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在雙連教會帶領四年半的主日幼兒媽媽班已告一個段落,孩子們進入小學階段,這些媽媽(約有二分之一是慕道友)也不太適合留在幼兒媽媽班,為了凝聚他們對教會的歸屬感,也希望他們繼續維持追求生命成長的習慣,於是開創了「雙連媽媽讀書會」。一開始約10~12人,一個月聚會一次,逐漸地,因著大家互動關係良好,且一些慕道友迫切需要代禱與關懷,於是變成兩個星期聚會一次,書籍的選擇與會友的關懷大概都由召集人主導。
1996年我去修習台神道學碩士學位,所以,將讀書會制度化,選舉會長與同工,因為人數越來越多,慢慢又分成8個小組,呼召讀書會中的基督徒來擔任小組長,協助牧養關懷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融合在一起的組員,現在有將近20位同工的團隊服事模式,是因著會務的需求與人數的增長逐漸形成,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架構。
很特別的一點是,設立雙連媽媽讀書會最初的動機,是為了方便向慕道友傳福音。如果妳要邀請一位從未接觸過基督福音的人來做禮拜,確實有很大的困難,也可能一下子就遭到家人的阻擋,但如果你邀請一位喜歡追求成長的女性,且對教會沒有主觀壞印象的婦女來讀書會,就變得非常容易。讓讀書會成為進入教會的入口網站或是接待中心,依我們的經驗,是一個非常自然、可以靈活運作,且對福音的傳揚大有功效的創意。
為了不讓非基督徒一進來就感受到被迫接受福音的壓力,選擇的書籍是以一般坊間暢銷書與福音書籍互相穿插,有關婚姻、親子、個人成長、勵志心理、生涯規劃都可以列入,例如:李家同的《讓高牆倒下》、瑪若、摩根《曠野的聲音》、柯維的《與成功有約》、黑幼龍的《贏在影響力》、弗蘭克的《活出意義來》、《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施以諾的《氣質是最好的名牌》、《僕人》領導學……等等。
福音書籍則以客觀性的見證與激勵性的信息為優先,太深奧的靈性增長書籍就不太適合,因為非基督徒幾乎很難理解與分享。像辛凱蘿的《永不離棄的愛》、艾芙琳、皮特森的《作女人的藝術》、崔子實的《哈利路亞歐巴桑》、何秀慧的《鬱金香谷的誓言》、《用腳飛翔的女孩》、台福傳播的《過猶不及》、約翰、歐斯汀的《活出美好》都是還不太會引起反感,也普遍能贏得認同的福音書籍。
以傳福音為目標的讀書會,切記要避免的是,很多老基督徒主觀性的自我太強,陷入封閉性的信仰思維,將聖經與靈性以外的坊間書籍一概加以貶抑,讓非基督徒覺得不可思議。也有自以為靈性很有深度的基督徒,缺乏包容心與同理心,在生活上與觀念上與非基督徒格格不入。任何一個讀書會必需先設定成立的終旨,以基督徒為對象和以非基督徒為對象,兩者的運作模式是就截然不同的。
媽媽讀書會在兩年前轉型為團契,因為開拓關懷傳道人和單親家庭事工,需要向會友募款,同時讀書會所具備的功能也已超越團契,希望在長老教會體制中名正言順。聚會時間是按照一般中小學學期制來決定開學與結業的時間,寒暑假休息。學期中上課時間是每週二上午10:00~12:30,流程是敬拜讚美(國台語穿插的現代詩歌)→見證(每月第一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