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2期 職場、道場、禾場 |
|
|
信仰.生活 |
窮得只剩下錢嗎?──王陽明牧師 |
|
關鍵字: |
撰稿/廖怡君
(自由撰稿者)
|
受訪者/王陽明
(《窮得只剩下錢》作者曾任馬偕醫院副院長)
|
|
|
《窮得只剩下錢》是本暢銷書,擺在誠品櫃位非常明顯的地方;它是一本談基督信仰的書籍,卻打入了大眾市場,買它閱讀它的讀者不限基督徒,而是所有對生命有困惑、不斷對自己,也對這個世界提出疑問的人們。
關於生命的問題,生命的功課,並不限於基督徒,因此,王陽明牧師表示《窮》書前半部的內容是為大眾寫的,因為「人類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難」這件事,每個人都有會,無人可逃避,書寫的重點在「為什麼信」以及「信什麼」。而既然提到了「Why」和「What」,那麼接下來就是「How」,這個部分對基督徒或預備接受基督信仰的人非常受用──我想相信神,但到底要如何信呢?《窮》書的後半段,便是教導大家透過心禱,也就是心靈重建的禱告,將「偏心的德性」改變成「正心的德性」,去偏入正,與神和好,如此,神會願意有深度地住進你的生命。
* 人性本惡? 我非常好奇一般讀者怎麼看待這本書,因此,前往訪問王陽明牧師之前,我與幾個朋友先聊了一下。不約而同的,大家都對書中「人性本惡才需要耶穌」的說法,帶著保留的態度。
朋友A:「人會作惡,也會行善,為什麼說性本惡呢?」朋友B:「對呀,就算不是性本善,也不一定就是性本惡呀,我覺得沒有所謂的『本』,善惡都是後來人自己訂出來的。」
我將問題帶給王牧師,他這麼回答:「沒錯,人會作惡、也會行善,不過人類性善性惡的判斷,不在於有無善念善行,而在於利害的取捨;不在於理性感性的良知,而在於意志的決定。其實人類的性善性惡是以神的德性為標準。
人類在受造之初,原是性本善的生命,具有神的形象,生命的德性與神同質相容。但人類敗壞之後,從小不必教就會貪心、發脾氣、說謊,成為性本惡的生命。沒有人敢說我這副德性就是神的形象,因此無法與神和好連結,成為孤單的靈魂(簡稱孤魂),陷入空虛不安的存在,才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
人類如果一出生就是性本善的生命,本來就跟神連結暢通,平安喜樂,將來還繼續與神同在,“天下本無事”,何需耶穌?基本上,惡是傷害人,善是每個人天生的良知,譬如惻隱之心或羞恥之心,是神放在人生命裡面的標準,但良知不做決定,是意志在做決定。良知只提供資訊給意志做決定的參考。
因此,性本惡不是說沒有善念與善行,而是在利害衝突的時候,人會抗拒良知的聲音,明知故犯,犧牲別人來愛自己。人類因此需要耶穌來得到神的饒恕,與神接通,立命於神。」王牧師特別解釋所謂的「本」,是「人生命的深層,在利害衝突時,是如何做決定的」。 王牧師說,只要仔細觀察人類,會發現如果決定跟自身利益沒有衝突,意志可能依據良知行善,也就是做對他人有益的事;但是,只要與自身利益相衝突,人的本性會犧牲他人,人類彼此的傷害從這裡而來。
說到這裡,我加問了個問題:「如果看到某人溺水,內心在第一時間告訴自己應該要去救他,但下一步卻想到自己其實不善於泳技,這樣也算性惡嗎?」王牧師說,善惡是做決定的問題,不善於泳技,那已經沒有做決定救人的條件,跟善惡無關。
王牧師進一步解釋,「惡」不是以人的標準去判定的,而是以神的標準為依歸。神要人彼此相愛,透過愛神來愛人,但人卻愛己不愛神,因此很難犧牲自己來愛人。接著,王牧師以《禮記》的「大同世界」與「小康世界」來解釋「性本善」與「性本惡」的世界。為了便於理解,我將大同世界與小康世界以白話文摘要呈現,並加上王牧師的解釋──
* 大同世界是一個性本善的世界: 「每個人不只照顧自己的父母與子女,同時也照顧別人的父母與子女。……貨物不必為自己藏聚;力量不必為自己才發揮。……讓每個老年人都能得到終養,壯年人都能發揮能力,年幼的人都能順利成長。……陰謀不會興起,強盜偷竊作亂無法發生,家家戶戶大門不用關閉……。」
大同世界是一個彼此相愛的世界,但是這樣的世界並不存在於人類的社會,看看家家戶戶需要鐵窗門鎖就知道。
而小康世界是一個性本惡的世界: 「……每個人只照顧自己的父母,撫養自己的子女;所有的貨物僅為自己而積聚,所有的力量都為自己才發揮。上位者的子弟遵循繼承的制度才不會動亂;國家要建造城牆溝池來保護才能鞏固安全……由於大家都愛自己,因此國家社會必須有一套禮儀制度(法制),使人民有得以遵守的常規,否則很有可能作亂造反。」這是孔子講的小康世界,指的是政治制度、而非經濟水準。想想看人類社會的體制,有軍隊、法律、警察、法院、監獄,這些都是根據性本惡而設計的。
俗語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王牧師說,若人真是性本善,那有誰會害人,又需要防備誰?簡單地說,性「本」惡是「生命的深層」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在利害衝突時,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做決定。
* 們可能靠著自己變好嗎? 「如果人真的性本惡,那麼可能靠著自己變好嗎?」這是第二個問題。
王牧師說,其實自古以來,許多哲學家、思想家都明白人的缺乏與不足,他們都知道生命的幸福在於「與神重新和好」,也就是追尋所謂的「天人合一」(與神和好連結)。但是,要達到天人合一之前,得先修整自己的生命。
中國儒家所言「修身養性」,就是要人將自身不好的個性缺點剃除,培養善良的品德;老子提倡「反璞歸真」,以及柏拉圖主張的「自力淨化心靈」,這些理論其實都是相通的概念,都是要先自己改好再來與神連結,回靈命的本家。
但是實行起來,卻遭遇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障礙。王牧師在此點出基督信仰的重要性。就因為人類是「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的生命,要把這樣的生命除掉,就像是自廢武功,做不到。因此神為人類做不到的部分、付出代價,以耶穌為人類背負了這個罪、被釘上十字架,為的是讓人得到神的饒恕接納,與神重新和好。
王牧師說,自古有許多人希望依靠著自己的努力來淨化心靈,以達到神的標準,來得到神的接納,但都做不到。就像聖徒保羅說的:「我要的善、我不去做;我不要的惡、卻反倒去做。」但是信仰基督,只要我們真誠地說「我願意悔改」,神就願意讓我們帶罪回家,不必改好再回家。帶罪回家之後,神要我們與聖靈互動,依靠聖靈來「去偏入正、有悔有改」,這是「回家重建」。不必等改好再回家,這是神的愛與恩典。
* 不信到信,從信到信,哪個難? 信仰無法被證明,無法以有限的知識與理性去認識它。「我們如何用有限去想像無限呢?」王牧師說,認識神的管道要對,就像接收FM的音波要用收音機一樣,頻率要對。而這裡指的頻率是「心靈與誠實」──我們必須用心靈與誠實來認識神。
從不信到信,很難。我們必須讓自己謙卑在神的面前,這是第一步。
而第二步是信心的成長。首先要增加真理的知識,這需要「讀經」,接著要將真理內化到生命,這需要「心禱」。我們與神的關係,有「知識」與「生命」兩個層面,這是跟神互愛的關係,是「我的存在是為了愛神,也是為了神要愛我」的關係,是生命的關係。
「不信到信」與「從信到信」(因信以致於信),兩個階段的困難度不同,要學習的功課也不同;然而,要有第一階段,才會有第二階段。
* 信仰與生活 最後我們聊到信仰與生活。王牧師說,信仰包含生活,兩者分不開。
王牧師說,信仰與生活,其實可說是由內而外的關係。當我們的內心有悔有改,我們的生命就會提高亮度,就像一顆燈泡的瓦數提高;而一旦我們的生命亮度夠,我們的生活就會發光。但生命要提高亮度,得先願意改變生命中不合神心意的德性。
信仰基本上是建立在困境上的。當人願意謙卑、深刻體驗到自己能力與智慧的有限,才會懂得祈求。而人們往往在還未遇見困難之前,拼命的追求世界上的一切,生活看似很富足,生命卻是孤單空虛,這是「窮得只剩下錢」。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第 166 期)
|
.仙台三月雪 (第 142 期)
|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第 125 期)
|
.不只是工作,是事奉──訪林永頌律師 (第 112 期)
|
.窮得只剩下錢嗎?──王陽明牧師 (第 112 期)
|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第 99 期)
|
.他們的幸福 (第 89 期)
|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張愛玲到哪去了?——神研籌委週記 (第 81 期)
|
.同居理想國? (第 77 期)
|
.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 (第 66 期)
|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第 65 期)
|
.只有三個半 (第 60 期)
|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第 59 期)
|
.窮得只剩下錢嗎?──王陽明牧師 (第 112 期)
|
.王興武牧師傳道軼事 (第 92 期)
|
.回應: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 (第 66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