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5期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普世教會在地紮根——教會的宣教運動如何回應全球化
關鍵字:
作者/黃肇新 (現為台灣社區關懷協會執行長,台灣神學院兼任講師)
※ 外國人不再只是「阿凸仔」
  一九九五年當我還是高雄縣政府的公務員時,曾經隨同縣長到各村里參加村里民大會,聽取村里民對地方建設的意見。許多村里開始反應一個新的題目:「外勞對本地社區的衝擊」。在橋頭,一位老農夫抱怨他種的果樹經常有外勞前來偷採,他們騎著腳踏車,年輕力壯,動作敏捷,老農無論如何都追不上他們,請縣長主持公道。在鳳山,里長說外勞進入本地工作以後,我們一些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遊手好閒的人增多,社區治安變得不好,請縣長要想想辦法。縣長只能兩手一攤,說外勞是中央政府同意引進的,我們只能請警方多注意地方秩序的維護。

  一九九八年,第二屆婦女國是論壇在高雄縣舉辦。縣政府的社工員在報告中第一次提及家庭暴力及婦女保護的外籍/大陸新娘案例,學習外語及異文化成為社工員在職訓練中新增的課題。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日,我隨同總會同工前往大地震後的集集,在與教會同工討論如何進行後續的社區關懷工作時,才上任兩個月的莊大慶傳道告訴我們他發現有十多位泰國勞工,因為語言不通雇主又在災後就不見蹤影,在各地救援物資紛紛運到的災後一星期,仍然只能圍著一小鍋飯勉強度日。而外面同時謠傳著外勞出來趁火打劫……。

  忽然間,台灣來了許多外國人,在過去台灣的外國人絕大部分是西方白人,我們也不管他們來自哪裡,一律稱之為「美國人」。但在二十世紀末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來到台灣的,不再是過去少數軍事與經濟顧問的西方白人,而是大量支援產業的勞動力,來自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泰國勞工。

※ 全球化——一把兩刃的利劍
  二十世紀下半葉,在資訊科技發展的推波助瀾下,加速行進的金融及人口全球化流動已經不只限於如東京、香港等全球性城市,它現在在台灣滲入了每一個社區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的社區現在是與全世界聯結的,除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勞工朋友之外,7-11便利商店和麥當勞是世界性的,網際網路是世界性的……。

  全球化是一把兩刃的利劍,批判它的人剖析其背後的資本主義追求成本利潤的動機,穿透了國家法制的防線,使得全球勞工陷入其予取予求的低工資、高報酬的策略,造成資本家與勞工所得差距持續擴大。在全球的尺度以如下的方式推動著:
 
  首先,跨國企業可以將就業機會放在勞動成本最低的地方。

  第二,他們可以將製品和服務都分解開來,依分工的方式在世界各地生產。
 
  第三,跨國企業會在個別的民族國家或生產地間挑撥離間,並藉此法玩全球性的殺價,以便能獲得最低的稅率和最有利的基礎公程服務。

  最後,他們可以自行決定在哪裡投資,在哪裡生產,在哪裡繳稅,在哪裡居住……。結果是:企業的領導階層可以生活居住在最美麗的地方,卻在稅率最低的地方繳稅。1

  這加大的貧富差距在地方上則是表現在以財富來區隔的新社區——勞工國宅與鴻禧別墅。

  另一方面,它使得不同文化相互融合與激盪的機會增多,人們有機會同時看到不同的文化與價值體系,人類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眼界從來沒有如此開闊過。人們有機會在每日生活中和其他文化對遇,相互學習。

  同時,許多人越來越憂慮在地固有的文化傳統及社區生活風貌將被挾著巨大資本及媒體力量的跨國企業商業文化所淹沒,下一代將會失去原有的民族文化認同。而所謂的文化對遇與激盪也可能讓不同種族文化之間衝突與仇恨變得更真實、更直接。

※ 全球化與轉向社區
  全球化的風潮既穿透了國家政治的屏障,所帶來的是文化認同與經濟平等雙重的危機,在這樣的雙重危機之中,「轉向社區」成為另一個世界性的潮流,它是在全球貧富差距加大與文化均質化過程裡的一個反動。

  在經濟上,社區與地方特產成為對抗全球化商品的一種策略:你只有到我這裡才買得到我的特產,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地方土產加以文化包裝後成為高價精品。

  在文化上,「轉向社區」則是表現出人類尋求歸屬與認同的需要,在均質化與特殊性之間擺盪:人們除了要與大家有同樣的Kitty貓之外,也希望嘗到家鄉口味的臭豆腐。在全球風潮之下,社區與本地文化成為人們心靈在被同化危機中的安歇之處。

  在族群關係中,它使得許多傳統上單一社區多了不同出身的居民,複雜了居民之間的互動內容,使得本來是外交層次的議題,本來只有外事警察才管得到的事情,忽然成了與每個社區都有關。

※ 二十一世紀的宣教——普世教會在地紮根
  當全球化的風潮在可預見的二十一世紀將進一步使國家變得更軟弱,無能保障弱勢國民,使得地方特色逐漸喪失的時候,將我們的宣教策略轉向社區或許是一個必要的方向。因為如此,我們的教會將能夠更貼近教堂所在的人民,體會在全球化影響下社區人們每日生活的機會與焦慮,發現教會的使命和日常應有的服務。

  許多草根工作者相信,資本主義所善用的資訊科技全球網絡也是抵抗力量所必須借重的:草根工作者應善用全球網絡互通訊息、交流經驗,以團結力量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

  我們的教會一向有著普世的網絡,從過去的政治社會發展經驗裡我們對這普世網絡與台灣的進步大約也是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但這個教會全球網絡(以及許多世界性的公益服務團體)要對本地社會有幫助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在本地要有瞭解實況的媒介,也就是要有紮根的在地團體。如果我們能夠善用前人宣教的成果,就是長老教會超過一千間的地方教會,做好當地紮根的工作,則普世的教會網絡加上資訊科技的協助,將能夠迅速地呈現各在地社區的努力與成果,並且與世界各地教會或社區團體交換在地奮鬥的經驗,使之成為與全球資本主義對抗/平衡的力量。

  全球化有沒有為宣教帶來新的課題呢?課題大概是沒什麼不同的,公平、正義、環境、經濟、人權……數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講。只是這些課題現在不再只是國家或大城市的解答;它更進入社區人們的每日生活了。讓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有全球網絡的教會也進入社區每日生活吧,否則代表們出國開會是沒有話題、沒有材料跟人家交換切磋,飛機坐來坐去也只是幫助航空公司證明其全球化徹底的程度而已。
同作者相關文章:
等待長老教會九二一世代 (第 83 期)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第 65 期)
淺論「信徒皆祭司」 (第 63 期)
普世教會在地紮根——教會的宣教運動如何回應全球化 (第 55 期)
註:
1.Urich Beck 1999,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sierung?)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5。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5 期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20-2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5期  1999年  12月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55
本期主題: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發行日期:1999/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分享自己
編者的話
全球化趨勢對教會的挑戰
如何面對21世紀資訊新時代的來臨
全球化與心靈帝國
全球化脈絡下的社會實踐——台灣的國家認同和社區/部落運動
教會對生態環保背後「全球化弔詭」的積極回應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普世教會在地紮根——教會的宣教運動如何回應全球化
疼惜生命,分擔苦難——921大震災的省思
921——世紀大災難,我們做了什麼?
走過集集大地震
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星光演唱會」祈禱小卡
劉俊臣牧師——第一代的台灣人牧師
這下補過頭了——論研究所補習班
一首囝仔的詩——「咱當就近主」
花花世界啟「視」錄
要我為你做什麼——明道教會在九張犁社區的服事
論童女生子
「性」「不性」有關係
天涯真的若比鄰嗎?——寫給在海外寂寞孤單的你
上帝的「聖殿」遭污辱?
面對面s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我的志工訓練生活
菜鳥上路
心情點唱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