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至今如果沒有在信仰的反思中,對於有記憶以來對家庭、鄰舍、同學間、師生間有過的經驗:例如夫妻打架、恐嚇的言語、親友間不舒服的舉動等等事件,不會意識到這些原來都屬於性別暴力的範疇。隨著時間的前進,生活圈又拓展到不同領域的社交圈,如職場、全球化、網絡也都存在性別的暴力。然而,在筆者的經驗中,無論是部落、家庭、教會及中會的經驗,深知對此議題的關懷是很冷漠的,就筆者的觀察當然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但其中筆者認為在人們心中存著一個非常扭曲的觀念,就是聽到「性別公義」就會認為這是要與男性對立的力量,另一則是要承認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或價值觀是需要調整及改變的,這對許多人來說都是極困難的時刻。有了這種防禦性的態度,當然就無法給自己一個機會來認識此議題,也更別說要去關懷在這議題上受苦難的生命。因此,筆者認為這一條反性別暴力的道路就是一條展現信仰生活的道路。
反性別暴力的運動
什麼是性別暴力?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的《世界暴力與衛生報告》中將性暴力定義為:「(施暴者)以暴力或脅迫等手段,企圖強迫他人跟自身發生任何形式的性關係、性騷擾、性挑逗,以及販運自身予他人等行為,不論當事人之間的關係為何,且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所,包括但不限於職場或家庭。」性騷擾、性侵害以及伴侶或情侶間的暴力是常見的性別暴力,也俗稱為家暴;而性侵害也屬於性騷擾的範圍。
去年因「#Me Too」運動(註)使許多國家關注性別暴力的議題,源於2017年10月好萊塢電影製作人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之後,美國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鼓勵女性儘可能地傳播這個詞,使人們能意識到性別暴力的嚴重性與普遍性。啟發米蘭諾發起「#Me Too」的是社運人士塔拉納‧伯克,伯克早在2006年在Myspace上使用「Me Too」,為被性侵犯的有色人種、特別是底層女性,發起「用同理心實現賦權」的草根運動。
藉著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Me Too」,進一步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的行為,此後數百萬人響應「#Me Too」並公開她們的不快經歷,其中也包括許多知名人士,全球則最少有85個國家加入。除此之外,法國自由記者加蘭(Carol Galand)更是發起終結對女性性暴力和性騷擾的示威活動,組織成千上萬人從網路走上實體街頭,在法國各大城市示威,她表示活動的目的是可以「超越只是在社群媒體上的聲音」。
台灣社會與教會#Me Too
對於性別暴力的議題,台灣社會一直都不怎麼熱衷了解與討論,教會界也同樣很難引起眾人的共鳴;然而,台灣這幾年發生的社會事件也給予民眾機會正視此議題的嚴重性,如年輕女作家林奕含於2017年4月27日上吊自殺後,筆者為了解其因,閱讀她在2017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其故事內容被廣泛討論並懷疑是作者自身遭到性侵害的經歷,此論述引起各方關注與討論。而另一件則是一位匿名體操選手,在2018年3月9日於社群網站上指控,就讀國中時遭體操教練性侵長達十年。這些事件都一再顯示幾乎所有的國家、年齡層和社會階層都存在著性別暴力,並且對女性的性暴力占了比較大的比例,而男性加害者較多的因素,除了與氣質和信念相關的因素之外,也不可忽略社會提供了支持暴力的條件和機會,如何轉化這些促成性別暴力的因素,是台灣政府與社會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在以基督精神追求公義與愛的決心和勇氣,預防及消弭性侵害、性剝削及家庭暴力對婦女與兒少的傷害,並致力於社會改造,創造對婦女及兒少的友善環境為使命根基下,於2018年4月3日舉辦「勵馨30,重返初馨」系列活動記者會時,特別邀請台灣民眾參與4月21日在自由廣場的「多陪一里路#Me Too大遊行勵馨接住你」的遊行,主要訴求為反性騷擾、反性侵和接軌#Me Too,也期望喚起台灣有更多企業、公司、學校投身在性別暴力的關懷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順應國際間及普世教會協會的關懷下,於2008年53屆總會年會成立性別公義委員會,以共同防治輔導有關家庭暴力、性騷擾、性侵害事件。性別公義委員會歷經九年的呼籲與努力,也終於在2018 年1月16日第62屆總會常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議頒佈實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長老教會群體終於有具體的辦法來處理教會內的性別暴力事件,也可以藉此教育信徒有正確的認識,使信仰更加成熟。
性別公義委員會接著於2月1日推動「禮拜四穿黑服運動」(Thursdays in Black),藉此紀念遭受各種形式暴力或者是強暴的受害者,同時也是懷抱著對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不再有任何形式的暴力存在的希望推動此運動,這是一個安靜卻積極的運動,只要認同者都可以參與。除了長老教會以外,台灣恩約全人轉化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溫哥華安提阿教會白恩拾牧師,於2017年11月6日在台灣的一場解經講道研習會中,以哥林多前書1至7章帶領學習者探討「當教會遇上了倫理問題」,當時也帶領會眾省思性別暴力的議題。另外,他又於今年4月21日在台北協同會頌主堂主講「從#Me Too運動談學做人,基督徒警醒#Church Too」,帶領基督徒將國際推動的關懷運動落實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以上是台灣教會界的積極行動,相信必定鼓勵更多人關注、投身此議題運動。
成為受害者的陪伴者
艾莉莎‧米蘭諾、塔拉納‧伯等人在面對性別暴力的處境中,為保持著所有生命擁有的尊嚴而挺身而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跟隨基督的腳蹤,以決心和勇氣追求上帝國的公義與愛,愈來愈多個人和機構為反性別暴力所做的努力和影響力是無庸置疑的。基督徒身為上帝國子民,受呼召成為公義和愛的代言者,期盼在認識各教派對此議題所做的積極回應後也能激勵彼此,關懷性別暴力的存在的實況,連結相關資源陪伴受害者,並裝備信徒成為陪伴者,使福音臨到這些受苦難的生命,讓基督的愛成為受苦者的祝福與力量。
期盼教會的牧長、領導者在信仰的反思下,有勇氣與決心回應上主的心意,可以勇敢說反性別暴力的路就是一條傳福音的道路,讓教會成為受難者的家,使他們受傷的生命在基督肢體的陪伴下得以復原,並且得以領受從上主而來的尊嚴與祝福。讓我們一同加入這行列吧!
註:
想更多認識#Me Too運動可參閱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Me_T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