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穿越雪山隧道,從繁忙的台北都會區直馳羅東市鎮。一下車,瞥見近期開工的建築新案,在空地、柵欄和鐵條的工地場景間尋找路線地標──羅東火車站,依著郭理利牧師的指示和地圖,找到隱身民生市場的羅東教會。
出乎意料,年逾八十的郭牧師為人快意爽朗,說話元氣十足、聲如洪鐘。為了接待客人,在不同樓層間跑上跑下,展現驚人好 腳力。問及保持體力的秘訣,神采奕奕的郭牧師自信言道:「我每天五點半起來游泳。」
從小生長於牧師家庭的郭理利牧師,再三強調自己不是「神學竹」,是支「生活竹」,是在生活中分享信仰的人。身為家中長女,郭牧師底下有六個弟妹。從小,除了照顧弟妹之外,也要協助父母牧會,幫忙司琴、教兒童主日學等等。雖然忙碌,但是,每項事奉都讓她心中充滿基督的喜樂,並揚起分享主愛的熱忱。因此,就讀純德女中初中部三年級時,雖然獲得保送高中資格,但她一心只想傳福音、為主做工,決定放棄保送,投考台北神學校。
面對女兒的抉擇,父親郭和烈牧師並未直接表達意見。因為老郭牧師承受父訓,已經信主的家庭不應該再受男女有別的傳統箝制,應該給予相同的教育機會。基於平等觀念,父親願意尊重女兒的傳道意願,直接念神學校。多年後,回首這段投身傳道的往事,郭牧師笑說,當初根本沒多想,只有一個念頭,想要服事神,為主傳福音。同樣地,等到郭牧師為人母,知道下一代決志獻身傳道時,心情尤其複雜,畢竟,傳道生涯的甘苦冷暖,經歷者便知;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父母在服事中的喜樂,心生羨慕,盼望成為神的工人,也在神的呼召下,因而早早立下全職服事的心志。而今,郭理利牧師和王英世牧師的四個孩子,王榮義、王榮信、王榮昌和王淑娟牧師,都是盡忠的傳道人,全家在神的帶領中一同歡喜服事。
然而,即使如願進入心中的第一志願—─台北神學校,實際的學習生活仍不容易。進入神學校時,全班三十餘人,共有六位女性,包括四名本科生,兩名聖經學院的寄讀生(預備成為宣道士)。在六年的神學生歲月中,母親重病、過世、父親赴美進修,身為大姊的郭牧師必須身兼母職、照顧弟妹,烹食、洗衣、看管課業,每天還要揹著一歲的小妹步行至校上課;此外,仍須擔當教會服事,並在父親學假那年,扛起週間的查經聚會和禮拜探訪。透過微薄的教會津貼和外聘講員的主動奉獻,得以暫時維繫家庭經濟。即使生活如此忙碌不易,但是,樂觀且辛勤的郭牧師並不以為苦,勉力完成學業。
當時,畢業的女性傳道人隸屬於總會婦女事工部,接受該部差派。1953年畢業的郭牧師,不同於其他陸續結婚、出國的女神學生,是當年唯一受派的女傳,被派至木柵教會(現文山教會)牧會。不久,因天幕佈道團的申請,轉而跟隨美南長老會的花翹奇(George Hudson)宣教士至東部進行帳幕佈道。這段與大自然和孩童為伍,歌唱讚美、講述聖經故事的巡迴日子,不僅使得這位年輕女傳的福音腳蹤遍佈東部鄉鎮,更是徹底發揮郭牧師那隨性自得、熱愛人群,與人親近的特質。回顧那段行進於花東鄉間與山區部落,撐起帳幕、敲鑼打鼓的年少時光,想必就是郭牧師最懷念、也是最享受的時刻了。
1955年,接受王英世傳道的求婚,兩人進入婚姻,並於婚後隨同夫婿受派到宜蘭,開拓冬瓜山教會(現冬山教會)。開拓教會期間,孩子陸續出生,教會漸有成長。之後,隨著王牧師受邀到新竹聖經學院教書,舉家遷往西岸。在竹聖的三十五年間,郭牧師並未停下腳步,不僅擔當教學一職,也常義務協助新竹中會多間無牧教會的講道和關懷工作。同時,為了照顧學生的大小事,必須忙到半夜十二點才得休息。甚至,當王牧師擔任新竹聖經學院院長時,學院經濟不見起色,為了減輕人事費用,郭牧師身兼多職,從教學、舍監到校工等工作,能做就做。直到正式退休時,大家才發現,以郭牧師的工作量,竟然需要聘用五位同工才足以分擔。由此可知,郭牧師的殷勤與委身,遠遠超過特定職份與角色的負責領域。
然而,白日扮演學院教職員,夜間又要協助教會聚會,如何能在繁忙的服事和緊湊的生活中,照管四名子女呢?是夫妻協調分工嗎?還是另有長輩協助?提到職場女性最困擾的育兒問題時,郭牧師的解決方案竟然是一位視同己出的「義子」──黃長老。
這位黃長老可說是王牧師夫婦在愛心與信心堅持下的初熟果子。早年在冬瓜山牧會時,教會門口常有一個唇顎裂的小孩吆喝販售枝仔冰,牧師夫婦不忍見他年幼家貧,失去教育機會,願意自掏腰包,依照這孩子在星期天早上的販售所得,給予等額,不過,交換條件是要他來參加主日聚會。之後,也讓他在教會中幫忙雜工,學習白話字,讀聖經、唱聖詩;同時,也請他在牧師夫婦出外探訪時,幫忙照顧小孩。不久,又湊錢讓他進行唇顎裂的縫合手術。之後,等牧師夫婦準備前往竹聖教書時,視牧師為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