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5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關鍵字:
作者/黃肇新 (現為921社區重建關懷辦公室主任)
  台灣歷史上的百年大震,1999年921地震對台灣的政治社會及經濟都造成了重創。台灣的教會、政府的基層行政及社區組織都經歷重大的考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社區重建關懷站」的模式建立了社區型的服務機構網絡。本文將介紹該社區型服務據點建置的過程、所遭遇的困難及其試圖克服所做的努力。本文並將展望在重建各項工作陸續結束之後此一重建事工的未來展望。

※ 災前的政府社區福利服務網絡——以南投縣為例
  921震災前南投縣的社會福利服務網絡相對於台灣其他縣市是相當的薄弱:面對全縣五十萬人口,在縣政府方面僅有五位社工員、一名督導。平均每個社工員要以二至三個鄉鎮(南投縣有十三鄉鎮)為責任區,同時還要輪流負責辦理不同類型的保護案件(高懿在,訪談記錄,2001.3.17),使得社工員很難再將心思置於協助社區建立支持網絡之上。

  地震前隸屬縣政府之公辦民營機構僅有一處(殯儀館),民間設置的社會服務機構多以老人、身心障礙者、孤兒之醫療與安養為主。南投縣許多需要被照顧的個案經常面臨找不到後送機構之窘境,而民眾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也漸漸降低自己被照顧的期待(高懿在,訪談記錄,2001.3.17)。

※ 關懷站構想的時代脈絡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關懷事工早在1865年外國宣教士來台後就已展開,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所發展出的社會關懷事工也有變遷:在宣教的初期,台灣民眾因對外國宣教士有著害怕與偏見存在,而對於福音之接受度相當有限的情況下,宣教士採取醫療、教育等方式接近台灣人民,藉由協助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與教育水準,減低對宣教士的排斥感。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國外教會的援助之下,長老教會許多地方教會成為發放慈善救濟物資的據點。

  1970年代起,當台灣在人民努力下得以進入民主國家之列、對人權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之際,社會福利漸漸成為政治人物與民眾的另一個注意焦點。長老教會陸陸續續針對台灣社會上之弱勢人口群(勞工、婦女、漁民、原住民等)成立各種服務中心,以機構式的服務來協助台灣在社會變遷之下受到壓迫的人們(徐敏雄,1998)。

  到了1990年代,因著社會福利服務的擴充、政府財政負擔增加,以及福利先進國對福利國家之未來充滿困擾時,委託民營社區化(隱含著志願服務化)成為國家滿足人民福利需求的第三條路。

  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反省宣教成果不彰的原因之後,提出以強調社區、部落宣教的「二十一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做為長老教會邁向新世紀之準備,認為處於社區之中的教會應該更積極地深入社區居民的生活,使其從教會實際關懷社區需要的作為中體會上帝的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0)。

  當台灣因921地震而遭遇嚴重的傷亡,長老教會同時接受了海內外各地人士捐款,三億餘新台幣的捐款除了緊急救援時期的支出,包括罹難者家屬慰問、住宅及教堂重建等,規畫了四分之一左右的經費做為在災區設置長期的社區重建關懷站之用。藉著在台灣大小鄉鎮均有教會之便,成為最適於投入社區災後重建的宗教團體之一。長老教會於台中、南投二縣市共成立了十八個社區重建關懷站。2

※ 關懷站的理想
  關懷站是一個趁勢而起的計畫。它除了設置地點與當地教會有濃厚的地緣關係之外,在工作人員的招募上也以當地居民為優先。它的理想有兩層,第一層是以受災區地的居民為對象,滿足、解決災民的需求,第二層的對象則是各地方教會;希望藉著關懷站的參與協助教會與地方社區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為了達到上述理念,長老教會為社區重建關懷站規畫了包括社區人文/地理變化記錄、受災戶心理輔導與重建、兒童托育與課後輔導、青少年成長、居家老人照顧、社區組織、參與地方社會服務網絡等的工作內容(黃肇新、陳幼媺,2000)。

  在長老教會著手規畫社區重建關懷站之同時,南投縣政府亦由學者進行社區家庭支援中心之規畫,並在南投縣政府尋求民間單位進行委託時,長老教會提出申請並獲得六個承辦家支中心的機會。

※ 在地資源網絡之成形
  長老教會所成立的社區重建關懷站都被要求必須充分發揮當地教會之人力、物力資源,並結合地震以後所建立的社會資源,形成在地的資源網絡。另一方面,關懷站與家支中心的合流,也為彼此原本各自已建立之社會支持網絡增添力量。下圖為關懷站形成在地社會資源網絡的典型範例。(圖)

※ 在地人力資源發展
  各關懷站的人力來源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關懷站設立的所在地。全職的五十三名工作人員中,約有半數的人力是來自當地居民(二十六人)。

  除了全職的工作人員之外,關懷站自2000年7月起亦陸續向勞委會申請臨時工作津貼人員,從事重建工作。至2001年7月,共有五十五位臨時工作人員參與各關懷站事工,他們全部是在地人,其中並有兼具災民、低收入戶或身心障礙者的身分。關懷站一方面提供了在地人一個短期工作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提供了在地人與教會接觸的機會。

  另外,各關懷站在2000年暑假及2001年寒假的青輔會災區大專青年返鄉服務工讀計畫裡,共提供了七十六位青年服務打工的機會,其中也以在地人為主(六十六人)。

  關懷站是一個全新的團隊,它形成於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的中台灣鄉村及部落,有許多的初期工作人員並不具有社區服務的工作背景。為了勝任關懷站的工作理想,長老教會的921辦公室便在第一批社區重建關懷站成立(1999年11月)之後的兩個月起,也就是隔年1月,每個月為工作人員辦理在職訓練。在職訓練課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其中以「行政管理」方面之課程最多(約佔44.83%),其次是在「社工知能」方面的補充(約佔24.14%)。對建立社區支持網絡相當重要的「社會資源」(約佔20.69%),以及對於組織本身定位與未來方向相關的「組織發展」課程(約佔10.34%)分別居第三、第四。

  另外,縣政府亦為家支中心的社工員舉辦了各種在職訓練。社區家庭支援中心在職訓練課程之重點主要置於工作人員社工知能的加強(約佔49.02%),其次是社會資源的介紹(約佔27.45%),行政管理(約佔17.65%)與組織發展(約佔3.92%)之課程在比例上則較低。

※ 關懷站理想的未竟之路——一些反省
  在看似理想的、試圖善用本地人才以建構教會參與社區重建努力過程中,長老教會的921重建團隊在建立與社會資源的聯結及在地人力資源的培養上有了相當的進展,且在台灣的921民間重建團隊間建立了相當程度的社會信用。然而在過程中,關懷站的構想曾經遇到組織與行政體制上的困難。未來則將有組織發展轉型的課題要考慮。以下所舉為未竟之路的數例。

※ 關懷站與教會既有體制之磨合
  關懷站對長老教會既有體制而言是一個新階段性的任務編組,它在極短時間為爭取時效所做的擴張與內部整編對既有的總會、中會、小會制度及權力結構有相當的忽略,未來將需要繼續的溝通與磨合。有不少教會以訛傳訛,認為重建經費都用在關懷站,或以為關懷站就等於長老教會的重建事工,事實上關懷站直到2003年結束,僅只會使用長老教會內部重建經費的四分之一,而關懷站開始至今每支出一元便得到外界二元的相對捐助。

  未來更多的在職訓練與經驗交流讓關懷站工作人員對教會文化、體制之瞭解是屬必要,也將要透過安排牧長的重建區之旅來增進教會組織內的融合。

※ 展望二十一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四年以後的想像
  雖然921重建事工目標期程是四年,事工至今尚未到半途,但所有的關懷站同工及關懷站所在的教會都開始想像未來的可能性。最理想的狀態是各個關懷站落地生根,成為教會與社區關係進深的機制之一。921辦公室有責任整理分析這些年來的工作經驗與模式,成為全體教會社區宣教的資源中心,也成為二十一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資源中心之一。以上兩點,不只是想法,關懷站團隊在總會重建小組的指導下已經逐步規畫執行的方式。

※ 只有立法院沒有行政院?——對長老教會各中會的期待
  依個人管見及參與921重建工作的經驗,長老教會的中會是一個適切的區域事工統合發展的單位。到了重建工作的末期,未來的長期事工勢必要落地生根在地化,唯放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各中會的機制,雖然有完整的議會架構,卻成了只有立法部門而無行政部門,論到事工的計畫與執行,又回過頭來落到議員身上。議員是兼職,絕大部分有其牧會的本業。未來長老教會如要在各項事工持續的發展,勢必要在中會的層次建立具事工計畫與執行能力的事務所。更具體來說,或許是要配置三位或五位不同專業背景的事工幹事。

  它意味著各教會事工負擔金的增加(主要是人事費),但也意味著中會層次區域統合及事工支援能力的增強。唯有如此,當再有災害發生的時候,中會不必再向總會計較有多少經費是該交給中會運用,為何跳過中會直接到教會,為何不尊重中會等等。當事工計畫與能力成長時,想不要事工都難,為此,中會組織的強化勢在必行。
同作者相關文章:
等待長老教會九二一世代 (第 83 期)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第 65 期)
淺論「信徒皆祭司」 (第 63 期)
普世教會在地紮根——教會的宣教運動如何回應全球化 (第 55 期)

1.本文改寫自作者與陳幼媺小姐合著之〈展望社區資源網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經驗〉,陳幼媺小姐為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2.初期陸續設置十七個,後停止一站,另增設兩站。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5 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11-1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5期  2001年  8月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65
本期主題: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發行日期:2001/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那夜,天空出奇的暗
編者的話
921集集大地震顯現之社會現象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台灣各宗教921救災概況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關懷心.宣教情.愛是永不止息
重建之愛
921大地震後的省思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台灣的阿媽——瑪喜樂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從日本新世代談台灣的主張
最後的反撲
陳麗如s
走過921——仁愛鄉復耕之路
抹油醫病與禱告
來自希望的深沉喜悅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慈暉獎得主——阿孌姐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墮胎議題正誤
上主是「男」是「女」有那麼重要嗎?
「責任」、「超越」與「委身」
原來大哥哥大姐姐是農夫?
我見我思
永遠的家——集集教會
愛的團契
用自己的調,唱自己的歌——第五屆全人發展生活營有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