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63期 數位時代新生活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數位新時代的老問題
如何作聰明的數位人
關鍵字:
◎ 作者 /管中祥 (教授/中正大學傳播系)
網路的互動、快速、匿名、儲存、多功的特性,改變人類世界,也產生對數位技術的高度依賴,不論是食衣住行、消費、娛樂、學習,甚至政治參與、人際互動,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數位時代帶來許多的便利,也為人類帶來不少問題,並且讓原本存在社會現象有了新的「變形」。

網路霸凌

  例如,「霸凌」早就是人類社會的常見現象,但在「人手一機」的時代,這樣的問題隨時都可能發生。「網路霸凌」主要是透過通訊軟體、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傳遞關於個人或群體的負面訊息,造成特定人士或群體的名譽、生活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還可能會造成對當事人心理的極度創傷,不僅會讓人吃不下、睡不著,造成情緒低落憂鬱、焦慮,還可能產生更大的報復行動,甚至自殺。

  網路霸凌之所以引起關注,主要來自於數位技術及其產生的效應。首先,網路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會讓人誤以為發言不會被發現,能隱藏在茫茫網海,而不必負責任;其次,由於手機通訊的便利性,也使得霸凌的行為隨時都可能發生,特別是隨按、隨傳的技術特質,不僅讓霸凌會即刻發生,傳送者也可能因一時衝動的發文,而造成別人的傷害。

  再者,網路的速度與擴散性,會讓更多接觸到相關資訊,原本霸凌的問題只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但網路的霸凌卻會擴大其它不相關人士,並引起「圍觀」,甚至加入戰局,受害者承受更多身心壓力,無形中也鼓動藏在暗處的觀看者加入霸凌。最後,數位技術的截圖、剪輯、造假等功能,容易讓事件去脈絡化,甚至無中生有,造成更大傷害。即使後來澄清謠言,加害者承認錯誤,甚至被法律制裁,造成的傷害卻已難以挽回。

  網路霸凌的現象,某種程度也反應了人與人之間溝通意願與能力的降低,原本有機會透過面對面溝通澄清的誤會、釐清的爭議,或解決的問題,也可能因為網路便於發洩自身情緒或者彼此放話,讓人懶得靜下心,好好溝通解決不滿及爭端,反而讓傷害更為嚴重。

隱私監控

  數位時代另一個重要的議題便是隱私監控。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在網路等數位科技上留下的蛛絲馬跡,不只會成為商人獲利工具,也可能成為政府監控人民的利器。

  2020年1月1日,全美最嚴厲的《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CCPA)正式實施,法案要求企業必須向加州居民揭露如何使用消費者的個人資料,民眾則有權要求企業不得銷售資料,甚至刪除自己個資。

  雖然該法規範企業需向民眾說明個資如何使用,並讓人民要求企業刪除自己的資料,但現實上有多少人真的在意?或者,我們在聽從系統指示按步就班輸入個資的當下,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個人資料正一步步成為別人的商品?

  有時,民眾並非全然不知自己的資訊掌握在企業的手中,只是「數位商人」的社會形象及其產品總是代表的光鮮亮麗,進步與酷炫,深怕自己落伍、跟不上時代潮流,怎麼還有多餘時間思考我們的個資到底去哪了?更何況,許多時候,我們打從心理認為,數位科技與技能是生活的必要條件,讓我們更有能力面對未來,但就在我們歡天喜地雙手迎接的同時,「數位商人」逐步影響與監控我們的生活。

  不只是資本掌握我們的行蹤,政府也會監控人民行動,在疫情期間,為避免緊急危難、造成悲劇發生,似乎無可厚非,但,民主國家跟集權國家在相關作法上有何不同?

  歐盟下屬的數位人權機構就曾針對此次疫情發表相關監控及隱私聲明,強調在採取非常手段保護公眾健康的同時,也要能明確落實必要的資料保護措施,他們並提出多項數位監控的準則給各國參考。

  例如,採行數位監控時應避免或最小化對權利和基本自由的侵害,確保不會使用個人的位置資料,並不能直接識別並避免再識別這些資料。同時,系統佈建之前,在開發階段就應進行事前的隱私影響評估。

  而在資料的使用上,應嚴格排除任何與此不相關之目的(例如,商業或執行其它法律的目的)的資料二次利用,並且這些資料應該「去識別化」,其身分不得被直接識別,用來識別符號也必須定期更新並強加密強度,防止遭到竊取或不當使用。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國家有難、生死交關,很容易忽視人權,甚至主動交出隱私,然而,若因此缺乏警覺,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習慣,恐怕會讓政府的權力恣意擴張;而在數位民主時代的我們,也應該懂得檢視政府的監控措施是否依法行政?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有否侵犯隱私?

同溫層

  數位時代還有另一個強大的特色就是同溫層。

  「同溫層」是「資訊濾泡」(filter bubble),也是「迴音室」(echo chamber),「資訊濾泡」則是指網路以使用個人偏好、人際網絡主動幫用戶過濾資訊,形成「資訊泡泡」,使用者也因此活在泡泡之中;而後者是指,相似的聲音不斷在相對封閉的訊息環境中迴聲,與使用者相近立場的意見不斷放大,少數異議者則選擇沉默不語。因而形成「同溫層」。

  會形成「同溫層」,是因為網路運算法則依據個人的網路使用習慣,提供使用者與自身有關的資訊,目的是要行銷或推廣你可能感興趣的訊息或產品,但同時也把擁有相近特質或背景的人「圈」在一起,進而形成「同溫層」。網路的演算法及社群媒體為了行銷刻意建起了我們的同溫層,但不容否認,我們的心態及使用習慣也是同溫層越來越穩固的原因。

  例如,在臉書上如果有人的觀點和你不同,你通常不會去按「讚」,你可能還會取消追蹤,甚至解除好友。此時,你在網路上會跟他漸行漸遠,甚至再也看不到他的發文,相反的,和你會跟意見相同的朋友或陌生人越走越近,進而形成自己新的同溫層。

  「同溫層」篩選資訊的結果,不但讓自己越來越偏食、資訊越來越稀缺,也難以了解不同立場的意見與想法,社會也可能越來越疏遠,或越來越對立,但同溫層內的彼此信任、緊密相依,反而容易讓假訊息快速傳遞。

  走出同溫層的第一步就是得先開放心胸。主動或不排斥不同意見者。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待在同溫層裡既溫暖又安全,但如果不願意走出去,恐怕只會讓自己躲在樹洞裡,越來越狹隘。

做聰明的使用者

  其次,不要讓社群媒體控制你的資訊來源。既然我們都知道社群媒體是形成同溫層的「原兇」,我們就不該只是滑手機時在臉書上取得資訊。一般的瀏覽器都有「書籤」的功能,你可以訂閱各樣的網站,直接連上網頁取得資訊,但如果你還是習慣滑手機看新聞,也有許多APP提供RSS服務,例如,Feedly或Flipboard,你只要訂閱網站,就會主動把資訊匯集到APP,一打開就可以看到自己訂閱的訊息。不過,你得不能偏食、只訂自己想看的,最好是訂閱有多樣觀點或具有公信力的媒體。

  數位時代處處都是便利,但也處處都是陷阱,數位時代雖然產生許多問題,有時也和我們長期以來資訊使用習慣有關。我們得作個聰明的數位人,不要以為網路的匿名性就能躲過法津的規範,也不要輕易留下數位足跡洩漏隱私、遭到監控。當然,更重要的是,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是跟我看法一樣的訊息就是對的,除了自己已知的新聞,還有沒有被遺漏的資訊和觀點,多多思考、仔細判讀,這樣才有可能慢慢地走出自己的同溫層。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面對假訊息 (第 469 期)
主題探討/數位新時代的老問題 (第 463 期)
主題探討/傳播媒體的本質、信仰良知與社會責任 (第 445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63 期 數位時代新生活 (2-16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63期  2023年  1月 數位時代新生活 463
本期主題:數位時代新生活
發行日期:2023/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克服恐懼及挫折,正面步入新時代
主題探討/數位新時代的老問題
主題探討/從筆尖到指尖的變化
主題探討/3C傷身傷腦筋?
主題探討/親子關係的衝突,常因手機而起?
主題探討/善用數位工具,榮神益人
婦女新眼光/真信心,用生命行道
小錢祈禱網/盼望的異象:上帝的治理
小錢祈禱網/打破藩籬 尋求痊癒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悅讀繪本/用繪本探索老年生活
JCCJ宣教分享與代禱001號
生活見證分享 ∕ 與主同行建堂之路
幸福家庭徵文作品(佳作)/幸福在我家
幸福家庭徵文作品(佳作)/幸福在我家
舉起祈禱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