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32期 性別框外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上)
這段經文讓我想到我所接觸到的有機小農,他們就像母親一般,溫柔認真地呵護它們的土地。
關鍵字:
作者/林益仁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系副教授)

你用FB(臉書)嗎?這是目前蠻流行的社群網路。在大學教書有一個好處,就是常常可以接近年輕人的生活與想法,以前年輕還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現在人已中年,就覺得跟年輕人在一起真好!FB,是他們常用的溝通工具。事實上,好像其它年齡層的愛用者也不少,這個網路工具不應該只被年輕人占有。我的父母親自從有了IPAD後,也很喜歡上FB看看兒孫現在忙些什麼?至少按個讚也感覺很快樂!

我從一年多前開始用FB,一開始也是貼可以分享的有趣照片,到處轉載一些值得流傳與關心的消息文字。後來,開始實驗用FB來輔助我的教學,覺得還蠻方便有效的,但學生應該不會太高興我的FB非典型用法—簡單地講,字太多。大概兩個多月前,我突發奇想,嘗試用FB來紀錄一些讀經的心得與結合自己信仰的反省,由於寫出這些文字後,兼有紀錄與分享的功能,不但自己可以回顧,也常常得到一些網友的迴響,頗有收穫。目前網路的工具很發達且個人化,連讀經也因為有網路聖經(不同版本)以及透過Google的關鍵字查詢所得的經文釋義,在圖文影音並茂的情況下,對於體會上帝的話確實增益不少。前幾天,有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戲稱我的Face Book(臉書)大有發展為Faith Book(信仰之頁)的可能,自己才驚覺原來有此妙用,只是信仰中確實也存在與上主親密對話的內容,不便公開。寫在此一FB之上的內容,總是帶著分享的心情寫出。以下,便分享一些個人在閱讀馬太福音登山寶訓有關八福記載的一些心得。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心內喪鄉人有福氣,因為天國是in ê。」(台語)

基督教所說的天國在哪裡,又如何企及?耶穌有明確的教訓,但祂提供的並非一張旅遊地圖,而反倒是幾條個人自省與社會倫理的守則。虛心、poor in spirit、心內喪鄉、都是在講一種靈命極度匱乏的狀態,然而耶穌說也正因為如此,虛心的人易於接近真理,也因此天國的福份是他們的。在三種語言的表達中,我覺得poor in spirit最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涵,靈命困乏的人不一定是物質匱乏的人,極端有錢的人也會如此。但是,我更喜歡台語的「喪鄉」(sòng-hiong), 用一種社會空間的概念,表達出一種身心都不在其所(out of place)的困窘處境。是的,是這樣的人特別會渴望天國,渴望一個他可以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

喪鄉,讓我想到原住民族運動對於還我土地的渴望,其內在豈止是失去如今被私有財產制度概念化約後,可以自由轉化成貨幣的土地資源而已,更悲慘的是,脫離土地滋養後,那種足以造成文化失根、語言流失、與基本價值解體的靈性力量的匱乏。這才是喪鄉!所幸的是,耶穌說有這樣深刻體認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相信,那個國度遠遠超越我們現今所想像的任何世俗眼界。十年前,我跟一些夥伴投入台灣原住民族的部落地圖繪製工作,雖然強調部落地圖不僅是一張記載著無數古老地名的地圖而已,而是整個部落與文化重建的過程,但卻尚未深刻體會到此一靈性層面的重要性。

照片為十年前在宜蘭大同鄉Bon-Bon野溪溫泉,一邊享受野趣,一邊談論部落傳統領域的情景。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4)

在馬太福音所記載的登山寶訓中,耶穌一一指出那些得享天國福份的人具備的條件。「哀慟」指的不是一種需要心理治療的個人情緒狀態,而是看到自己的罪和這世界因為罪惡產生的不公平與不公義而心痛至極。這是心理諮商師幫不上忙的!

耶穌所傳的天國福音,並非離地三寸只求個人救贖的極樂世界。很明顯地,這段經文是會帶給那些在社會改革路上,與不公平的制度極力鬥爭,為了公義內心煎熬的夥伴們極大的安慰,因為這是天國子民的屬性。一個人如果能夠看到自己的罪性與不足,以及社會的不義,他會產生義憤並因而反省、悔改、而逐步修正步伐,因為他深知自己不足之處,但卻又明瞭問題並非全然出於自己,而是整個社會都生病了。

這段經文,讓我想到莫拉克災後的一些重建經驗。政府與慈善機構往往一廂情願地投入資源,為了取得表面的功績,但卻非常不願意聽取災民真正的需求以及修整重建制度上不公義的做法。在無數次與部落居民的懇談中,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哀慟的心,在地的部落居民不是完全弱勢,只等著英明的政府來拯救的無助災民。反而,他們很清楚知道問題的關鍵以及自身的需求,問題是重建的單位始終迴避,不願在不公的制度上進行改善。寫到這裡不禁想到馬躍比吼的紀錄片「Kanakanavu的守候」,其中諸多的情節,確實表達了此等哀慟的心情。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福音5:5)

"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shall inherit the earth."

※「溫柔的人有福氣,因為in beh 承接土地。」(台語)

我很喜歡英語字典中對於meek (溫柔)這個字的解釋,它說:「用耐心忍受傷害並且沒有怨恨」(enduring injury with patience and without resentment)。溫柔,會讓人誤解成沒有脾氣,沒有任何主張,但事實上並不然!像當母親的特質一般,母親都有一種堅韌的持家特性,面對小孩的無理取鬧必須忍耐教導。持家的人,默默且沒有怨尤地用忍耐克服外面意圖造成的傷害。耶穌說:是這樣的人才堪承受地土(earth)。

在登山寶訓中,耶穌都先說具備進入天國資格的人的屬性,而後說明天國的內涵,這是「天國近了」的預言,先有「典章」(rule), 後有「統理」(reign)的特色。此外,耶穌的天國福音,並沒有輕看地上物質的世界,但不是那些強取豪奪的人要得到地土,而是溫柔謙順的人,這是耶穌的應許。

這段經文讓我想到我所接觸到的有機小農,他們就像母親一般,溫柔認真地呵護它們的土地,注意她的任何細節與內在的生態平衡,有別於慣行農法對於土地用化學殺蟲劑恣意地鏟除他們所不要的昆蟲、微生物、與野草,他們的回報是甜美健康的果實與菜蔬。我深信在耶穌的應許下,是他們要承受地土,而不是那些毫無節制地使用科技暴力與資本優勢的集團。

多年前,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的羅傳道夫人在自家農場跟我解說自然農法的精神,我還記得那種健康蔬菜的清甜滋味。台灣需要這種溫柔的力量。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5:6)

"Blessed are they which do hunger and thirst after righteousness: for they shall be filled."

「Iau嘴乾欣慕義ê人有福氣,因為in beh得tio̍h飽。 」(台語)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是在受約翰的洗、確立為神子、受魔鬼的試、選召門徒之後,在山坡上傳講天國的福音。飢渴慕義的人,是相信上帝並積極地尋求上帝的公義普行天下的人。重要的是,它們的心志會得到滿足。倒過來講,天國的實現,將應允有如此渴望的人。舊約的詩人很貼切地描述這樣的渴望,說像是鹿切切渴慕溪水一般。

我想到2003年馬告國家公園的爭議熾熱之時,泰雅族的耆老代表與保育人士希望立法委員能夠以協商代替表決,認真思考馬告議題中真正符合社會與生態公義的原則與做法。不幸的是,在朝野協商破裂後,還是以當時的第一案表決,否定了馬告國家公園籌備處的預算。馬告雖然失敗了,但卻長出更多的種子。照片中的夥伴至今仍在山林努力地為生態公義奮戰。願上帝賜福他們的努力,渴慕的心志終將得到飽足。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在想些什麼? (第 179 期)
敬邀加入復活節「愛的書信」監獄事工 (第 164 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第 156 期)
籠中的鳥以為飛翔是一種病 (第 155 期)
從生態靈性觀點看食物 (第 152 期)
我有一個夢 (第 149 期)
信仰、生態與健康:與A Rocha同工的一日遊 (第 140 期)
與原住民相遇 (第 137 期)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第 133 期)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上) (第 132 期)
遇見它者 (第 128 期)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第 118 期)
土地與族群的再生之路 (第 115 期)
解構「減炭」的迷失 (第 106 期)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第 65 期)
教會對生態環保背後「全球化弔詭」的積極回應 (第 55 期)
世紀末的台灣環保 (第 4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2 期 性別框外 (46-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2期  2012年  10月 性別框外 132
本期主題:性別框外
發行日期:2012/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性別框外
多元價值——從女性觀點出發
教會性別面面觀--台中中會性別公義部性別問卷解析與說明
一個基督徒性別公義自我實踐的旅程
背起你的十字架跟隨我
基督徒對同性性行為的看法
「同性戀與基督教」的思考綱領
以「同志」之身,實踐耶穌的愛
妳是不是穿著裙子的男牧師!?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上)
自由民主少了一點
讓人沒有藉口說不的男人
遊學到日本──交換學生心得
成為火種
找回自己
恁著相疼
讀經筆記9 是“kang”,呣是“kang-chok”
上主慈愛的屋頂——同光教會
繼續發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