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90期 教會工作好吃驚!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青少年工作者的呼召,就是在青少年的生命困境中「做神學」。
關鍵字: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青少年事工  青少年 
作者/李明翰 (成大 SCM 團契輔導)
成長過程中,我發覺不少教會哥哥姐姐們上了高中、大學,就自然會從教會「引退」。尤其在外地求學的學子,一旦有機會離開家庭與教會,就彷彿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離開了信仰;但對孩子而言,教會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事實上,我也曾憂慮過教會青年的明顯斷層現象,但答案或許沒那麼複雜,不過帶點哀傷就是了:「這裡不是一個值得我活的地方,我在這裡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我覺得這個信仰與我無關。
 
在文化高速變遷、世代差異擴大、宗教傳統式微的時代,如何牧養新一代的青少年(註 1),成為教會不得不去面對的課題。如果青少年宣教沒有辦法看見新世代的處境,流失的將不只是眼前的年輕人,更是整個教會的未來。
 
青少年工作者:處在邊緣的神學家

翻開《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青少年事工的神學實踐》(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一書,我如獲至寶,閱讀時頻頻點頭如搗蒜。作者路恩哲(Andrew Root)與丁康黛(Kenda Creasy Dean)從實踐神學(practical theology)的角度,思索青少年事工可以如何成為做神學的「實驗室」,以給予教會新的異象,幫助我們察驗上帝的行動與人的行動的交會之處。
 
教會往往沒有把青少年事工視為教會事工的核心,只看作門徒培訓或信仰教育的「旁支」。教會常將青少年當成「人力資源」,認為現在的培育是為了日後能夠服事教會;再者,教會也把青少年事工簡化為使用更多刺激,來「吸引」或「照顧」青少年的活動,而沒有把他們當成能夠獨立思考信仰的主體。長期下來,導致青少年事工越來越被視為「只是」陪伴、照顧、關心青少年,以確保他們不會離開教會的「邊緣工作」。對此,作者指出:青少年工作者的呼召,就是在青少年的生命困境中「做神學」,對於上帝首先發出的行動進行深入的反思,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邊緣工作。
 
神學始於「實存的危機」

上帝的行動在哪裡出現?神學從哪裡開始?本書主張:在人類根本性的「實存危機」(crisis of reality)中。
 
路恩哲以存在主義式的進路指出,青少年階段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對己身的生命變得敏感,看見未來存在的可能性,但同時也發覺自己是「朝向死亡的存在」;虛無如影隨身,隨時準備吞滅生命。作者如此說:「青少年時期不只是對自身存在狀態變得敏感的時期,也許更是我們所有人一生都要真實面對的『不存在性』最顯突出的時期。……前頭充滿了可能性,他們的未來正等待著被寫成,但他們卻是倚賴著他人的。糟糕的外表、差勁的成績、感情的破裂、家庭的失序以及所有衣櫥裡的惡夢,都露出臉來低聲威脅著:『你的前頭也許充滿了可能性,但你從未能逃過虛無。』」(頁170-171)意識到自己「有一份生命要活」的現實,但又不得不面對虛無的威脅,青少年的實存危機就此展開。在光鮮亮麗的外表、廣闊的朋友圈和優異的成績底下,往往是害怕得不到認可的焦慮、害怕自己不夠好的自卑,以及害怕自己會消失的不安。在追尋愛與盼望的同時,他們也看到了破碎與絕望。
 
路恩哲更精闢地指出,我們往往認為青少年階段意味著「成長、進步、預備」的時期,青少年工作者的職責便是把上帝「顯明」在他們身旁,並為這份信仰做出「理性的解釋」,期盼他們能夠持守這份信仰,彷彿他們只要接受正確的引導,就可以順利長大成為一個成熟的基督徒。然而,這種過度強調正確地思考上帝、親近上帝、信靠上帝的路徑,並沒有回應到真正實存的危機,也無法容納懷疑、不信與無意義感的出現;危機僅被視為一個需要被上帝挪開的巨石,而不是帶來生命重生的契機。
 
我們所要談論的上帝,不是站在青少年的破碎、恐懼、悲傷「之外」,彷彿訴說對上帝的信心,就能解決生命的難題,持續勇往直進。相反地,十字架的真理顯明上帝進入死亡與虛無「之中」,承擔起世上的邪惡與痛苦,並在不可能中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

我們不應把青少年事工定位成各樣的技巧或觀念,好去引導青少年成為一個「模範基督徒」。事實上,我們越是強調正面、樂觀、榮耀的神學,便是將真正的救贖隔絕於青少年之外。特別是那些「信仰不夠好」又邊緣的青少年,不是因為他們離開了上帝,而是他們在教會裡沒有感受到:釘十字架的基督如何使弟兄姊妹成為彼此分擔痛苦的肢體,並與他們一起站在可能性與虛無的交界之處,一同盼望那復活的可能性。
 
年輕人離開教會固然是個「危機」,但這「危機」正提醒我們青少年事工極佳的切入點,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會這麼感動的原因。身為廣義的青少年工作者(我牧養的主要對象是大專生),我察覺年輕人真正渴望的不是能給予正確答案的信仰,或是各種刺激感官的活動;而是有一個群體能坦誠地面對並分擔彼此的痛苦,藉由人性的脆弱互相連結,從生命底層的提問,來重新定位生命的方向。
 
青少年渴望有血有肉的神學,那是能夠走進他們實存危機的神學。
 
這本書不容易消化,裡頭的知識密度頗高。然而,唯有我們在實踐青少年事工的同時,踏實且深刻地做神學反思,才有辦法在年輕人的傷口中看見醫治的可能性,並在新的處境中宣揚上帝的救恩。
 
附註:

1. 本文「青少年」(youth)的範圍可視為從國中生到剛進入社會的青年。
同作者相關文章: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亞伯拉罕通過考驗了嗎? (第 196 期)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 190 期)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第 184 期)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第 179 期)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第 166 期)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第 164 期)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第 162 期)
讀經的美麗:淺談神研班與大靈班 (第 161 期)
一個基督徒關心同志議題的心聲 (第 1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0 期 教會工作好吃驚! (50-5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0期  2023年  6月 教會工作好吃驚! 190
本期主題:教會工作好吃驚!
發行日期:2023/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現代利未人
誰是幕後推手
教會公報,讓人看見更多可能
服務老闆,服事大老闆
那欸那欸共款,牧師這條路……
教會音樂人的美麗與哀愁
太古巢的守護者:張玉蟬
維根斯坦 X 語言之外的上帝
「你叫什麼名字?」——從馬可福音五章 1~20 節看耶穌的策略
「極」刑——生命不能承擔之重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媽,多重宇宙:從武打女英雄到聖母媽祖的旅程
走進教會的台語世界
為著四散
上帝的愛與包容——從神研 60 到台灣政治
祢,在哪裡?
學子糾纏──在神研班與大專青年穿越哥林多看見社會底層(上)
在主愛中創造共好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