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育緣起
五年前懷上第一個孩子時,同是台灣人卻不是基督徒的外子,突然提出要讓孩子說台語的想法,從小在屏東鄉下長老教會聽台語長大的我,簡直是「見獵心喜」(不誇張),馬上二話不說地答應了。
從孩子呱呱落地之後,本以為全台語不難,怎知一開口就口吃,話不成話句子不成句子,在台北生活十多年的經歷,使台語語感被輕易抹去了,這才秒懂,為什麼弱勢語言不繼續傳講的結果就是消失。所幸,從小聽牧師台語講道不是練假的,花了幾個月即抓回語感,對著嬰兒用台語說唱逗笑了。
美好的台語文友善環境
孩子漸長,跟父母使用台語對答,在外面走跳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太特殊,成為打破陌生界線非常好的介質,大部分的路人都會主動與我們攀談,通常起手式都是─
「是阿嬤帶大的吼?」大多數長輩第一時間都這麼猜,這時阿母我會驕傲地回答:「是我哦!」又或者是:「她上學之後就不會說了啦,我家孩子/孫子就是這樣。」經歷過上學混亂期的阿母:「她看到父母會自動轉頻跟我們說台語。」(這是一段堅持的歷程)
接下來就是路人與娃兒的台語對談(間接被測試台語輪轉度,哈!)與滿滿滿滿的讚美聲,簡直是超強的母語教育正加強,孩子眼中充滿自信,更願意持續跟著父母台語對話。
全台語遇到的困難
故事總是不可能這麼順利,亂流出現在大約三歲、孩子上幼兒園後,她發現父母會講跟同學一樣的華語,加上一天八小時在學校學習,從小用台語邏輯思考的她,開始不願意跟我們說台語,甚至扮家家酒的自言自語也都由台語變成華語(語言環境的影響真的好強大),阿母只好出招:「請妳說台語,我才會回應妳。」就在這樣半強迫的方式下,撐過了混亂期。決定母語教育的父母,也需要負起責任,好好落實母語教育,例如:使用台語說繪本(這實在不太容易啊)。
目前孩子即將上小學,面臨了現階段最大的挑戰:陪伴寫功課與閱讀。
上小學後,孩子學習注音符號與練習寫繁體字,陪伴複習功課時勢必開始大量使用華語,目前孩子還看不懂文字內容,仰賴父母解說,我們選擇使用台語解釋課本內容,上了小一開始識字練習後,也許會並行,卻也擔心混淆。此外,我們也發現,長期全台語讓孩子在華語表達與使用形容詞、動詞的能力不佳,在學校長時間的學
習過程,竟也開始影響台語形容詞、單位詞、動詞的使用,有雙輸的感覺。
未來面臨的挑戰
一路以來的母語教育,跌跌撞撞的摸索,不是一路順利卻也充滿上主恩典,孩子能自然使用台語溝通。現在出現的大魔王關卡─學校教育的銜接,希望上主帶領,讓我們找到一個平衡點,也尋求可一起討論分享的團體一起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