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2期 狗仔隊現象
字級調整:

特稿
負傷的牧者
關鍵字:
作者/林信男 (精神科醫生)
  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5至19節這段經文,記述耶穌和彼得之間一段非常精彩的互動和對話。耶穌重複三次以同樣的問題問彼得說:「你愛我嗎?」在彼得很確定的回答「是的」之後,耶穌交代彼得說:「你牧養我的羊。」從精神科醫師的立場看這件事,我不禁要讚嘆耶穌是最了不起的精神科醫師。通過這對話與互動,耶穌醫治了心靈嚴重受傷的彼淂,使他有力量牧養耶穌的羊。

  四本福音書都記載了彼得三次不認耶穌的事件。這事件緊接在彼得誇口願意為耶穌赴湯蹈火,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之後發生。對感情豐富的彼得來說,實在是很深的創傷。馬可福音十四章71節記載彼得第三次否認耶穌時賭咒說:「我不認識你們所講的那個人,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上帝會懲罰我!」而路加福音二十二章60至62節這樣描述說:「他的話還沒有說完,雞叫了。主轉過身來,注目看彼得;彼得記起主說過的話:『今天在雞叫以前,你會三次說你不認識我。』彼得就出去,痛哭起來。」要醫治彼得三次否認耶穌所造成的創傷,耶穌的醫治是要彼得面對失敗,而不是逃避。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一定會勾起彼得三次否認耶穌的痛心回憶。但也只有重新走過這痛苦的心理過程,彼得才能脫離此事件的心鎖。使他的心理創傷得醫治,並進而轉變為治療他人傷口的力量來源。

※ 寂寞的牧者,高標的要求
  教會的牧者和精神科醫師有一些共同點。兩者都是以照顧人類心靈健康為職志。社會上也都期待或認為牧者和精神科醫師比一般人更有能力面對生活壓力。此種觀念無形中給兩者帶來壓力。社會以更高的標準衡量牧者和精神科醫師,而當事人也以社會的期待要求自己。但兩者畢竟都是人,都有軟弱之處。從信仰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是心靈上有病的人。而有病的人就需要醫師。可是現實生活中,牧者和精神科醫師在面臨困難和壓力時,都會有不知向誰請教的窘境。

※ 心事誰人知
  歷史上,牧者的角色曾是教區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護理人員、知識和智慧的中心。隨著社會的分工及多元化,往昔的風光不再,牧者變成各行各業的業餘從業員。雖然有此落差,但教會的信徒仍然會把各種問題帶到牧者面前。牧者變成教會群體的雜役。夫妻間的婚姻問題、婆媳問題、父母與子女的衝突、信徒之間的爭執等等,都會被帶到牧者的地方尋求意見及指導。但牧者自己有這些問題時,要去找誰幫忙呢?牧者可能因被期待要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敢去請教別人。若是有牧者願意去請求幫助,也可能被對方認為牧者自己要有能力處理。有時牧者自己或信徒會有更不成熟及不實際的觀念,就是認為好的基督徒,尤其是牧者,不應該會產生這些問題。

※ 不足的裝備及支援
  這樣看來,牧者承受的壓力比起一般人大。偏偏社會要求牧者要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能力解決壓力。甚至認為牧者是替人解決問題的,怎麼會產生問題,還要求助於人呢?我們再來看看牧者的裝備是否足以因應外界的高標準期待呢?以正規接受神學院教育的牧者為例,他們差不多是一畢業就派到教會服事。多數人是單槍匹馬應戰。有些幸運一點的,還有資深同工的牧者指導。他們的牧會工作,遭遇問題時的處理方式,有誰可請教,可督導呢?這些牧者就像新兵被派到前線作戰,卻沒人可指導與督導。他們僅有的經驗可能是在神學院修讀實踐神學課程所學,以及在神學院受造就期間短暫的教會見習或實習。

  比起醫師的訓練,牧者的職前裝備已經不夠,任職後之指導與督導更是不足。以台灣醫師之訓練來做比較,醫學系學生在最後三年大部份時間是在醫院做臨床見習及實習。畢業後,還要接受三至四年的住院醫師訓練。這些訓練都是在資深醫師及老師之指導及督導下進行。完成住院醫師訓練,他們才能參加考試,獲得資格後才能單獨執行醫療業務,並且必須定期參加繼續教育。在大醫院工作的醫師,其醫療工作隨時有機會獲得指導或督導。在外面單獨開業的醫師遇疑難病例,也有管道隨時向有經驗的專家請教。相對於醫師的訓練過程及執行業務期間所能獲得的指導、督導、同業間的切磋,牧者在個人及專業兩方面都顯得寂寞孤單。

※ 牧者的精神健康
  影響一個人精神健康的因素,包括個人的體質個性、環境、處理事情的態度及方式等等。

※ 救世者情結式的牧會
  一位滿懷熱忱,獻身事奉的牧者新到任時,恨不得趕快了解整個教會的狀況。除了教會原來已有的各種聚會外,牧者還會心裡思考如何增加或創新聚會。於是除了主持主日禮拜及証道外,牧者也積極帶領查經班、禱告會、家庭禮拜、教會內各團契的聚會、婚姻及家庭輔導、社區教育事工、生病信徒的探訪、排解信徒的煩惱困境。幾乎只要信徒有求,牧者就必應。牧者幾乎是「道成肉身」的「有應公」,隨時準備滿足每一個信徒的需要。但卻忽略了自己及自己的家人。有人把此種情況稱為「救世者情結(Messiah complex)」式的牧會。牧者參與教會所有一切聚會,信徒也認為一切聚會沒有牧者參與就有缺憾。牧者成為聚會不能少的「彌賽亞」,振興團契活動的解救者。

  可想而知,這樣的牧者大受信徒的歡迎。牧者對全教會信徒提供24小時服務,把自己完全擺上,奉獻給上帝國。讓人感覺似乎看到詩篇121篇所描述那位不會打盹的保護者上主的形象。可是這樣的牧者忽略了一點,人是不可能和上主一樣,「既不打盹,也不睡覺」地隨時在信徒身邊。

※ 過勞耗盡
  這樣全天候服事,也許能持續一年、二年,甚至到四年、五年。可是長期睡眠不足,會造成肉體的疲勞,連帶也會影響情緒及意志。如果再加上發現花了那麼多精神,教會並沒有多大改變,信徒仍然只是被動參與,沒有如預期的成長。此時牧者會身心俱疲,心情失望沮喪,靈性的疲勞也隨著出現。牧者失去服事的動力,而厭倦事工,厭倦人群,厭倦自己。於是牧者不再有活力,缺乏呼召感,甚或變得易怒、沒耐心、心情空虛。聚會只是勉強因循,在講壇上也失去起初有活力的信息傳講。有人萌生離開的念頭,甚至付之行動;有人勉強留下來,把事奉變成糊口的職業。這種情形乃因牧者在長程時間的規畫與安排不妥當,以致精神健康受損,靈命也連帶掉入谷底。

※ 短程時間安排
  除了要注意長程時間安排的適當性外,牧者也應注意短程每一天的時間安排。我們都聽過「以工廠為家」、「以醫院為家」、「以教會為家」的口號。乍聽起來,此種訓勉或標榜是一種正面或嘉許的話。但深究起來,此種時間安排不利於精神健康。

  以醫師為例,在醫院的時段是緊湊有壓力的工作。下班後醫師回到家裡,不必再面對那些繁重的醫療工作。但是有時候醫師必須整天留在醫院,特別是住院醫師期間常常輪值整天在醫院工作。這樣一天下來,是相當疲憊的。好在就是最忙碌的住院醫師,每週也有幾天能回家,工作與休息仍然有區隔。反觀牧會的牧者,有許多情形是牧者就居住在教堂裡。聚會活動以外的時間好像是休息時間。但是因為牧者是「以教會為家」,所以牧者其實整天離不開工作的氣氛。任何時間都可能有人到教會找牧者。牧者的工作與休息、責任與嗜好、公與私的時間含混沒有區隔。雖說牧者立誓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上主,但此種好像在家,卻又是整天在工作場所的混雜狀態,終會使人無法好好工作,也無法好好休息,有損牧者的精神健康。

  牧者要把時間妥當安排及管理,也要在空間運用上做適當的安排。這裡所謂的空間,包括硬體及軟體。前者指教堂、辦公室、住家、休假等不同地點。後者指在不同場所的活動內容。若在辦公室、住家、渡假村也都只是在處理牧會的工作,則實質上仍然只停留在單調的空間,無助於提升精神健康。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硬體及軟體的空間都需要有變化。牧者需要有機會接觸不同場合,聽聽不同領域的知識及意見,以及適當的休假旅遊。

※ 健康的自我認識
  最後要談處理事情的態度及方式對牧者精神健康的影響。個性及後天的環境都會影響牧者處理事情的態度及方式。但更重要的是牧者是否時常自我反省,而達到健康的自我認識。牧者要擁有內在私人空間,才能做好自我反省。牧者要學習獨處的能力,就像耶穌常獨自退隱到曠野。獨處使人單獨地與上主親密接觸。雖是孤獨(solitude)卻是不孤單(loneliness)。牧者也要與此世界健立親疏不等的層級關係。從最隱密的內在私人空間,經過不同層級親密關係逐漸擴大到最外圈的世界,使牧者能認識自己是誰,進而建立群體,成為群體的一部份。

  可是事實上牧者自己獨處的私人生活空間幾乎被信徒的各種需求所淹沒、剝奪。牧者被要求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不應有不同層級的親疏關係。牧者被要求對每一個人友善,經常被人諮詢,給別人提供意見,但在自己遇見困難時,卻是求告無門、沒有可訴說的對象。牧者失去獨處以操練心靈禱告的時間。他向一切外人開放自己,卻沒有剩餘空間留給自己。但在這個世界中,又有誰能扮演牧者的「牧者」這個角色呢?牧者真是孤單寂寞呀!此外,在此專業分工的多元社會中,牧者對自己作為專業人士是否有健康的自我認識,也影響牧者的精神健康。

  在前面寂寞的牧者那一段中,已談到牧者有「變成各行各業的業餘從業員」的心虛感。牧者能肯定自己的專業工作嗎?即使牧者能肯定自己的工作是一份專業工作,他能肯定自己是從事一份有回報的專業嗎?牧者要從誰獲得肯定及回報呢?牧者能從其事奉獲得滿足感而享受工作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牧者的精神健康已經亮起紅燈。

※ 從人了解神
  牧者雖然看似風光不再,被各專業邊緣化。但牧者仍然在神學及信仰上有其專業身份。荷蘭籍神父盧雲(Henri J.M. Nouwen)在其靈修著作「愛中契合(Intimacy)」(基道出版社,霍玉蓮譯)一書中,對於牧者如何肯定自己的專業身份,有如下一段精譬的見解。他說:「究竟牧者們是否察覺到,每一天所服事的人形成一個主要資源,可增進神學的了解?正因道成肉身,上帝成為了人,人就變成了解上帝的主要資源。牧區對於教牧有如醫院之於醫師,是
同作者相關文章:
拜訪蘭醫生於蘭寓(FORMOSA) (第 78 期)
負傷的牧者 (第 72 期)
從心理學談敬拜讚美 (第 69 期)
聖經中醫療與宣教的關係 (第 66 期)
回憶大學時期的團契生活 (第 53 期)
致命的誘惑 (第 4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2 期 狗仔隊現象 (61-6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2期  2002年  10月 狗仔隊現象 72
本期主題:狗仔隊現象
發行日期:2002/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狗仔隊s
狗仔隊在台灣
你我都是偷窺者?!狗仔隊與偷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如何面對黑函?
林川明牧師小傳
SPA與芳香療法
都是為了福音-左營教會的社區事工
探索音樂詩畫
上帝子民的公敵--撒但
情路彳亍行
黑函…你相信這種信所說的嗎?
牽手走長路-談我妻翁金珠女士
人生最大的祝福
負傷的牧者
忠於所託,堅持所是
如何出人頭地--以我的學術生涯對年輕學子的建議
不同的性別,都是上帝的完整創造─記靜宜長青聚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