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5期 另類教育在台灣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關鍵字:
作者/林淑芬 ()
  當我們遠離宗教改革的精神,把「職業」世俗化,將思維都停留在職業層次的時候,不僅信徒在職場的呼召會被忽略掉,牧者在全職事奉上的呼召同樣也會被折損。

  牧師是職業的一種嗎?神學院是牧師的職業訓練所嗎?關鍵在於「職業」這個字。事實上,「職業」這個字的字源本義不論是德文的Beruf或是英文的vocation,都蘊含「呼召」的意思,意指不單是全職傳道人抑或是在職場上工作的帶職事奉者,均可有領受自上帝的呼召,在所處的領域中依著上帝所給予的召命活出被上帝所轉化的生命。

  然而,在「職業」逐漸被世俗化為謀生的工具之後,原來「呼召」的意義已經分離出去,今日我們經常將「職業」與謀生、社會成就感、專業等連結,而將呼召歸屬於全職事奉的領域。

※ 「職業」失去了神聖性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當這個問題被提問時,「職業」一詞已在聖俗二分的脈絡之下,被歸屬於世俗的領域,而使得這個問題蘊含著兩個層面:一、教會與信徒對牧師角色的認知;二、牧師對自己身份的認知。在全職事奉的領域中,牧者對自己的身分認知必然是出於一種對接受呼召的確信,而不會僅僅是出於一種對職業的選擇的告白;然則,確有「呼召」與否的宣告,外界難以無從判定,因此,信徒或教會(由信徒所組成)對牧者的期待不一定關注其接受呼召與否(因呼召無法由外在判定),反而是關注其對於「牧師」這個職業所應具備之工作內容的表現是否稱職,藉以印證其呼召的宣稱是否有效。於是,在牧者的自我認知與教會或信徒的期待之間便有了落差。面對這種落差,須要加以釐清的是:就牧者而言,什麼是呼召?接受呼召者該有什麼樣的表現?就教會或信徒而言,對於牧者的角色,我們該有什麼樣的期待?神學院作為培育牧者的地方,神學教育的本質應該為何?

  論及對呼召的理解,台灣神學院院長林鴻信牧師認為:「所有的行業都會需要呼召,這是宗教改革自馬丁路德到加爾文以來,一貫打破中世紀認為只有神職人員需要呼召,一般人不需要呼召這種錯誤的二分法。當我們遠離宗教改革的精神,把『職業』世俗化,將思維都停留在『職業』的層次的時候,不僅信徒在職場的呼召會被忽略掉,牧者在全職事奉上的呼召同樣也會被折損。當牧者的呼召被折損時,牧者的角色便很容易被定位在服務教會,也就是一個符合會友期待的牧者便是所謂稱職的牧師。隨之,神學院也容易淪為訓練符合會友期待之牧者的職業訓練所。」

※ 深刻的呼召可免於職業化
  林牧師進一步引述猶太教拉比亞伯拉罕‧賀瑟爾(Abraham Herschel)的看法:「賀瑟爾在長期研究舊約聖經後,發現舊約中人與上帝的關係是上帝問人,人再回答,而不是人先問上帝,上帝再回答(在人問上帝之前,上帝早就先問人了),這是舊約一貫的精神。他結合解經與自己的生命經歷,把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改成『我被命令,故我在』或是『我被質問,故我在』,甚至進一步連結到『我被呼召,故我在』。他的解經與生命體驗很能傳達整本聖經(包括新約)對呼召的理解,呼召不是生命中的一個選擇,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我因為上帝呼召我,我才活著,若上帝沒有叫我,我無法想像那是什麼光景(因為我並沒有活著)。我整個生命活著、存在著,都是因為上帝在呼喚我。」林牧師認為,神學院必須帶領學生達到這樣一種體驗:即我活著,是因為上帝在呼喚我。而在神學院的神學教育環境中,「更需要關注的是神學院的老師,如果神學院的老師沒有呼召的體驗,學生怎能有呼召的體驗?神學院的老師必須先經驗到,對他/她而言,呼召的深度是否深刻到存在與否的深度,而不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選擇——選擇一種回應上帝呼召的方式,彷彿他/她還有另外的一種選擇。投入的程度若沒有深刻到視之為唯一的一種存在的方式的話,那麼,這樣一種對呼召的理解自然就比較表面化,而表面化的東西容易與職業的傾向連在一起。這部分應該是神學院老師要自我期許的。」

  呼召是來自上帝的主動呼喚,當人聽到呼召,他/她無所選擇地以此為唯一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在諸多回應上帝的方式中做出選擇,這種深刻的呼召自然就與世俗的職業(職業可以選擇)無關。經歷此種深刻呼召的人,自然不會將神學院視為職業訓練所,但問題是,神學院如何得知每位決志全職事奉者所經歷呼召的深刻程度?「關於學生的篩選,這是最難的。我看不出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可以篩選出或是確認辨識出誰是被上帝呼召或深刻經歷上帝呼召的人,現在我們採取的方式︰考試、面試、心理測驗都還是相當表面的篩選,不是我們不願意,而是所有出於人的篩選都有其限制。我個人的立場是採取比較開放的立場,因為我們不知道上帝要呼召哪一個人,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將其視為一個過程,甚至將其納入神學教育中,將其視為一個成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不去關注誰有被呼召、誰沒被呼召),而乃是在神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積極地尋找上帝的呼召。如此,就不會過分急著去判斷誰有被呼召、誰沒被呼召。」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目錄s/ (第 99 期)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5 期 另類教育在台灣 (51-5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5期  2008年  4月 另類教育在台灣 105
本期主題:另類教育在台灣
發行日期:2008/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目錄s/
一條自主學習的路——在家教育
當五色鳥再來的時候——雅哥實驗小學.雅歌青少年管絃樂團
森林裡的教育——森林小學的旅遊教學
原住民的部落社區大學的現在與未來
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
從解放知識到草根民主的嘗試——社區大學運動
孔夫子與弗雷勒的教育對話:結合儒家教育哲學與解放教育哲學之另類教育
從主日學發展史看基督教教育的推動
李崑玉、李嘉嵩兩代傳道人與霧峰林家的信仰與交往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在杜象的〈馬桶〉之後——我看現代藝術與現代舞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證照熱潮的省思
神愛世人.相約永恒——新莊教會的超教派社區宣教經驗
談「戀愛的迷思」
事過不境遷
同學群像—— 一群愛主並勒緊褲帶的藝術工作者
從陌生到期待
上帝用神研班改變我
從神研班看上帝的差遣
與上帝的約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