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老牧師退休了,新上任的牧師夫婦與我們夫妻同是五年級生,孩子的年齡又相仿,再加上我是主日學同工,話題總是繞著孩子轉。開學後不久,剛升國中的主日學學生家長頻頻抱怨,煩惱不知如何教導青春期的孩子,於是牧師建議以讀書會的方式協助父母成長,並且藉此接觸社區家長,所以,經過禱告尋求、尋找合宜的書籍、邀請家長等,很快的就開始了這個週五的聚會了。
為什麼選在星期五晚上呢?主要考慮家長、孩子周休二日,星期五大家比較能以輕鬆的心情來參加,並且設置保姆來看顧孩子,讓父母安心、專心聚會。一開始我們有三對夫婦、幾位媽媽,孩子從幼兒到青少年都有,所有家長的看法不外乎除了「亡羊補牢」之外,還希望能找到「防患於未然」之道,於是帶領人找到了《為孩子立界限》(台福出版)一書,希望藉由共讀、分享、原則運用,讓父母有能力培育負責任、有自制力且身心健全的孩子!
這本書雖然在兩年前已經看過,當時也覺得不錯,但沒有積極運用,現在透過讀書會的方式來學習,發現效果是加乘的,例如同理心的運用,當我們藉著角色扮演實際操練時,結果發現我們普遍缺乏同理心。於是帶領人要求每次分享時,先來一段「同理心」的練習,儘管說得不順口,甚至「老我」還不時的跑出來,仍然期盼在笑聲中將它學會,至終成為習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帶領人一開始會玩點小遊戲,雖然短短十分鐘,卻可以透過遊戲方式認識自我,最後引進今日的主題,再配合桌上的茶點,讓人很輕鬆愉快的學習。
讀書會成立自今不過五個月,有時遇到加班、孩子生病、家裡有事不能參加,也有過沒看完進度而不想來的念頭,甚至遇到大家都有事處理,於是暫停的記錄。但不管人數多寡,每次聚會總有奇妙的收穫。記得聖誕節前,外子邀請以前的同事參加讀書會,原本有點猶疑的她,先買書回去看之後,如同久旱逢甘霖,直呼太棒了,於是隔週便來參加,那天我不知怎地提到小時候的遭遇,後來因著信仰的緣故,內在的傷害才得到醫治,第二天接到她的電話,談到最近的心情點滴,突然她問我:禱告真的有用嗎?感謝主!開了機會之門,雖然拙口笨舌的,還是把真實經歷主的恩典與人分享,盼望有天她真能親嘗主恩。
另外一位則是小女兒同學的媽媽,從她的口中,我看到如同我的禱告:能成為別人平安與救恩的導管,我心中夢想著,那流淚撒種的,必要歡呼收割。想到每週三禱告會,必定是提名為讀書會的福音朋友禱告,盼望庄稼快熟等著收割呢!總是神有祂時間表,我們就耐心等候吧!
雖然知道讀書會是「手段」,傳福音才是「目的」,但成長在每個人心中蔓延開來,向來認為自己是學習型的母親,在這幾個月當中,若不是上帝的憐憫才能聽到大女兒沒說出口的心事,大女兒接受我真心的道歉,潛藏在心中的心結也因此打開了。我很慶幸許多的錯誤可以及時彌補,更令人開心的是外子一起參與,除了學習還帶著服事的心志,兩人一起成長。而且寒假開始進行第二本書《勇於管教》的同時,也開始兒童讀書會的部份。畢竟在台灣有閱讀習慣的人不多,希望孩子有閱讀習慣的家長不少,因此希望透過兒童接觸家長,期盼能建造親子同步學習的氣氛,那麼讀書會就可以成功的扮演社區與教會之間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