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隨著開學季的到來,有機會到泰國參加這場珍貴的信仰研習「新馬台泰印港聯合教牧長執激勵團」,短暫重拾當學生的滋味。激勵團的名稱取自哥林多後書5:14「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緣起於2004年新、馬、台三國牧者有感於彼此造就的重要性,首次在麻六甲舉辦的教牧長執信仰研習,此後每兩年由不同國家主辦。今年主辦國為新加坡,然因該國物價較高而選擇泰國Pattaya為研習地。
今年研習主題「西奈信仰文明相遇」,主講者周賢正博士為聖公會新加坡教區主教,譚靜芝博士為「普天頌讚」聖樂資源中心創辦人,兩位分別對於聖經、聖樂有極深的研究與豐富的實務經驗,藉著研習會將所學與與會者分享。
認識自己的新身分
周賢正主教定義「西奈信仰」始於神在何烈山對摩西的呼召(由神主動向人開啟的相遇),從此展開了至今3500多年的「西奈信仰文明」,也就是我們所信的基督之本源,因此任一基督徒都不可忽略西奈文明的重要性。會中以身分/禮樂/牧養貫穿探討三大主題:「西奈:神、人『聖』的相遇」、「西奈相遇與契約」與「西奈能否過檻跨時空傳承?」。主要講述身分如何藉著禮樂傳承,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如何調整、改變而不失原味,牧養則是幫助人認識自己的身分。
以色列人在埃及原有不錯的生活且生養眾多,直到不認識約瑟的法老出來,命運改變成了奴隸。神使這群人有新的身分─你們要歸我作君尊的祭司和聖潔的國民(出19:6)。正像今日,沒有身分證的難民直到成為一國之民,身分的轉變以及對新身分的認同,並非四十天可以完成,並且神要他們做祭司又親自轉換他們。首先被神轉換的是摩西,他的事奉是邊做邊學,求問神,不讓經驗絆住自己,順服神,才有聖經所記載領以色列人過紅海等神蹟。神要摩西帶子民去侍奉祂,「侍奉」原文同祭祀,就是「禮」。神親自為這樣的身分制定敬拜的禮儀(十誡、安息年、獻祭條例等)。
摩西從山上把神的話帶給其他人,藉此讓人知道神的本質是「聖」,也認識「人與神」、「俗與聖」的關係,因為不認識關係便無法活出關係。摩西一路帶領人民,當他知道自己不能進入迦南地時,是用什麼心情寫申命記這卷書?人的軟弱在於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摩西無法解決自己不能進入應許之地的事,卻還要寫申命記!他若不知道自己的身分,就會使人跌倒,但摩西不但為犯了重罪的人代求,也向神祈求一個新的領袖。因此,周主教強調牧長是要幫助人從脈絡中認識自己的身分。
禮拜的使命與目標
譚靜芝博士則針對目前的禮拜指出,現在多數人認為聽一個好的講道就是一個好的禮拜,因此講員成為禮拜的中心、讀經為副、讚美為副。這樣講員便成了吹捧的對象,會眾成為講道的評論者。此外,當我們用音樂來等會眾,就培養出今日的會眾在前樂中就坐、殿樂中離席的現象。倘若會眾知道奉獻的真諦,就不會任憑奉獻袋尷尬地從面前傳過去。因此禮拜是神學,正如摩西發現火燒荊棘想進前看,但神發出聲音要他脫鞋,這就是禮的開始,而敬拜正是把自己藏在神裡面。
禮拜程序編排的使命與目標是要彰顯天國訊息、彰顯神的受造者的原貌。以講道為中心的禮拜,最重要的基礎在於與神相遇,從神發言,到人回應。當牧者要重新思考以講道為中心的禮拜,不應以為敬拜是讚美團、詩班的事,不能說音樂人有音樂人的想法,不要碰,免得他們離開教會、不帶敬拜。因為教會音樂若不在神學中,就會像性愛不在婚姻中,只剩肉體的歡愉。
傳承祭司的職分
專講後的小組討論,由於成員來自不同國家,各自帶著不同文化而有了豐富的觀點,其中一項有趣的共同點是對於「敬拜讚美」的疑惑。「敬拜讚美」一詞似乎是華語圈的共同語言,在聖公會、長老教會的背景脈絡下,為了得人,牧者亟欲在禮拜中融入這樣的讚美方式,卻躊躇於不同的思慮。這也許無法一時半刻得到解答,但回顧周賢正主教的提醒:不要美化西奈歷史,那是丟臉、痛苦,甚至讓摩西無法進入應許之地的歷史!
當我們更能體察基督的信仰正是扎根在人類的苦難史中,就將更珍惜這個信仰。教會或個人若要改變,就要追本溯源,回到聖經文本,省思習以為常的信仰、省思習以為常的信仰行為。求主憐憫我們,在變動的世代中賜下智慧跟隨基督、傳承祭司的職分,使萬民成為神的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