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6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關鍵字:
作者/王貞文
(台南神學院講師)
在歐洲常會感受到台灣的基督教會是多麼年輕!我自認為來自很老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可是每次當我向歐洲的朋友驕傲地說:「我的教會在台灣宣教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得到的反應卻常常是:「好年輕的教會!」是啊!比起自認為有兩千年歷史的羅馬大公教會,或是自1530年奧古斯堡信條制定後逐漸成形的路德宗的諸教會來說,在台灣逐漸扎根成長的這株福音新芽,仍是個未經宗教戰爭與決戰般地信仰論爭的幸福教會,是個包袱輕省的稚嫩新枝。和歐洲的教會比起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仍有著令人羨慕的新鮮活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這個年輕的教會,即將要慶祝福音的種子在這片土地落土一百四十年的「生日」。過生日,總要再次回想自己成長的經過,感謝過去走過的日子,回憶中再次確認自己的身分認同,了解自己是誰。在回憶的過程中,也許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年輕的教會,有著一些老堅持。正是這些堅持,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我的父親王逸石長老曾很詩意地將教會比喻成刺竹:「刺竹交纏根相同。」意思是說教會像叢刺竹,每個信徒像竹子般,各自節節向天生長,但是緊緊抱在一起。橫向長著的是刺,信徒很會彼此批判反省,但是無論怎樣是一叢長得緊密的竹,有著相同的根,就是基督。
出自同樣的竹的聯想,父親還有另一句詩說出對教會的期待:「肉粽好吃竹葉香。」說明教會的使命,就是要把福音豐富的內涵(肉粽)用本土的語言(竹葉)包裹,一起在時代的大鍋中煮出由這片土地冒出的獨特清香來。我想,這兩個鮮活的比喻很適合來當標題,讓我們一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幾項堅持。
刺竹交纏根相同
這個年輕的教會乃是由基督教的古老枝幹發芽的:1865年,英國的宣教師來到台灣宣教,1872年,加拿大的宣教師也來耕耘這一片福音新壤,他們帶來了他們的先祖所體會的基督教福音。他們的信仰,有著與許多普世教會共同擁有的古老堅持:以《聖經》為信仰之本、因信稱義、歸榮耀於上帝。
堅信《聖經》權威,而不向人間俗世的威權低頭,是基督新教的基本精神。早期的宣教師們篤信上帝的恩典使人得自由,「因信稱義」的道理,絕非律法主義者。更重要的是,他們活出「只有歸榮耀於上帝」的精神,也就是說,辛勤做工,努力見證,但不求個人得榮耀或被紀念,只願上帝得榮耀。
宣教師當中,有不少人來自蘇格蘭的「自由教會」,這是一群不願意看到教會受制於國家的蘇格蘭長老會牧長與信徒,在1843年昂然出走,所建立的一個新而自由的教會。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醫生的祖父,就是當年昂然出走的蘇格蘭牧師當中的一位(註), 加拿大來的馬偕牧師的父親,也是來自這個蘇格蘭自由教會的傳統。站在這樣的傳統中,一些宣教師有著敬畏上帝、堅持真理、不屈不撓的特質。這種特質使得福音在重重險阻中被傳開來。
蘇格蘭自由教會的成立,也表現出「改革宗教會」那種「不斷地改革中的教會」的精神。這樣的精神,也是今天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堅持的——拒絕停滯不動,為福音的緣故,不畏任何權威,勇於革新。也許因為這樣,有時顯得步調很不一致,像刺竹叢般地在風中格格作響,每一根竹子響聲都不同。
宣教師們在台灣工作,各有各的工場,看見的需要各不相同,組織的方式與權力的分配,南北也曾有差異。各地教會也都各有特色,因所屬的社群與地區的差異,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是,就像一叢刺竹,竹稍雖是向著不同的方向長著,遠看卻還總是同一叢刺竹。即使意見不同,理念不同,改革宗的基本精神仍是這叢刺竹的根。
肉粽好吃竹葉香
由1912年開始,來自英國與加拿大這兩個不同的宣教團體組成了一個共同的大會,1913年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為台灣南北各教會共有的身分認同,這個名稱說明了這個教會是屬於新教改革宗裡的長老教會的傳統,標明了她在普世教會中的位置。「台灣」兩字,在那時還是被宣教師們稱為Formosa,則說明了這個教會如今將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釘根,在台灣文化的氛圍中成長,作見證。
從那時候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台灣的命運相繫,走過日本時代,與台灣人民一起經歷軍國主義的蹂躪;經歷戰爭,嚐著新的統治者國民政府所帶來的威權統治的滋味;也與台灣人民一起經歷民主化過程的種種陣痛,一起迎接民主時代的來臨,尋找著台灣的新身分。
在台灣傳統讀書人的眼中,基督教始終還是個陌生的洋教,基督教的文化和台灣民間文化之間有一定的緊張。對許多人來說,基督教的道理就像生糯米般地難以消化。巴克禮牧師用羅馬字拼音,以當時日常使用的台語翻譯了新舊約《聖經》,是以台灣清香的竹葉去裹福音的粽子的第一步。黃彰輝牧師提出「適況化的神學」的觀念,強調神學的工作必須由生活的情境出發。
將福音與人的生活結合的努力,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很重要的堅持。七○年代,面對台灣國際地位受威脅,感受著台灣人對民主與人權的渴望,長老教會先後發表了「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與「人權宣言」。在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八○年代,教會更是積極地展開社會與政治關懷的行動。這些關懷的行動激起教會內外不少討論,教會必須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
走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情境又有了巨幅的改變,在這個時代的大鍋中蒸煮的,將是怎樣的福音粽子?那竹葉是否該換成更鮮嫩的新葉?在這樣一個新世紀好像一切都在未定中,變化著,流動著,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若要維持年輕的活力,又要無虧於她的傳統,必定要在這個時代的情境裡活出基督的樣式來。
焚而不燬的荊棘
1985年,在一個獨特的時代裡,一片獨特的土地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她的古老堅持,寫下自己的信仰告白,其中說到教會時,是這樣說的:
「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傳揚耶穌基督的救恩,作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又釘根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疼與受苦,成作盼望的記號。」
焚而不燬的荊棘是這樣一個「盼望的記號」的精神象徵。摩西在曠野中與上主相遇,所看見的表記是一叢被火焚燒,卻沒有被燒成炭、化為灰的荊棘。上主的生命力量孕藏在不會被燒滅的枝葉中。對於受壓迫而差點兒失去所有希望的上帝的子民來說,這個記號世世代代訴說著永活上帝的信實與保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焚而不燬的荊棘為教會的標誌。當中法戰爭期間被暴徒搗毀的新店教會重建之後,馬偕曾把這個標誌畫在教會牆上。在教會受到許多苦難的年代,焚而不燬的荊棘之圖像訴說著堅忍的盼望:在苦難中堅持愛的行動,即使遭到拒絕與挫折,依舊堅持要讓福音在台灣扎根。
願這些老堅持總是充滿新鮮的活力。願這個教會時刻與上帝同行,在一個新時代成為和解的使者,成為希望的記號。
同作者相關文章:
.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
致女兒s (第 35 期)
Majorie Landsborough, Dr. Lan, a short biography of Dr. David Landsborough, medical missionar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in Formosa 1895-1936,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957, p.9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6 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7-9頁)
86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發行日期:2005/2/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
Email:
Email
*
收件人Eamil:
Email有錯
未填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編者的話
目錄s/
台灣教會界的7-11?!──淺論PCT的品牌與行銷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長老教會的再出發?
營造宣教型的教會
學習型的教會——教會更新的新起步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青春自殺「勿/誤」語?
親愛的,別自責
海洋兒女之歌——蘭嶼東清教會的社區宣教
【音樂宣教】乎?
長老教會的神學困境
家,躲風避浪的港灣?
台灣基督徒與兩岸和平
戰爭、軍購與台海安全
當死亡的恐懼籠罩
王惡到王屋
活得更豐富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為自己出征
搶救客家人的靈魂
日光少年營與我
我的黑盒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