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50期 一個人的幸福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單身的社會現況及成因
關鍵字:
◎ 作者 /鐘文君 (台南神學院宗教社會工作助理教授)
全球單身人口逐漸成長,以家戶平均人口為例,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全國每戶人口數自1990年以來,年年下滑,從1990年的4人,2017年底僅剩2.73人,連續27年下滑。商業策略己逐漸開發一人商品,水果一人份、飲品獨享杯等,住宅也趨向小坪數建案。單身不一定獨居,但單身在社會中所面臨的處境,值得探討。青年期從23到39歲,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從學校畢業、擁有第一份工作、開始獨立生活、與異性交往、論及婚姻、組成小家庭等。一旦邁入40歲,Erikson稱為中年期,在生理上感到體力不如從前,在心理上可能對生涯迷惘、不知何去何從。在社會層面的人際關係與支持系統,也可能面臨重整。因此,本篇文章以40歲以上單身者來探討,較能聚焦在單身族群的生活現況。
 
一、單身的現況
 
單身者若以婚姻狀況來分類,根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40歲以上單身人口總數超過430萬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259萬人,佔60%。就其單身的原因是未婚者共145萬人,男性多於女性。男性未婚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以40-50歲台灣未婚男女人數比較,1997年男性未婚比女生未婚多38,258人,2019年則男性未婚比女生未婚多78,336人。
 
離婚或解除婚約也是單身的狀況之一,2019年共153萬人,女性多於男性。所謂解除婚約,乃依據民法第976條:婚約之一方有生死不明、重大不治之病、與他人合意性行為或受徒刑之宣告者,他方得解除婚約。最後,女性平均餘命高於男生,故喪偶者共136萬人,一樣女性多於男性,而且佔81%(詳見下表/或圖)。顯示出女性在婚姻遭遇困境時,特別需要社會支持。
 
2019年台灣40歲以上單身人口
 
        總計            未婚            離婚/解除婚約       喪偶 
總計 4,349,918   1,451,576    1,534,750                   1,363,592 
男性 1,757,532      764,956       743,496                      249,080 
女性 2,592,386      686,620       791,254                   1,114,512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信念逐漸改變中,隨著教育程度的普及、工作機會愈趨平等,女力時代的來臨,使婚配因素更為複雜。女性在擇偶條件的設定上,以「門當戶對」或「往上攀爬」的認知邏輯,是在早期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脈絡下成形,也因此有「女人油麻菜籽命」的諺語,來安慰女人要認命,亦或是稱羨覓得良人。至今,這個婚配認知邏輯改變不多,而且,隨著社會發展、經濟進步、全球化的影響,女性選擇「婚」與「不婚」,有更多的思考。
 
二、單身的成因
 
「婚」與「不婚」雖然是兩種選擇,在台灣社會也衍伸出女性獨立的思考及演變。Dalton(1992)的研究中,單身女性多數表示想要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標或發展事業,而放棄婚姻的選擇。楊茹憶研究 10名單身女性,其教育程度影響對於工作的選擇,且工作是婚姻以外的成就與社會歸屬感的獲得方式,因而影響了婚姻的選擇。
 
Nadelson Notman(1981)認為形成單身的決定因素非常複雜,包含外在的因素,例如經濟狀況、教育水準、職業地位、需照顧年老父母或身障手足等。有些單身者則因內在的心理衝突,例如抗拒親密關係中的承諾(Commitment),童年生活經驗影響建立親密關係等。Spreitzer Riley(1974)指出,男性若和父母、手足關係欠佳,較可能保持單身;女性若與父親在情感上過於黏密也較易保持單身。
 
國內學者楊美慧(1991)研究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發現幼年時期的生活經驗具有影響力, 包括:父母對婚姻持負面的評價、父母婚姻關係不陸、偏差性教育的影響。謝佩珊(1995)亦支持上述的研究發現,並認為原生家庭經驗的影響,並不侷限在幼時的生活經驗,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皆具有影響力。由於台灣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家庭關係改變,使年輕男女對婚姻抱持觀望的態度。寧缺勿濫也是選擇單身的想法,與其隨便找個人結婚,過著不如意的生活,不如好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 
 
「婚姻斜坡」與「婚姻擠壓」
 
「婚姻斜坡」是指在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中,男性在尋找婚姻對象時,通常會找年齡、身高、教育、職業地位、收入等條件不如自己的女性。而女性則傾向找條件高於自己的男性。在這種「下婚嫁」、「上婚嫁」的原則之下,條件較弱的男性、條件較優的女性,成為婚配市場中的剩餘誤差,不易找到心中的理想對象,因而保持單身。台劇「拜犬女王」就描寫了女強人在姐弟戀過程中,不婚的過程。
 
「婚姻擠壓」是指未婚男女的婚姻市場的供需不平衡,將導致兩性中的某一方不易找到配偶,故被學者形容為「被擠出」婚姻市場(Schoen & Kluegel,1988)。張榮富、唐曉霞、彭宇庭針對台灣未婚男女單身化之研究,估計2025年男女擇偶機會將更劣勢。因為年輕男女未婚率上升,使他們錯過擇偶的時機,進一步導致台灣社會男女不婚率的提升。導致婚姻市場失衡的原因包括﹕性別比率失衡,例如;男多女少或人口數量持續下降,特別是在偏好男嬰的社會文化中,將導致男性不易找到配偶 ,可能促使男性「不婚」或「跨國婚姻」的增加。其次是人口「品質」的結構因素。例如﹕未婚者教育程度的性別差異及配對落差導致高學歷女性及低學歷男性的擇偶機會較低,此現象被稱為「學歷擠壓」(張榮富、 蔡滋紋,2015)。 
 
三、單身在社會中面臨的處境
 
未婚女性族群中,以高學歷者為大宗,大約佔四成,英國稱之為「海蒂族」(HEIDIS)特質,指高教育程度(High Educated)、獨立自主(Independent)、具備專業學位(Degree-carrying)的個人(Individuals)。因此,在嚴選配偶的過程中,逐漸淘汰可能的人選,再思考著,如果只是為了結婚而結婚,意義何在﹗然而,維持單身也充滿挑戰,因為女性單身之「單身公害」被描述成破壞他人幸福婚姻的危險份子,尤其是只要關係,不要名份,重質不重量,可以保有自我的自主性,在社會中形成一股不穩定的男女關係。
 
成年男性未婚可能來自工作型態或環境,不利於認識異性,例如科技業。但是,成年未婚男性可能會面臨社會的偏見,認為沒結婚可能有痼疾、沒有經濟基礎、生活失序、性格孤立、消沈、軟弱等,而且處於台灣父權社會中將男性視為強者、勇敢的社會期待,使單身男性不易表現脆弱或表達需求,擔心失去男性的認同感。再者,華人家庭的延續家族命脈是成年男性的責任,因而單身未婚所引發的自責、罪惡感也會影響其生活適應。
 
四、結語
 
政治大學蔡增家教授指出,單身社會已是世界的共同趨勢,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人生過程的不同階段,成為單身。雖然單身之社會現況,使社會面臨依賴人口比過高之危機,但是,共享經濟、共老、共好等趨向社會民主主義的理念的生活形態正在發展中。因此,我建議大家,無論在人生發展的任何階段,都要學習獨處,安排生活,更要積極營造優質的社會支持系統,參與社區活動、教會團契,連結於社會。
同作者相關文章:
肢體交通/CWM EAR東亞區會員教會宣教論壇 (第 466 期)
主題探討/從生殖醫學補助談好生養 (第 464 期)
主題探討/共享、共好、共承擔-成為育兒家庭的好幫手 (第 456 期)
主題探討/單身的社會現況及成因 (第 450 期)
肢體交通/「CCA-加強HIV病毒預防與愛滋人權倡議」工作坊 (第 445 期)
幸福家庭徵文/兩家併一家的幸福工程 (第 434 期)
肢體交通/定意與神和好 (第 432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50 期 一個人的幸福 (3-18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50期  2020年  11月 一個人的幸福 450
本期主題:一個人的幸福
發行日期:1900/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單身也能是一片天
幹事的話/疫情風暴中的日常
主題探討/單身的社會現況及成因
主題探討/如何看見上主眼中單身的價值?
主題探討/幸福不是只有一種想像
主題探討/我的單身管理信念
主題探討/拜犬? 黃金女郎? 單身能樂活嗎?
婦女新眼光/哥林多後書(二)
人物專欄/心安知足的黃綠竹牧師娘
肢體交通/海員漁民服務中心事工簡介
肢體交通/伊甸基金會簡介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幸福家庭徵文/傳承信仰、幸福之路
中會族群區會見證分享/籌備世界公禱日
中會族群區會見證分享/屏中靈修營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新竹中會婦女部 溪頭二日遊
悅讀繪本/唱一首我自編的歌詞
舉起祈禱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