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47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期待將來有一日,當人提起長老教會時會說:「這是一個對上帝的話語渴慕,認真讀聖經的教會。」
關鍵字:
口述者/鄭君平 (總會青年幹事)
採訪/蔡宛諭 (長老教會社青)

問:先談談你對現今青年現況與處境的觀察吧?

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法規的定義,青年是指11至40歲之間的年齡層。這個範圍橫跨國小高年級的青少年,直到40歲的青壯年;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某些家庭中的親子,正同屬於長老教會的「青年」階段。而這種年齡的劃分,與聯合國對青年的定義——15至24歲十分不同,也與普世機構對於青年的定義有所差異。因此這個跨及30年、含括數個世代的群體所需要的關懷,就必須再細緻地劃分來規劃牧養與宣教事工。

※被說成「草莓族」的1980世代

在這三個十年的世代,不論是個人成長經驗乃至整體的社會、經濟背景,都相當不同。若再細分,1980年左右出生的六七年級資深社青(26~40歲),他們最先經歷台灣教育改革的浪潮,承擔了廣設大學的結果——學歷貶值,以及困於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窘境。再加上22K政策壓低了受薪階級的薪資市場,青年於是成了「青貧族」、「月光族」、「窮忙族」,並在政商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更被貼上了「草莓族」的標籤。導致青年逐漸不敢追求夢想,只求溫飽的小確幸。

這個世代,是世代分配不正義的首波受害群體。他們成長於才解嚴不久的台灣,雖然很多人對政府失能、社會不正義感到氣憤,但內心仍有做乖寶寶、聽話的好孩子的聲音在拉扯。而真正敢與於大鳴大放、表達自我的多數,則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八年級生。

※有機會創新冒險的1990世代

1990年左右出生的八年級生(16~25歲),有部分已是社會新鮮人,有部分仍在大專、高中就學。這個世代常被稱為教育改革的白老鼠,然而在逐漸鬆綁的教育現場,他們接受了較之前更進步、開放與多元的教育,而創新與冒險的種子也就在這個世代種下。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自然深深地感受到社會、政治的急遽變化,加上台灣社會力的不斷壯大,種種不公義的社會現象也相繼被揭開。在他們念大學、高中的時候,看見了學長姊或家中兄姊面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低薪和過勞……等等現象,也不免讓這群有創意與創新的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茫然。不過比起上一世代的哥哥姊姊們,這個世代其實更有衝勁,常以創意和決心勇敢地挑戰不公義的社會威權,為自己的未來請命。這一點,我們從近十年來諸多的社會運動,以至去年的太陽花公民運動達到高峰便可得知。

※資訊爆炸環境下的2000世代

最後是21世紀交替之際出生的九年級青少年(11~15歲)。他們生長於科技便捷的時代,使用3C產品似乎成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網際網路的日新月異,也讓青少年的學習與生命經驗,遠遠超出使用傳統工具的前世代。

縱使如此,「少年維特的煩惱」亙古常新,並不會因為接觸大量、龐雜的資訊與物質生活的豐富而消失。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內心依然會面臨極為個人層面的困惑與茫然,也會開始對自我認同產生一連串的疑問,這些疑惑包含: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哲學與神學的思考)、同儕交友(人己關係與互動)、初戀(性別教育)、升學(生涯規劃)、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等等。因此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替青少年過濾、篩選資訊,反而教導他們學習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或澄清自我的目標與價值,並善用新工具、新方法,關懷舊議題,是關心、牧養當代青少年不可忽略能力。

問:面對此世代的青年,你對青年牧養與宣教有何方向?

今年(201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下簡稱長老教會)慶祝宣教150週年。這不僅是長老教會的大事,也是全國基督教界的大事,甚至可以說是台灣社會的大事。因為台灣的政治、社會在現代化、民主化與自由化的蛻變過程中,長老教會扮演極重要與關鍵的角色。然而當我們歡慶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50週年的此時,不外要反省,我們所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即青年流失的現象。因此在青年宣教的理念與目標上,必須認真面對與回應此議題。

長老教會青年流失的問題非關數據呈現了什麼,而是一種普遍的「印象」。回顧約莫二、三十年前,長老教會青年其實十分活躍。但在近一、二十年間,相較於其他教派,長老教會青年似乎沒有顯著的成長,但其實也沒什麼退步,反倒像是處於一種停滯的狀態。然就在長老教會青年人數停滯的同時,他教派有少數幾所堂會開始前往新加坡、韓國等地複製大型教會策略,再輔以舉辦大量特會的模式,逐漸在中北部發展成巨型教會(mega church)。再加上人數的增長,又常被視為是教會復興的指標,也因此讓許多長老教會的牧者與青年對這樣的發展模式趨之若鶩,認為「傳福音」與「做見證」的本質與內涵即是如此,也就是屬於個人層次的得救與造就,而無關乎用基督信仰的公義反省社會層次的結構制度面。

因此,對於長老教會青年流失的問題,其根本並不出在於青年羨慕或甚至轉向他教派,而是出於長老教會青年長期以來,在心靈與生命上缺乏關顧,在信仰與智識上不認識也不認同自己的宗派──不了解長老教會的故事,不知道長老教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做的見證,忘記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與宣教觀,也就更遑論以長老教會為榮了。這好比台灣人若不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當然就無法認同自己的土地與國家。   

因此,為了使青年真正得到牧養,並建立對長老教會的認同,更以她為榮。實際的做法有兩個方向:

※說故事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需要被傾聽,更需要被了解,因此我們必須去傾聽並同理青年的生命故事,使青年的生命能真正被了解,也關心青年的需要,帶領他們在信仰中看見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並在上主的愛與呼召中,創造並訴說新的生命故事。

「說故事」亦是猶太人傳承宗教信仰與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不僅是世代之間的溝通對話的橋樑,在耶穌傳福音的生涯中,也常常使用說故事的方式。耶穌傾聽受苦的人的故事,耶穌說上帝國的比喻故事,以及耶穌本人的生命故事,這些故事將人的故事、耶穌的故事、世界的故事,交織成上帝的故事。故事啟發道德、傳遞精神,故事也由過往指向未來。因此故事不是用來行銷推廣的花招或工具,而是從過去的選擇來了解與回應當下的現況。

我們長老教會和台灣人民共同走過這150年,從被殖民、威權專制統治到邁進民主化的過程,不論政治、醫療、教育、社會關懷等各領域,都有很多信仰前輩的故事與見證在當中。因此我們需要說給年輕人聽,使他們了解長老教會這塊招牌的意義是什麼,找回並重新詮釋逐漸被窄化的信仰精神。

150年來,長老教會與台灣這塊土地一同走過喜怒哀樂與每一個重要的時刻,也累積出了許多的見證與故事。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就是我們教會與大時代互動下所淬練出的信仰精神。我們有責任讓青年們知道這些故事,並實踐信仰告白的精神,讓世代與世代間一樣有著共同記憶。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將形成生命共同體,同享這個群體中的歷史驗,才能期待在未來一起創造新的故事、新的見證,使這些故事成為長老教會青年生命故事的一部份,也讓青年對長老教會有光榮感,以取代陌生的距離感。

※讀聖經

讓青年認同長老教會的方式,除了「說故事」之外,還要推動「青年讀經運動」。總會發行《少年新眼光》、舉辦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社青讀經營的目的,不只是要帶領青年讀經,更要培育查經帶領的人才。  

但畢竟營會是短暫的,在營會結束後,更重要的是希望青年能將自己在營會中所學到的讀經方法與體會到的信仰感動,帶回自己的教會和團契。鼓勵社青或大專生成為青少年團契的輔導或小組長,在團契或小組當中帶領查經班,期待由下而上地在教會推動讀經運動,使上主的話語真正成為青年牧養與教會的根基。我有一個夢,期待將來有一日,當人提起長老教會時會說:「這是一個對上帝的話語渴慕,認真讀聖經的教會。」

從讀聖經開始,透過查經,青年要認識並學習傾聽神的話語,了解基督信仰的精神,進而實踐信仰生命。再者,要向世人「說故事」,不僅見證自己的信仰,更要積極傾聽與回應這塊土地與人民的故事。在讀經當中,我們的生命故事與聖經的故事交織,從上主的話語裡,我們知道祂明瞭我們的苦痛,我們也要聽見祂對我們說話的聲音,更賜給我們的生命故事一個新的詮釋。並且藉由聖經的教導,青年們要知道如何關心身邊的朋友與家人,了解他人的需要,對他人成為正面的影響。除此之外,更要關注社會結構面的需要,在台灣的處境中,再創造出新的信仰故事與宣教的典範,這才是「作見證」。也正如我們的信仰告白中所說的:「通過愛與受苦,使教會成為盼望的記號。」而這也才是「宣教」的真義。

同作者相關文章:
走過七十年,大專宣教再出發 (第 198 期)
離教(會)者 (第 197 期)
有愛無礙 (第 196 期)
拾起十年 (第 195 期)
單身,什麼問題? (第 194 期)
在神研班讀士師記 (第 193 期)
喜劇笑哏和基督信仰有什麼相干? (第 192 期)
看見霸凌 (第 191 期)
現代利未人 (第 190 期)
脫下口罩之後 (第 189 期)
一領一.新民防 (第 188 期)
從保羅的密契經驗重讀哥林多前後書 (第 187 期)
在神研班讀聖經 (第 181 期)
靠北.基督徒.好酸 (第 177 期)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第 164 期)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第 162 期)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第 159 期)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第 147 期)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第 145 期)
擁抱‧普世‧青年 (第 141 期)
從教導到牧養 ─ 記查經班十年 (第 122 期)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第 102 期)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第 101 期)
「大象打架,草地遭殃」:《上帝眷顧烏干達》電影觀後感 (第 151 期)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第 147 期)
讓教會也盛開太陽花——對於青年牧養的省思 (第 143 期)
從特會的現場再思成功神學的危機 (第 134 期)
我們都是基督的推薦信 (第 112 期)
為什麼有人不想生小孩? (第 10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7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34-3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7期  2015年  4月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147
本期主題: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發行日期:2015/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速寫「現在是我們的事了」青年座談會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陪妳/你,一起奔跑!──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原住民青年的渴望
青年如何參與教會決策?
青年主動出擊,開拓參與空間
追求公義的信仰傳承
青年如何翻轉教會
神學教育與體制對於青年事工的影響
屬於我們的事——青年的自省與行動
總會青年事工,貫穿了我們的生命洪流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教會如何協助現在的年輕人?
時代的米該雅:鄭兒玉牧師
「人民作主,歡喜行踏」紀行
營地幹事甘苦談
帶著學生下田去──大城教會課照班種稻體驗
上帝受人敬畏
讀經筆記18 一枝嘴m̄是一個嘴
敬覆「家己割傷身軀」、「拜五」
走出呼召
收穫滿滿的神研班
參與第五十二屆神研班雜感
肢體互助,恩典共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