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4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何謂愛修會--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
關鍵字:
作者/陳聯松 (現任高雄中會一甲教會牧師,兼任高雄愛修會書記)
一、 前言
  現代有許多小組運動興起,這是由於大家都希望回歸到使徒行傳中所提起的初代教會樣式-有彼此交誼Koinonia之生活,這種彼此交誼的團契生活是從聖靈而生的,也是促使教會得以增長的原動力。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的小組運動,都是要努力把「彼此交誼」帶回教會中,愛修會就是其中的一種。

  愛修會在台灣推行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對促進教會之更新與增長有很大的貢獻,只可惜至今猶未普及至各教會。尤其在以往所舉辦的各梯次愛修會中,參加的成員幾乎都是以年長的兄姊居多,因此容易讓人誤會這是一種專屬老年人的「退修會」,其實如果能了解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便會明白愛修會是適合各年齡層的一種「靈性塑造」的聚會,它能幫助教會信徒建立一種真正的團契生活,這對今日台灣社會普遍呈現的疏離之人際關係,無疑是一帖良方,也是「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中非常有效的靈修方式。

二、 何謂愛修會
  「愛修會」(Ashram)或譯為「亞修欄」,它原是印度語,是由兩個字合併而成:A是from(從),shram是hard work(辛勞的工作),簡單的說就是:「退出日常生活,修練身心」,因此通常把它譯成「退修」。在印度常有稱為「退修」的集會,但那並不只限於宗教性的集會,諸如「達可爾的愛修會」或「甘地的愛修會」等,是屬於政治性或文學性的集會。而最先把「愛修會」這個名詞正式取用在基督教會中的是長期在印度宣教的史丹利‧鍾斯(Stanley Jones)博士。

  在印度的傳統愛修會中有一個「Guru」或說是「頭」(Head)以他為中心,而愛修會的特徵也就隨著各位指導者之領導風格而有所不同。而基督教的愛修會雖也有一位指導者(Guru),但並不是人間的指導者,因為世上沒有一個人具有完全的善良與智慧,足以成為宗教運動的中心,只有大能的上主才可以肩負此一重任。因此,在基督教愛修會中,只有耶穌基督才是這個愛修會的指導者。

  根據愛修會的精神,我們可以簡單的將愛修會下一個定義:所謂愛修會就是一群人為了修練身心,退出日常生活,聚集在一位指導者耶穌基督之下,共同生活、聆聽 神的話語、分享祈禱和交通的生活。使參會者,在此安靜的研讀聖經,並有長時間的祈禱,藉此使每個人能得到屬靈的力量,使我們再度回到自己的崗位上見證主名,這個聚會在其不緊湊的時間中,讓人操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讀經、默想與禱告,以促使信徒在靈性上的增長。

三、 愛修會的歷史與精神
  現代的基督教愛修會運動,是在印度的七湖(Sat Tal)地方萌芽的,有一位印度牧師辛哈(Rev. Yunas Sinna)和一位退休的英國的女皇宣教師圖挪(Ethel Turner),還有美國史丹利牧師聚集在七湖地的一個愛修會營屋開始了基督教的愛修會運動。而後來更由於史丹利牧師的大力推廣,進而發展成全世界的運動。

  史丹利牧師對愛修會的構想是:會眾以耶穌基督為指導者,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數日間聚集在一起,聆聽主耶穌基督的話。參加者經過深深的默想,將耶穌的話接受為自己的,接著做獻身的告白,分享自己所得到的,並且一起禱告。

  他為了要強調這團契的指導者是耶穌基督,在會裡不分牧師、傳道師、信徒,一律都以兄弟姊妹稱呼。又因為表示誠心地接受主的話、完全的獻身,採用了「耶穌是主」的標語,也訂了三支指頭的標幟。

  他盼望這個會能夠成為奮興教會內在的活力,就設計了一套程序:

  第一、 在愛修會開始之前,先有「開心之時」。在這時間裡,每個人都要告白自己的需要,最後有「充滿之時」,祈禱聖靈的充滿做為聚會的結束,期望透過聚會,去實踐悔改與經驗聖靈的充滿。

  第二、 他致力於加強弟兄姊妹間的交誼,盼望在互相交通之中,能重新發現基督徒在心靈上交通的快樂。

  第三、 他希望教會的信徒們個個都是充滿活力的信徒,所以他強調每個信徒都要聆聽主耶穌的話,得到聖靈的催逼,成為順從主耶穌的話而活的人。

  第四、 他想要給每一個教會提供愛修會的體驗,所以招來各種不同教會的參與者,同時要它成為超越教派的運動。

  然而,隨著史丹利牧師的過世,此項運動有漸漸地走下坡的趨勢,幸好後來由於日本公理教會的夏本保郎牧師(Enomoto Yasuroh 1925-1977)大膽地引用史丹利牧師的愛修會模式,而加以改良並發揚光大,讓愛修會運動大大的復興。並且在三十二年前(1970)由日本傳到台灣來。

四、愛修會不是靈修會
  愛修會不同於一般的靈修會、培靈會或查經班,它不強調講師的陣容,它也不鼓勵採用「聖經釋義」,更沒有精彩的康樂活動,它是透過讀經默想與禱告的生活,使靈命得到操練。

  「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提前四7),這是愛修會的標語,因此愛修會的特點是想如何使參加的人,將「信仰」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茲將其特質與內容介紹如下:

(一) 不是「講」,而是「聽」
  愛修會所有的程序是要叫人徹底的聽,但「聽」並不是要聽人的話,而是要聽 神的話。而其具體的內容則表現在以下四個時間:

1. 默想時間:在聖靈的啟示與引導下,接受上帝的話語,參會者在所指定的同一經文,好好地研讀兩三遍,加以默想,特別記下那感動你,或對你有特別啟示的經節,以備回應上帝的啟示。

2. 分享時間:或稱為「恩惠之時」,各組在家長主持之下,隨著聖靈的感動,一個一個輪流分享他在「默想時間」所領受的啟示。在分享中切忌用「阮」、「咱」、「恁」等有關字眼,而要說:「我剛才唸的第×章第×節……對我有極大的啟示……」或「使我深受感動……」在如此分享中,也包括了個人的經歷,而印證在經文中。「分享時間」常是愛修會中最甜美的時刻,不在教訓別人,乃是針對自己的感受來應答上帝的教導,並與兄姊分享。

3. 守望禱告時間:此種守望禱告,是求聖靈教導「我」禱告,為自己、為講員、為聚會中的人及為你所關心的人……代禱;時間每人以一小時為單位,接連不停地在禱告室中祈禱。禱告室中備有記錄簿,可記下自己的禱文,禱告者可通過讀經的感動再禱告,亦可用禱告之心讀別人的禱文再與之同心代禱。禱告記錄中所有的禱文是個人對上帝說出內心的話,須彼此尊重,並負「不要外洩」之責任。

4. 見證時間:可以分兩個時段,第一時段先由曾參加過愛修會者作見證,對於過去上帝如何帶領他所決志的事,發表自己所得的恩典;第二時段由各人將此次愛修會中默想、讀經分享、祈禱的時刻所受的感動以及所領受屬靈的力量見證出來。這種信仰生活之見證,是藉著感恩歸榮耀於上帝,且能堅固別人的信心,因此自然也有「認罪之時刻」。

(二) 注重家族的交通
  愛修會的另一個特質是藉由家族成員「親蜜的交通」而達到「彼此關懷」的目標,而其具體的內容則表現在「聖家族時間」與「開心時間」。

1. 聖家族時間:愛修會的分組,不叫小組,而叫「聖家族」,在此時間中,每一家族有一位家長,負責帶動,大家坦誠相互介紹本身及自己家庭的情形及需要代禱的事項,而在主愛裏面大家成為一家人,在彼此代禱、安慰、分擔責任之下,有勇氣面對現實環境的生活,並立志在會後繼續保持聯繫與代禱。

2. 開心時間: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開心,第一個層次是由家長主持,邀請每一位家員說出他來參加愛修會之動機與期待,這種期待常常可以使自己也使別人敞開心門迎接上帝的話語和感動。第二個層次必須擺脫自己的社會地位,打開自己的心門,向主認罪並求赦免,這個層次又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對實際工作上的開心,第二部份是對信仰生活的開心。唯有在家族間勇敢的表明自己的心思,如此才能產生真實的交通,進一步建立「愛的團契」。

(三) 以此為「出發的時刻」
  愛修會有一個醒目的標語:「愛修會沒有結束!由此時間開始。」而這個時間就是指「充滿時間」,一般的靈修會大多是以「閉會禮拜」或以「綜合討論」為會後之開始,意即在兩三天領受上帝豐盛的啟示與恩惠之後,現在「充滿」靈力與信心地回到日常生活環境中,繼續操練其生活。因此充滿時間是要迫切祈求聖靈的幫助,只有聖靈的充滿,才能超越環境的限制和人性的軟弱,而將「愛修會」中所受的感動與重新的決志,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在充滿時間裏,也填寫決志單,兩人一組互相交換,讓他為你的決志代禱,最後大家手牽著手圍成一個大圓圈,感恩禱告之後,大家高舉右手中間的三根指頭大聲呼喊:「耶穌是主」!(Jesus is Lord)這也成為以後見面的請安語。

五、 結語
  「愛修會」的確是一項能造就個人靈命,又能幫助教會復興的集會,它有別於一般培靈性的集會,也不同於研討性的集會,愛修會就是實踐信仰生活的集會。誠如基督教愛修會創設者史丹利‧鍾斯博士所指陳的:「愛修會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不是一種教會的會議或是一般的退修會。在愛修會中『耶穌是主』是指導者,所有參加者圍繞著主耶穌基督,建立一種真正的團契生活,使人人體驗上帝國臨在的事實。」

  因此,非常期盼在台灣的教會,能有更多的牧者與信徒參與愛修會的運動,尤其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愛修會的行列,讓「靈命更心,事奉獻身」的宣教目標,能真正落實在教會的生活中。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何謂愛修會--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 (第 7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4 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55-5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4期  2003年  2月 網路交友面面觀 74
本期主題:網路交友面面觀
發行日期:2003/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聆聽天籟
編者的話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省思
從萬花筒到網路交友
網路福音事工的挑戰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我網路交友的經驗
在網路中築夢-從心理需求看網路交友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
論「單身寄居族」
基督徒如何看待佛教藝術?
聖樂與信仰
石牌教會社區日文班
何謂愛修會--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
心事講出來-青年常見的交友問題
福杯滿溢蒙福之年
「與神和好」
基礎神學往前走
年輕的追尋-我讀大學的日子
東師長青,生日快樂!
颱風來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