是以行動來傳揚真正的福音。她直覺地感受到,上帝要將祂的愛子交在暴力與惡毒的手中,她知道上帝正以不成比例的濃烈之愛,來愛原本該當滅亡的我們。於是,她不計代價地打破最珍貴的玉瓶,在痛苦與死亡的巨大陰影前,盡全力來愛,來顯明上帝不計代價的愛。

聖經裡沒有告訴我們這位女子的年紀。但是她的行動方式,讓我們想起很多年輕人那種不顧一切的愛的方式:不為自己算計,不在乎人的眼光,不求回報,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付出自己所有的。她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愛與行動。

※在暴力面前堅持愛

年輕的生命,是勇於把自己曝露在危險的境地的,是敢放掉一切保護傘去冒險的。雖然在老人的眼中,也許這是自不量力的。

在基督受難的故事裡,有著這樣的「少年人」身影:「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脫下麻布,赤身逃走了。」(馬可福音14:51-52)

在耶穌被捕的時候,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然而,還有一位少年人繼續堅持地跟在祂後面。這位少年並沒有穿上可以保護他自己,或是顯示他身份地位的衣袍,而是披著一塊麻布,像是一個哀悼者,或是一個懺悔者。

但是成群的施暴者不肯放過一個哀悼者。這位少年到了最後,還是得脫掉了這塊哀悼的麻布,放掉最後一絲保護與尊嚴,赤身裸體地逃跑了。

在耶穌受難的路上,這位無名的少年人曾那麼靠近祂。就像那位打破玉瓶,以香膏為耶穌的安葬來預備的女子,他也以「事先哀悼」的行動參與耶穌的受難。有人認為,他以後成為一位福音的見證者,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以非常簡潔富節奏性的筆調,記下了耶穌基督在地上的行動與教導,也記下自己為了愛的緣故勇闖危險之地,而在眾人面前出現看似狼狽羞恥的一幕。

這無名的追隨者,也就是你,也就是我。當我們願意完全捨去身份地位的保護,以赤裸裸的自我來追隨基督,我們可以離他很近很近。那稍微保護著我們的不過是我們懺悔的麻衣,不過是懺悔的罪人的身份,不過是為耶穌基督的死難與自己的罪來悲悼的心。

雖然暴力可能會來奪走我們最後的保護,雖然我們可能因為恐懼而不得不赤身逃走,但我們會永遠記錄那一刻,就在受苦的耶穌基督身邊,離他很近很近。而這一刻也將改變我們的人生。

同作者相關文章: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致女兒s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7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7期  2015年  4月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147
本期主題: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發行日期:2015/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速寫「現在是我們的事了」青年座談會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陪妳/你,一起奔跑!──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原住民青年的渴望
青年如何參與教會決策?
青年主動出擊,開拓參與空間
追求公義的信仰傳承
青年如何翻轉教會
神學教育與體制對於青年事工的影響
屬於我們的事——青年的自省與行動
總會青年事工,貫穿了我們的生命洪流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教會如何協助現在的年輕人?
時代的米該雅:鄭兒玉牧師
「人民作主,歡喜行踏」紀行
營地幹事甘苦談
帶著學生下田去──大城教會課照班種稻體驗
上帝受人敬畏
讀經筆記18 一枝嘴m̄是一個嘴
敬覆「家己割傷身軀」、「拜五」
走出呼召
收穫滿滿的神研班
參與第五十二屆神研班雜感
肢體互助,恩典共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