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8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基督教精神看台灣教育之本質
關鍵字:
作者/王榮義 (現為馬偕紀念醫院院牧)
  「因為教育者(或施教者)也是人,人對教育的本質和基本精神如果不能了解或是有了錯誤的認知,把教育當作國家、民族、社會的機器,甚至使教育變成了統治者(或獨裁專制政府)的工具,按照教育者(或施教者)所希望製造的產品來選擇教育的內容、材料、方法,而不是按照教育的對象——人——受教者的身心發展自然需要來決定教育的目的,那麼教育的本質和基本精神就受到破壞和扭曲,教育問題自然就百病叢生,教育成了反教育……。」(林宗義等著,《台灣的教育》,台美基金會,1990年,206-207頁)

  僅管台灣教育喊出「五育並重、全人教育」的口號,但任何受過台灣教育摧殘的人皆知道這不過是說說罷了,聽聽就好好,不必太認真。不信的話,路上隨便問一個學生,「為何到學校去?」、「在學校學到了什麼?」,看看會得到什麼答案。為什麼大多數的學生無法享受「受教育」的樂趣(即使是成績好的學生)?為什麼大多數的人一離開學校就不想再進入?為什麼高喊教育改革那麼久了,我上小學的女兒與兒子書包卻仍然比我的公事包重?為何體罰學生的情形改善許多,但言語的羞辱卻仍時有所聞?為何考試結果還是比學習過程重要?一次在國小三年級女兒的社會科考題看到一單選題「上學的目的何在?」選項有交朋友、學習做人的道理、好玩……標準答案可想而知是「學習做人的道理」。但身為家長的我,看過之後只能一笑置之。現今台灣的社會亂象——功利、自私、以暴易暴、冷漠……「教育」如果不是罪魁禍首也逃不了幫凶的罪名。相信我們皆曾經在受教育過程中遇到個別的老師是有開放的教育理念的,但整體而論,台灣的教育真的是病很久了。本文嘗試以基督教的傳統與精神反省台灣現行教育「反教育」的本質,期待通過反省,結合有識之士共同努力建造一個更符合人性的教育環境。

一、重視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智慧及人格的培育
  基督教承襲猶太教的精神,相當重視宗教教育。在基督宗教的傳統中,人類的發展成長是以認識造物主上帝、了解他的旨意為最終目標。箴言記載「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一:7),「孩子啊,聽我的話,你要明智,要謹慎自己的生活」(二十三:19),明白的指出上主是智慧的來源,唯擁有智慧的人,其人生的道路才可能正直而平順。雖說基督教傳統重視智慧(認識上帝)的追求,但並不排斥生活上一般知識及技能的學習。事實上,在強調入世、有好見證的基督教傳統下成長的人,由於敬神愛人的成熟人格特質,加上服務人群的理想,更能專注在事務研究與發展上。目前世界有許多優秀的基督教學校,在專業領域研究上大放異彩的人士中不乏敬虔的基督徒。反觀台灣的教育,過分偏重智育及生活技能的學習——強調升學率、能力分班、補習教育,忽略了情緒教育及道德教育。學校課業、升學壓力在老師及家長的聯手操作下,不斷的強壓在學生的身上。

二、受教者為中心(因才施教)vs.老師為中心(以方便教學為目的)
  耶穌在面對不同的人時,他會以適合他們的方式與內容來教導。藉著與罪人的吃喝,耶穌向罪人傳達了接納的訊息,同時他也向自以為義的人發出了反省的呼籲;貪心沒有安全感的富人,他以比喻「無知的財主」提醒;窮困受苦的社會邊緣人,耶穌以八福安慰之;面對精通律法的宗教菁英,他常以律法質問而使對方無言以對。耶穌這種以受教者的需要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得與他相遇的每一個人有機會自己反省、成長。台灣的教育本質上是以老師為中心的——統一的教材、進度、考試,全是以方便教育者教學與評量為考量。跟不上進度的學生被犧牲掉;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學習情緒低落的學生被忽視,有的甚至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最近鄰居國中二年級的小孩只要是國文課一定拒上,一問才知道原來該國文老師是全校出了名的,一堂課可以辱罵學生三、四十分鐘,最後幾分鐘才開始教課文。在家長幾度與校方溝通後,情形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國文老師居然打電話到家中恐嚇並大罵學生,直到學生氣得哭出來掛她電話。據說該老師的背景很「硬」。一個與我無話不談、心地善良的小男生,在青春期的變化中,不但沒有師長的接納與鼓勵,反而傷痕累累,想起來心就隱隱作痛。我不禁要問:「教育是為了誰?誰才是教育的中心?」

三、學習動力來源——彼此合作互相學習vs.競爭比較
  基督教的傳統中,團契(信仰團體)共同生活的觀念是培育信仰的過程中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耶穌本身以葡萄樹自喻,所有的信徒是枝子連結在樹上,枝子無法離開樹木單獨存在。使徒保羅更進一步以身體為喻,強調每個人像一個身體上的不同肢體,從上帝所領受的恩賜不同,重要的不是比較誰的功能及恩賜重要,而是每個人如何運用自己的恩賜,以愛為合作基礎,建立以基督為首的身體。在這種信仰理解下,每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皆與團體中其他成員息息相關。台灣教育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學習動機——競爭比較被教育者與家長視為鼓勵學生學習向上的唯一法寶。殊不知,在長期的競爭與比較環境下,勝方的少數人傲視群雄不可一世(但常活在焦慮中,深怕有朝一日又被打敗),敗方的人有自暴自棄者,有誤入歧途者,有不擇手段者,有人格異常者……在此一環境下,或許有人因而學到一些「知識」,進而得到「學位」,但同時也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在生命中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這種競爭比較的訓練一旦日子久了就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處處與人爭、怕吃虧、輕視弱勢者(因為認為他們不上進),而這正是台灣社會目前的寫照。如果人的成功與社會的進步需要付出這種代價,你願意付嗎?

四、過程與結果
  從基督教的信仰觀點來看,人的發展與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因為世上沒有一個完全的人。不管信主多久,信仰的學習仍不能停止。而且學習過程本身就要不斷的實踐、反省,簡言之,過程本身就有意義。但台灣的教育因受到社會重視文憑的影響,過程只成為取得文憑的工具。這也難怪教育的學習過程失去樂趣與意義。

五、尊重的基礎——上帝的形象vs.表現的好壞
  基督教傳統對人的尊重是因為任何人皆為上帝所創造,有上帝所賦予的形象(愛、公義、良善),人受尊重與否不是因為其表現如何。耶穌不是因為人的表現好才接納、尊重人,而是人尚活在罪中時,他即道成肉身介入人的生活,主動伸出手友誼與救援的手,恢復人內在受罪蒙蔽已久的上帝形象。在台灣受教育的孩子的尊嚴是要靠自己爭取的,在學業表現上稍一不小心就會遭受不同形式的處罰、消遣、責罵。「笨死了!」;「去死啦!」;「豬呀!」……是學校老師常用的語彙,其他方式的處罰更是五花八門。在以表現好壞為尊重的基礎下,許多表現不佳(其實是更需要被尊重)的人因此自我形象變得很差,不但從教育過程中學不到自尊,也學習不到如何尊重別人。

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vs.製造一元化的乖乖牌
  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是基督徒傳揚福音、傳承信仰的基本要求,尤其在異端充斥的時代更是如此。耶穌從來不以標準答案來教育群眾,他通過比喻、故事、問題等多元的教育方法啟發他的門徒與跟隨者。台灣制式的教育雖然造就了聽話與會讀書的小孩,但因為標準答案的限制、老師威權的壓制、分數決定了一切,使得學生缺乏想像力,不敢發問,研究能力薄弱。

※ 我們送孩子到學校,到底在乎他們學到什麼?
  曾經問過許多為人父母者,到底他們送子女到學校去最重要的是學什麼,什麼樣的學習態度與結果是可以伴隨他們一生,無論處在何種環境都能幫助子女勇敢堅定的走下去?「誠實」、「努力以赴」、「判斷力」、「獨立思考」、「快樂」、「人生有方向與目標」……父母親們如此嚴肅的回答我。如果我們希望對子女的盼望是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祝福而不是控制他們一生的詛咒,我們在送子女到學校受教育時,不能漠不關心任由現行教育以扭曲的教育本質宰制我們的下一代。尤其身為基督徒的父母更應以基督教的精神參與在教育改革的行列中,期望能早日導正台灣的教育本質,造福台灣的學子。
同作者相關文章:
婚輔是什麼? (第 180 期)
如何放下歧見 (第 150 期)
教會如何協助現在的年輕人? (第 147 期)
上主看為好的 (第 134 期)
基督徒如何面對家暴問題 (第 115 期)
網路——青少年的天堂?父母的惡夢? (第 81 期)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影響 (第 73 期)
從聖經探討基督徒對性的態度 (第 64 期)
從基督教精神看台灣教育之本質 (第 5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8 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5-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8期  2000年  6月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58
本期主題: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發行日期:2000/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隨想s/
編者的話
從基督教精神看台灣教育之本質
由政治的觀點看台灣的教育
從社經的角度體檢台灣的教育
新世紀師資培育的思維
教改新願景首重教育財政改革
基督教宗教教育的角色與反省
「倚靠」上帝的牧師——王倚牧師略傳
淺談東瀛偶像流行風
「當噴禧年號筒」
教會送餐服務——武塔教會對社區獨居老人的關懷
談永生s
校園愛情故事多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窗s/p
震不毀的阿嬤
處變不驚的孩子
也談「出走」
從大專事工談青年人出走問題
關於ASYG 2000
A TIME FOR GOD——給自己一個挑戰與順服的TIM體驗
我的團契生活
TCMA日月潭札記
何謂信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