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9期 生不生有關係!? | 
  
    |  | 
  
    |  | 
  
    | 
        
          |  本期主題 |  
          |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  
          | 在未來,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再是量,而是質,因此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人口的品質,而不是數量。 |  
          | 關鍵字: |  
          | 
                | 受訪者/徐佳青
                  (台北市議員) |  
                | 作者/廖怡君
                  (本刊特約採訪) |  |  | 
  
    | 根據2008年的資料顯示,台灣的總生育率是世界第一低:1.1。照這樣生下去,人口不就有負成長的危機?而且越生越少,勞動力不就減弱、國家不就沒有足夠的國力?生育率低成這樣,會不會是因為台灣女人都不想生小孩?這可能跟女權運動有關?
 我帶著這些大家可能有的疑惑,專訪從事婦女運動多年的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徐佳青姐妹。徐佳青的分析讓我發現,少子化現象不一定是不好的,端看我們如何面對與因應。
 
 ※ 少子化一定帶來負面影響嗎?
 徐佳青表示,談到生育率下降,要先談近十年結婚率下降、晚婚與晚生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是,而這其實代表了台灣是一個自由開放、多元的社會,人們已經不再把婚姻當作唯一的生活型態,人生必要的選擇。女人與男人都會評估:「我想要怎樣的人生。」
 
 過去的農工業社會,由於產業結構以及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也多人手),而且養兒可以防老,大家也就理所當然的結婚組織家庭生小孩,尤其是女性,因為她沒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但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經濟結構的改變,女性有能力工作,也能夠經濟獨立的時候,結婚生子就不再是必要的人生選項。當一個國家民主開放且經濟高度發展,人可以自主選擇想要的生活,這一定會影響結婚率的下降。就算結了婚,也不一定想生小孩,很多人選擇當頂客族,他們考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生涯規劃與經濟負擔。
 
 這樣聽起來,少子化似乎是已開發國家的必然現象,而台灣政府也擔心隨著少子化而來的勞動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但是,少子化只有負面的影響嗎?徐佳青從「土地的承受力」以及「未來社會所需的人力」來分析這個現象。
 
 她說,如果以一塊土地可以承受的人口數來看,以台灣為例,台灣可以承受的最佳狀況大概在1000萬到1200萬左右,而目前台灣人口有2300萬。人口太多,就會有過度開發、生態環保等等問題。目前人類有五十億,地球可用的資源越來越少,而現在已開發國家面臨了少子化的現象,這或許是讓土地可以重新調整的一個可能性?
 
 另外,因為少子化而造成勞動力短缺的顧慮,徐佳青也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台灣現在需要那麼多勞動力嗎?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所需的勞動型態已經跟過去不一樣了,以前農工時代需要密集的勞力,但現在不再是以密集勞動作為生產方式。人類發明那麼多工具,過去三個人做的事情,現在一個人就可以做了。在未來,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再是量,而是質,因此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人口的品質,而不是數量。
 
 徐佳青認為,或許少子化反而是台灣的一個契機。面對少子化,如果我們只做負面的思考,那是一種舊思維、是落伍的價值思考。
 
 ※ 政府該以正面的態度因應少子化
 「當少子化是必然現象的時候,執政者應該要改變思考,不要再認為富國強種一定要很多人口。」也就是說,政府應該要調整心態與政策,因應少子化社會的到來,而不是只單單希望人民多生一點。前面提到,在未來知識經濟的社會,對於勞力的需求將重質不重量,培養一個勞動力的時間、資源、成本都會增加,但是其產值會是過去與現在的好幾倍。但也因為培養人力的成本較以往為多,現代人可能會因為生涯規劃與經濟負擔而不願生養小孩。因此,生養小孩不再是個人的事,國家得把生育視為國家大事,是政府的責任,並且從教育與社會福利層面著手,提供人民足夠的協助,讓人民有意願生養孩子。但是,目前台灣政府所提供的協助,還是不足以讓人民安心的生養。
 
 提到政府對於人民生養的協助,就會提到育嬰假。北歐國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以挪威與瑞典來說,人民大約可請兩年的育嬰假,且可領八成薪。不過一開始只有女性請假,少有男性請假,原因在請假兩年可能會影響男性在工作上的升遷,進而影響到事業。但是,養育小孩不只是女性的責任,因此後來該育嬰假制度調整成夫妻各要請一半,丈夫如果不請假的話,他就必須付更多的錢給國家,於是越來越多男人去請育嬰假。
 徐佳青說:「因此,育嬰假的設計必須考量到整體配套措施,究竟有沒有效果。」當然一開始可能不盡完美,像上述的例子,但它慢慢修正到具體的成效出現,值得台灣借鏡。徐佳青表示,台灣育嬰假政策尚在規劃中。她認為政府如果真要鼓勵人民生養,那麼施政的配套措施與誠意要夠,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效果。
 
 而談到生育與教養的問題,就會提到新移民家庭與其第二代。徐佳青表示,新移民家庭的婦女平均生育2.5個小孩,這表示台灣婦女平均只生1個小孩。有人就開始擔心了,他們覺得新移民婦女生的小孩比較差,還生那麼多。徐佳青非常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她表示就優生學來說,混血兒的基因是相對健康的;因此,新移民家庭的孩子問題不在基因,而是因為父母往往處於經濟弱勢,孩子無法得到足夠的照顧;而且因為生得多,每個孩子平均可以得到的資源就相對少。徐佳青認為協助新移民第二代的發展,是政府的責任,而這也是勞動力的一種調整。
 
 ※ 生育率降低,父權回歸?
 學者菲利普‧朗曼(Phillip Longman)認為:人類生育力大幅縮減,全球人口老化,家庭價值漸形重要,而父權又將回歸。這個說法的意思是,父權體制可以穩定人口的成長,維持足夠的人口數量,還有國力。但是,「如果我們回到父權社會,那樣的狀況是好的嗎?」徐佳青問。
 徐佳青表示,父權體制是一個壓迫的社會,女性沒有選擇的權利,她是被迫去生。她說,現在地球會那樣混亂,很大一部分是父權思考的結果。父權思考是從各自的立場去爭奪資源,而且非常自私的想把自己的種留最多,然後去想要如何掌握與爭奪更多的資源!所以男人會去侵略別人,會發動戰爭。
 
 而女性的思維不以爭奪資源為出發,而是思考如何共用所有的資源,讓每個人的下一代都可以維持下來。因此,徐佳青認為女權運動的蓬勃對整個社會發展、對地球都是好的。而一些既得利益的男性會認為,女性自覺將讓男性所擁有的特權消失,他當然會極力的抵抗,因此出現了父權回歸的理論。
 
 徐佳青表示,女權運動在台灣發展得很不錯。台灣的「性別權力指數」排名亞洲第一,甚至美國也遠遠落後台灣。性別權力指數有幾個指標:第一,女性的專業人員的比例,包括教授、醫師、會計師、律師,或經理級人員。第二,女性從政的參與率,包括國會議員、民意代表、政府高級官員。第三,經濟消費能力。
 
 徐佳青說,台灣的民主化、教育普及化與經濟結構改變等客觀條件,對女權運動的發展有推波助瀾的影響。不過,美國也有這些客觀條件,女權運動發展得也很激烈,為什麼沒有台灣這樣的成果?徐佳青說,這是因為台灣的人口規模相對於美國較小,改變的速度比較快。另外,加上台灣是一個新興的移民社會,跟典型大陸國家比較,比較不受傳統價值的束縛,擁有比較多的彈性與優勢。而女權運動的發展也影響了台灣各個層面,女權運動者對政治、經濟的高度參與,間接改變了台灣傳統社會價值觀。
 
 這樣看來,台灣的兩性平權做得不錯,但還不夠;因為還不夠,所以台灣的女人還無法放心的生養小孩,一旦生養小孩便得背負沉重的壓力。其實,如果客觀環境適合生養小孩,政府能規劃良好的育嬰制度、福利,讓女性可以不再將生養小孩視為畏途,生孩子的主觀意願就有可能提升。我們不需要父權回歸,而是需要一個真正兩性平權的社會。
 
 附註:總生育率係指平均每位婦女(一般是指15至49歲之間)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國際間評量及比較生育率即是以總生育率為標準。台灣自73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少於2.1人,再加上近年持續降低的生育趨勢,95年總生育率已降至1.1人。(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 .一個民意代表的工作倫理 (第  112 期) | 
      
        |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 
      
        |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第  75 期) | 
      
        | .男人與女人之間  (第  67 期) | 
      
        | .解讀台灣的情色世界——兼談青少年與性   (第  64 期) | 
      
        | .教會參與,男女大有別? (第  60 期) | 
      
        |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第  58 期) | 
      
        | .關於「失業」的新想法 (第  52 期) | 
      
        | .愛情、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 (第  47 期) | 
      
        |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第  166 期) | 
      
        | .仙台三月雪 (第  142 期) | 
      
        |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第  125 期) | 
      
        | .不只是工作,是事奉──訪林永頌律師 (第  112 期) | 
      
        | .窮得只剩下錢嗎?──王陽明牧師 (第  112 期) | 
      
        |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 
      
        |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第  99 期) | 
      
        | .他們的幸福 (第  89 期) | 
      
        |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 .張愛玲到哪去了?——神研籌委週記 (第  81 期) | 
      
        | .同居理想國?  (第  77 期) | 
      
        | .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 (第  66 期) | 
      
        |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第  65 期) | 
      
        | .只有三個半 (第  60 期) | 
      
        |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第  59 期) | 
    
  
  
    | 
        
          |  |  
          | 總生育率係指平均每位婦女(一般是指15至49歲之間)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國際間評量及比較生育率即是以總生育率為標準。台灣自73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少於2.1人,再加上近年持續降低的生育趨勢,95年總生育率已降至1.1人。(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