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2期 狗仔隊現象 | 
  
    |  | 
  
    |  | 
  
    | 
        
          |  本期主題 |  
          | 你我都是偷窺者?!狗仔隊與偷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  
          |  |  
          | 關鍵字: |  
          | 
                | 作者/張馨文
                  (台中市立西苑高中教師) |  |  | 
  
    | 名人怕狗仔隊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從黛安那王妃車禍驟逝的那一刻起,狗仔隊跟拍、跟監所涉及的隱私權問題便一一浮上台面。從前狗仔隊要以很小心的姿態拍攝,並花上兩三天的時間才能完全架設好追蹤、監聽的設備,或者將儀器藏在地下管線,以免被發覺或拆除。但隨著科技發達,狗仔隊的技術已經越來越純熟,不花幾分鐘就能正確設定「目標物」的一舉一動,並隨時拍攝,分秒無差的送至觀眾眼前。更甚者,從前只能賣給小報消息的八卦新聞或獨家拍攝畫面,現在也能公然登上某些大報章雜誌的封面,甚至靠狗仔隊的工作成果為名的雜誌也越來越熱賣,而不需要任何忌諱。原本期待黛妃的香消玉殞能換來社會對於狗仔隊現象的反省和矯正,但璩美鳳光碟事件震驚社會之後,大家可想而知,台灣社會並沒有在這點上有任何進步成熟,反而將狗仔隊現象的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 
 為什麼?
 
 ※ 狗仔隊一詞的緣起
 「狗仔隊」一詞並沒有收錄在任何中文辭典或百科全書,可見得它絕對是時代的新產物與新名詞。我們大約知道,「狗仔隊」是沿用香港人對香港媒體的某些行為的描述,若是深究狗仔隊的原文“paparazzi ”,我們發現 “paparazzi ”原是義大利文,指的是一群以積極甚至暴力的方式,追求拍攝名人真實面貌的攝影者。因此,狗仔隊本來的「任務」就是拍攝「名人的真實面貌」(也許因為名人們最常以不真實的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也就是說,一般的攝影記者或媒體若只是用溫和的方式,拍拍所謂的「正常」(大家不用看也可以猜想到的)畫面,那就不能稱為「狗仔隊」了。可惜的是,因為狗仔隊實在太氾濫,又太具有市場發展的潛力,幾乎所有記者媒體都不知不覺地「狗仔隊化」了,不然他們會覺得好像沒有拍攝到什麼「新聞」。
 
 ※ 為什麼會有「狗仔隊」?
 狗仔隊的興盛和觀眾的心理和社會的發展有許多的關係。報章媒體基於市場供需原理,一定得提供閱聽人「有興趣」想看的新聞。因此,問題就回到,為什麼觀眾會想要看「名人的真實面貌」?這個問題說的明白一點,就是:閱聽大眾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偷窺欲呢?
 
 ※ 偷窺現象的社會心理學
 我們都是偷窺者嗎?從偷拍的光碟、網站一再地熱賣與流傳,這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然而,偶然的偷窺或一時好奇的偷窺,和那種朝思暮想、上了癮的偷窺癖畢竟還是有一些差別。傳統的心理學把偷窺當作一種病症。佛洛依德把偷窺癖和暴露狂、性虐待等相提並論,看做是性變態的徵候。從小好奇於觀看同性或異性的生殖器官,這個傾向受到壓抑,成人後就會轉化成偷窺的慾望與動力。因此,偷窺是一種求偶失調(courtship disorder)的徵候。在種種徵候當中,偷窺癖是最輕微,暴露狂比較嚴重,性虐待和強姦則是最嚴重的異常行為。
 
 除了將偷窺視為一種個人的心理徵候之外,偷窺行為也是一種權力的表達。因為偷窺是一種特權,把不設防的他人當作窺視的對象,偷窺者從中得到自我膨脹的滿足感,而被偷窺者則無形中成為偷窺者眼中的俘虜。偷窺者在社會權力的位置上總是比較高,例如擁有龐大資源的媒體電視台、擁有先進科技的新聞雜誌社,或是具有操縱儀器技能的技術工程師等等,對沒有防禦能力的市井小民或拿人薪水的上班族(連電子郵件和逛過的網站也都會被攔截呢),以及只因為自己是個女人而被偷窺的女大學生、女廁所使用者,進行偷窺。因此,偷窺行為對他人的侵犯因此是顯而易見的。
 
 偷窺者把自己隱藏在偷窺的天地裡,那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但卻不是人們生活的世界。在實際的生活裡,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需要各種互動與裝飾,是絕不可能赤裸裸的,這是文明的基礎。偷窺的行為不只是一個社會異常行為,也是對文明的顛覆。偷窺者將被偷窺者的身份、動作、表情、所屬的私人範疇,當作物(it)一樣地的窺視與操弄,甚至將他人私人生活轉換成市場上具有價值的商品,強取了有血有肉的人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與所有權。這些原本有感情的人被影像化成為大眾暫時消費的垃圾食物,他們的隱私未被尊重、感情未被關懷,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變得不再可愛,取而代之的是懷疑、緊張、不信任以及更加的隱蔽與自戀。
 
 「狗仔隊」簡而言之,是偷窺行為的職業化與商品化,當然也是偷窺行為的正當化(不有人指稱這是新聞自由嗎?)。隱密的偷窺行為和公開的跟監,本質上都是對他人的侵犯,對文明的顛覆,以及心理性變態的徵候。
 
 ※ 偷窺和狗仔隊的社會功能
 偷窺與狗仔隊這種人人聞之色變的現象到底有什麼樣的社會功能?有人認為偷窺應該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從網站上的資料來看,偷窺所產生的圖片與影像花樣之多、數量之大,顯示出社會的確有相當多的人有不同的興趣及口味。這些圖片和網站由於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慾望和胃口,對性幻想及性衝動多少有舒緩的功能。
 
 另外,以跟拍為業的狗仔隊,除了滿足閱聽人的偷窺欲之外,在與名人的微妙互動下,狗仔隊也是使名人聲名大噪的重要工具。名人雖怕狗仔隊,但是卻不能沒有狗仔隊,沒有狗仔隊跟隨就代表沒有知名度、過氣,沒有狗仔隊的新聞就代表沒有發揮的舞台。這就是為什麼藝人或名人總是會定期不定期的賣些消息給狗仔隊,以保持自己永遠在眾人焦點下。同時,狗仔隊若沒有這些名人製造消息還不能生存呢!因此狗仔隊讓名人成為焦點,而名人讓狗仔隊有飯可吃,這種互相成就的關係不是外行人能夠瞭解的。而這也許可以解釋許多藝人嘴巴上表達不喜歡狗仔隊,卻仍然能保有許多狗仔隊的好朋友!
 
 ※ 以空虛來填補空虛
 最後,若我們深思狗仔隊現象背後深層意義,我們會發現現代人空虛的心靈,也許才是狗仔隊現象最後的答案。
 
 無可置疑,現代人的心靈是自由的但卻呈現無意義的空洞虛無。人必須面臨朝九晚五、睡覺吃飯的無聊苦悶,而為了填充這個空虛的心靈,人不得不暫時追逐一些疑似的意義與價值,於是娛樂媒體趁虛而入,負責供應大眾的心靈養分。為了符合大眾的需求,媒體只好剝削名人、窺探隱私,蒐集奇聞秘事,來填補現代人的空虛。大眾在閱聽八卦、偷窺獨家新聞時享有片刻的刺激、驚嘆、哀憐、喜悅,但這些畫面卻是轉眼即忘,不會留下任何可以咀嚼、領悟的成分,也不會提供生命真誠實踐的價值。因此心靈的空虛如故,渴望得以填充如故,於是只好再去窺探隱私,再去追逐片刻的刺激。這跟吸毒上癮的意思是一樣的,一樣的循環,一樣的悲哀。但是它比毒品嗎啡更無形,更令人不可知覺,更令人覺得無所謂,更令人難以發現它腐蝕心靈的秘密。所以,狗仔隊一定會更用心的工作、名人一定會更用心的製造奇聞秘事、觀眾也一定會更用心的窺探別人,將整個社會都「狗仔隊化」。這樣,你應該知道,其實我們都是偷窺者,我們也都是成就狗仔隊事業的人員之一!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 .教學現場中的公民意識型塑——教學者的角色 (第  142 期) | 
      
        | .亂——今日社會的倫理價值 (第  88 期) | 
      
        |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第  84 期) | 
      
        | .深夜四點:你怎麼還掛在這裡? (第  75 期) | 
      
        | .你我都是偷窺者?!狗仔隊與偷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第  72 期) | 
      
        | .青年的敬拜:磐頂教會青年崇拜 (第  69 期) | 
      
        | .談「民俗療法」 (第  66 期) | 
      
        | .你的「性」觀點多元嗎? (第  64 期) | 
      
        | .參與第32屆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總會心得 (第  60 期) | 
      
        | .關於ASYG 2000 (第  58 期) | 
      
        | .為何出走? (第  57 期) | 
      
        | .全球化與心靈帝國 (第  55 期) | 
      
        |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在我們的時代實現 神悅納人的禧年 (第  53 期) | 
      
        | .學生在中、總會的服事 (第  42 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