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1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關鍵字:
作者/鄭君平 (傳道,台北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
  對於大專生的牧養…絕不能只靠教條式的命令與要求,而是要帶領青年人透過對自我、他人與世界的批判思考,並豐富生命的體驗,才能讓真正的品格由內而外自然展現出來。

  晚上六點,準備出門趕赴團契聚會。三年來,除了寒暑假以外的學期間,這幾乎是每個戲稱自己上「小夜班」的工作者們每天上工的時間。

  回想三年前是怎麼踏入大專世界的服事,是誤闖禁區的小白兔?是上帝自有安排,還是自己的意願?是年輕人的呼聲,還是聽見上帝的呼召?我實在已分不清,但我確信這真的是值得我獻身的一群人;因為,對年輕人的付出是值得且永恆的投資!

※ 大專學生事工的現況
  隨著教育政策的轉變,在「廣設大學」的理念下,雖然整體大專院校的數量並無明顯增加(近十年新增的大學大多是由專科學校改制而成),但大專學生的數量卻因大學錄取率的提升,因而成長近兩倍之多;再加上全國約有1/3的大專院校集中於大台北地區(含台北縣市、基隆、宜蘭)。因此,即使在我所服事的台北大專學生中心擁有四名全職工作者,每個工作者平均輔導三至四個團契的情形下,我們也無法滿足所有學校和學生的需要。

  此外,和教會團契最大的不同更在於,由於每年都有新生入學、舊生畢業,在迎新和送舊之間,團契不僅有近半的成員要替換,更常有學生因為打工、準備研究所的補習,或其他原因離開團契,導致我們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可能只有四年,甚至更短。也因此,工作者們不僅每年必須隨著學生來去的循環,做著年復一年的事工;更在這短暫的四年裡,甚至看不到學生明顯的轉變與成長,學生就必須離開團契。但保羅曾提醒我們:「我栽種,亞波羅灌溉,可是使它生長的卻是上帝。」(林前3:6)我們相信撒在學生身上的福音種子,雖然看不到它開花結果,但在上帝的時間裡,到了的時候,他們必如芥菜種一樣長大,「連飛鳥也在它的枝子上搭窩。」(太13:32)

※ 長青團契的聚會
  和大部分的教會團契一樣,大多數的長青團契也以一週一次的聚會進行著。記得在一次退修會中,曾任台南大專中心主任的蔡政道牧師說得好:「團契中最重要的事工就是『讀經與禱告』。」因此,即使團契一週僅有一次聚會,我們都將查經和公禱時間作為團契聚會裡最核心的部分。在聖經的話語裡,我們聆聽上帝的教導,反省我們的生命與信仰;在每一次的公禱時間中,透過彼此相互代禱,將自己與他人,甚至整個世界的關係聯繫起來,也藉此我們實踐耶穌所教導的大誡命(太22:37~39)。

  除此之外,透過共同討論,團契也安排多元的聚會內容,如自我探索、生涯規劃、愛情與交友、社會議題與信仰反省、神學主題探索等主題,以專講、影片欣賞、讀書會或討論分享的方式進行。如此,是為要建造「整全」的大專基督徒──不只長大成熟,更要活出「整全」的基督生命。

※ 大專生的生命任務
  在艾力克森(Erik Erikson)的生命階段理論中,12~18歲青少年的生命任務與必須面對的危機即是「認同與角色混淆」。(註1)台灣的教育環境在文憑主義影響下,因著社會與家庭的期待,對國高中的青少年而言,課業與升學考試似乎成了此時生命的唯一目標,即使在教會也難以例外。因此,對於思索自我認同與學習獨立的功課,青年人也常延遲至大學時期才有機會學習。許多離家讀書的大專生,到此時才第一次正式獨立,學習自理生活;而其中基督徒大專生們也常在離開家庭和教會的束縛後,面對大學豐富多樣的生活,在課業、社團、打工、戀愛、交友、玩樂……之間忙碌,於是漸漸不再聚會,甚至離開信仰。

  青少年尋找自我認同的旅程必須在不斷的嘗試與失敗中學習,對於「我是誰?」「我為何而生?」「他人、世界與我的關係為何?」等永恆的答問,甚至必須透過對體制或規則的碰撞才能在自我與人己之間求得界線與平衡,而團契生活正是大專生學習獨立與共同生活的極佳場域。在團契生活中,不僅建立共融的基督徒群體,作為基督在大專校園裡的見證;更透過每次的聚會、讀經和禱告,培養學生對自我的生命、對上帝的信仰、對身邊的人群,與所身處的社會有獨立思考和省察批判的能力。

  我們現在的社會對大專生評價普遍不高,常認為這些七年級生不過是「草莓族」。但我相信在上帝的眼中,每一個年輕人都有獨一無二,甚至無可取代的寶貴價值。因此對於大專生的牧養,我認為不僅要培養良好的品格,更重要的,品格的塑造絕不能只靠著教條式的命令與要求,而是要帶領青年人透過對自我、他人與世界的批判思考,並豐富生命的體驗,才能讓真正的品格由內而外自然展現出來。

永恆的投資
  身為一個大專工作者,我們以「校園宣教士」當作我們的自我認同。對於大專學生事工的價值,我認為我們是參與在大專世界裡上帝國的建造,並且透過大專學生的宣教事工,我們也期待為台灣未來的社會培養出具有基督心志的社會公民,因此我們也正是參與在塑造未來台灣社會的偉大工程裡。即使如此,我們雖明瞭生命的成長並非轉瞬而就的事,但在服事中,人性的軟弱卻也常不免叫人沮喪。不過,就如希伯來書的作者說的:「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所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來11:1)當我們唯有定睛於主,心存盼望,相信上帝必以祂的時間表,在這些大專青年的身上,親自成就上帝國的事工。

註1: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認為生命中有八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必須面臨一個重要的危機,而如何處理這些危機便深刻地影響個人的行為。
同作者相關文章:
離教(會)者 (第 197 期)
有愛無礙 (第 196 期)
拾起十年 (第 195 期)
單身,什麼問題? (第 194 期)
在神研班讀士師記 (第 193 期)
喜劇笑哏和基督信仰有什麼相干? (第 192 期)
看見霸凌 (第 191 期)
現代利未人 (第 190 期)
脫下口罩之後 (第 189 期)
一領一.新民防 (第 188 期)
從保羅的密契經驗重讀哥林多前後書 (第 187 期)
在神研班讀聖經 (第 181 期)
靠北.基督徒.好酸 (第 177 期)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第 164 期)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第 162 期)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第 159 期)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第 147 期)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第 145 期)
擁抱‧普世‧青年 (第 141 期)
從教導到牧養 ─ 記查經班十年 (第 122 期)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第 102 期)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第 10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1 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14-1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1期  2007年  8月 青年牧養面面觀 101
本期主題:青年牧養面面觀
發行日期:2007/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讓青年遇見上帝
目錄s/
編輯室小啟--關於100期
從PCT青年現況看青年牧養
從「認同、委身、成長」談大專青年牧養
在合歡山的山腳下想青年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地方教會篇──迦南教會
在聖樂聲中傳遞福音火把——排中青年部
地方教會篇──祥和教會
地方教會的青年觀點
話說傳道者的牧養工作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十字架耶穌
年輕!可愛!無厘頭!——來自「黑澀會」的現象
孤獨而尊貴的靈魂——閱讀薇依(Simone Weil)
什麼禁錮了她?——我看〈黃色壁紙〉
他將醜陋變成美麗
什麼是細胞小組教會?
找回失落的勇士圖騰繡衣、弓箭、古調——馬遠教會社區事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一個未完成的使命
好款待人的吳花密醫師
從上帝而來的感動
在歷練與重建中認識自己
從企業與顧客關係管理思考團契價值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