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4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
關鍵字:
作者/李欣芬 (台灣師大歷史所畢業,中原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一、 楔子
  癩病俗稱「痲瘋病」,在舊日的台灣社會被視為是一種最可怕、最髒、又無藥可治的絕症。台灣人稱這種病為「癩哥」,並且這個病名也被用來形容最不衛生、最髒的人,所謂「癩哥者」及「癩哥人」便是,也是人們不齒那些很骯髒不衛生的人之意思。因此,昔日不幸罹患此一病症的人不但被親友遺棄,也被視為其前生造來的孽於今生受,更被現實的社會所隔離而自我孤立於偏僻之一隅。其悲慘可憐的狀況,直到死亡才能解脫,為的是生前親友都不敢接近他們,也不會同情他們。

  根據戴仁壽博士(Dr. George Gushue Taylor)的說明,「癩病」又叫「痲瘋病」是極古老的疾病之一,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埃及和印度,便有這種疾病的記載。基督教經典的《舊約聖經》,就記載兩千八百年前有一位敘利亞軍隊的統帥乃縵(Naaman)得了癩病,因敘利亞國內群醫束手無策不能把他治癒,終於被以色列王國的先知以利沙(Elisha)治好的故事。由學者的推斷,這種疾病可能源自中非,而由這個非洲疫區再傳染於近東各國,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也流行著癩病,他因此治好為數不少的癩病患者。其實「叫長大痲瘋的潔淨」(馬太福音10章8節)的耶穌呼召,也正是戴仁壽博士所欲實踐的偉大使命。

  「癩病」是從一種類似肺結核的病菌Mycobacterium Leprate所引起,發病部位主要是皮膚、表皮淋巴腺和神經。病患一旦感染此病就會傳染給別人,直到被治癒為止。據1952年的統計,全球的癩病患者近一千萬人,台灣地區即佔了一萬名之眾。傳統治療的藥物是大楓子油(Hydnocarpus oils),或其他藥物的注射治療。時下已進步到利用先進的硫胺藥劑及新的藥物(諸如Dapsone,Rifampicin及Clofazimine等)治療,效果非常顯著,為此可以使患者於一至五年的時間內重新回到社會,過著平常人的生活。

  到底是何種力量促使一位加拿大醫學博士及其夫人心甘情願為台灣這群悲慘可憐的癩病患者獻上其一生呢?同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的明有德牧師(Rev. Dr. Huah MacMillan, PH.D.)的理解是:基督教信仰加上人道精神。他倆在台灣為癩病患者所付出的仁慈、愛心及無條件的奉獻,都說明了他們努力跟隨耶穌的腳蹤行,所以戴仁壽博士被尊崇為「台灣癩病醫療之父」。

二、 出生與求學時代
  戴仁壽博士(Dr. 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1954),1883年12月6日出生在加拿大最東部的一省,紐芳蘭島(New Foundland)的羅巴斯灣(Bay Roberts)的一個濱海漁村,其先人均世居於此。他的父親是衛理公會的牧師,母親也是位熱心敬畏上帝的基督徒,被當地的人稱為「聖者」。戴博士的姊姊曾說:「我想當仁壽出生時,母親就想將他奉獻為主工作。」所以關於戴博士的一生不論是孩童時期或成年以後,所受他母親的熱心與虔誠感召的影響甚大。

  戴博士早年就讀於紐芳蘭的鄉村學校,並在聖約翰城接受大學教育。少年時代受到來自英國的著名宣教士格利菲牧師(Rev. Wilfred Grenfell)的感召,因而決心到英倫學醫,以期來日為貧苦的人群服務。戴博士在倫敦大學讀書的全部經費,全靠著個人堅決的毅力及刻苦耐勞的精神來支撐,他經常在課餘打工,也曾經休學一年去工作好賺取學雜費,並靠著優越的研究成果而獲得獎學金。畢業時因為成績優異(擁有醫學士及理學士兩個學位),而在學術界獲得崇高的榮譽,被聘為倫敦著名的哈利街外科專門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成為英國皇家醫學院外科醫師的一員。

  由於戴博士心中所要追求的,是學習耶穌基督服務弱勢人群的事業-「宣教」與「醫療」。所以有一段時間,他在倫敦著名的「巴拿都博士孤兒院」擔任住院醫師,專為孤兒服務。就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了來自英國諾維治(Norwich)的護士彌拉小姐(Miss Marjorie Miller),倆人於1910年結婚,彌拉小姐成為了戴仁壽博士夫人。

  戴博士夫婦當時因在英國服務,於是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申請為宣教醫師,夫婦倆終於在1911年啟程來到台灣。

三、 醫療傳教初期-台南新樓醫館時期(1911-1918)
  台南市(清代台灣府城)的「新樓醫館」為台灣第一座西式醫療機構,歷代館長為馬雅各醫師(第一任)、德馬太醫師(第二任)及安彼得醫師(第三任),戴仁壽博士算是第四任的該醫館館長。其夫人也同時擔任護士長。

  「新樓醫館」由於戴博士夫婦的來臨,館務也因此強化,足以應付日益增多的求治患者。雖然醫館行政及醫療工作繁忙不停,戴博士為要強化護理人員的基礎教育,即利用空餘時間以易學易寫的台灣話羅馬字著作《內外科看護學》這本當代最重要的「看護婦」(護士)教科書。全書計有675頁,為了撰寫及出版這本看護學教科書,戴博士與其夫人親自搜集資料、繪圖、製表、校對。並且於付印期間因日本人看不懂台灣話羅馬字,為了慎重起見曾經多次來回於台灣與日本之間進行校對工作,當時的交通工具是輪船而不是飛機,由此可見他的用心與辛苦。此書雖然於戰前的長老教會病院相當流通,但由於只有基督徒的護理人員才看得懂台灣話羅馬字,所以在二十世紀中葉便因為無法普及使用而逐漸被人淡忘了。

  1918年3月戴仁壽博士因其夫人(「新樓醫館」護士長)健康問題之故,辭去館長職務返回英國,旋即應聘為「巴拿都博士孤兒院」的院長。在該孤兒院服務五年後,夫婦又於1923年志願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Medical Missionary)而再度抵台,並且應聘為台北市「馬偕醫館」(現稱「馬偕紀念醫院」)的館長。

四、 醫療傳教中期-台北馬偕醫館(1923-1936)
  台北的「馬偕醫館」係落成於1912年12月26日,為偕叡理牧師的繼任者吳威廉牧師(Rev. William Gauld, D. D.)著手所建,目的是要紀念北部長老教會的首任宣教士馬偕博士(也就是偕叡理牧師)。首任館長為宋雅各醫師(Dr. James Y. Ferguson),第二任為倪亞倫醫師(Dr. Aron Gray)。而戴仁壽博士為第三任,服務期間前後達十四年之久,而且不是離台回國,是為專心治療癩病患者才離開「馬偕醫館」的。因此被「馬偕人」稱譽為「台灣北部醫療傳道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戴博士在擔任「馬偕醫館」館長的十四年期間,憑著以往在台南「新樓醫館」擔任主管之經驗,為其購置新的醫療器材,領導全體同工發揮基督教醫館服務社會之功能,因此使「馬偕醫館」之聲譽聞名全台。此後因求治患者增多,護理人員隨著增加之故,戴博士即著手增建「看護婦」(護士)宿舍一棟。由於戴夫人是丈夫的得力助手,所以她也協助「看護婦」(護士)的訓練,嚴格督促各行政部門的工作,除了要求員工要節省用電;並且要求上大夜班的護理人員於空餘時間只能研讀《新舊約聖經》,不可閱讀報章雜誌。這些措施不但提昇醫療品質,也發揮了基督教醫療機構的服務精神。除此之外,戴博士在「馬偕醫館」的館長任內,做了一件轟動亞洲,又感動台灣本土「文化協會」人士,更受到日本皇室及台灣總督府注目的人道主義事業-「叫長大痲瘋的潔淨」。

  早在1911年戴仁壽博士來台擔任台南「新樓醫館」館長時代,就診治過一宗癩病患者病例。此後他在任內的幾年間都陸續治療過這種病患,因而深深同情這些被家庭遺棄又被社會孤立的可憐患者。就在1923年再度來台應聘為「馬偕醫館」館長時,即隨身攜帶著二十四瓶專治癩病的「大楓子油」藉以備用。1925年2月間,他在「馬偕醫館」首次發現一個癩病患者,即意識到台灣北部一定尚有更多的癩病患者未被發現。果然於短短四個月內已診治過三十個病例,到了1925年的年底已有九十個以上的癩病患者在特別門診求醫。

  自從「馬偕醫館」於1925年開辦特別皮膚科門診之後,求醫的癩病患者因此日漸增多,以致遭受鄰近居民的反對。然而戴博士卻仿傚耶穌叫長大痲瘋者潔淨之精神,不畏抗爭地繼續治療癩病患者。後來獲得倫敦痲瘋救治會撥款美金三千元,及美國痲瘋救治會幹事丹納的實地考察及精神支援,加上戴夫人之建議,就於1926年購得鄰近醫院的一間教堂做為專門治療「癩病患者的診所」,1927年完成整修及各種醫療設備之後,它終於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家治療癩病患者的「特別皮膚科門診」。這間診所開辦一年後(1928年),已治療260個來自各地的癩病患者,經過十年後(1938年),接受治療的患者超過500個病例。後來因為日本政府的都市計劃,這座診所被拆除。所幸當時已有戴博士所創建的「樂山園」這座專門收容癩病患者的世外桃源所取代。後來戴博士於1936年辭去「馬偕醫館」館長要職,專心投入於救治台灣癩病患者的「樂山園」醫療工作。

五、 醫療傳教後期-八里坌樂山園時期(1936-1954)
  1927年4月戴仁壽博士在台北新莊鄰近的迴龍找到一處籌建癩病患者收容所之理想地點,並且親自打下木樁為記;同時寫好「台灣救癩工作計劃書」呈給日本駐台總督上山滿之進,以表達將建設一座可以收容兩百名癩病患者的療養院。上山滿總督審閱計劃書之後深受感動,表示將會全力給予協助,新聞報紙也特地批露此事。但這處戴博士所選定的救癩預定地,後來卻被日本官方所徵收,並將之建成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於1929年年底落成。

  日本官方因為掠奪了戴博士即將成功的人道事業,深感歉意及慚愧。恰好1929年將在義大利的羅馬召開「世界痲瘋救濟協會」,總督府特別撥款日幣三千元給戴博士參加這次會議,令他順便考察全球癩病救濟機構。所以戴博士從1929年3月至1930年將近一年時間,先後到過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與路易斯安娜、英國、印度和印尼的摩洛凱島等地收容癩病患者的療養院考察。

  戴仁壽博士所從事的台灣救癩事工,他自稱為「消滅痲瘋病的十字軍行動」。日本帝國昭和五年(1930)10月間,貞明皇太后(即大正天皇皇后)宣佈嘉獎日本、朝鮮與台灣地區所有從事癩病救治工作的人員及其慈善機構,在日本國內及朝鮮與台灣這兩個殖民地區,榮獲嘉獎的救癩醫療人員有八十一位。其中台灣有兩位:即1929年12月10日新開辦的國立救癩病院(即新莊的樂生療養院)院長神川醫師,另外一位就是台灣癩病醫療之父的戴仁壽博士。戴博士後來將貞明皇太后的恩賜金悉<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 (第 74 期)
1. 中國癩病史 賴尚和著 自印 1952 台北。

2. 故戴仁壽博士暨夫人紀念冊 治喪委員會編製 1954 台北。

3. 台灣信仰名人略傳(第二集) 楊士養編著 1969 台灣教會公報社發行。

4. 樂山五十(1934-1984) 財團法人私立樂山療養院編印 1984 台北。

5. 台灣痲瘋救濟之父-戴仁壽博士 董芳苑著 2001年 國史館出版。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4 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28-3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4期  2003年  2月 網路交友面面觀 74
本期主題:網路交友面面觀
發行日期:2003/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聆聽天籟
編者的話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省思
從萬花筒到網路交友
網路福音事工的挑戰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我網路交友的經驗
在網路中築夢-從心理需求看網路交友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
論「單身寄居族」
基督徒如何看待佛教藝術?
聖樂與信仰
石牌教會社區日文班
何謂愛修會--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
心事講出來-青年常見的交友問題
福杯滿溢蒙福之年
「與神和好」
基礎神學往前走
年輕的追尋-我讀大學的日子
東師長青,生日快樂!
颱風來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