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對面的,我們要架流籠過去囉!」八八水災災變第二天,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對著道路、橋梁已遭沖毀的鄰村村民喊話。
「不要不要!你們架流籠過來,政府就不會來幫我們修路了,不要不要……」鄰村族人態度堅決地說。
「喂!我們要架流籠過去,這樣才能送物資給你們。」第三天牧師再度喊話。
「不要!架了流籠,以後靠流籠,就沒有道路了」族人們憂心的說。
「我們要送肉過去,你們要不要?你們有多久沒吃到肉了?」牧師試著以溫情打動族人。
「有肉?好耶,趕快架、趕快架。」於是順利架起了流籠。
以上是救災送物資的過程中,發生過的一段小插曲。以往在發生災難時,通常的處理是請教會關心、奉獻、代禱;然而自十年前的921後,教會開始在災難中扮演更積極的救援者角色,在各個受災區中,成立了許多「重建關懷站」,不但投入了硬體的重建,也藉由各類的方案計畫打入了當地的社區關懷事工。從那時起,總會的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也更有計畫地開始在各中區會內設立「社會關懷大隊」,希望藉由平時的組織與訓練工作,培養教會在面對困境的危機處理能力。也因此,當面對台灣五十年來最重大的水災時,各地的教社部便在當地很迅速地成立了救援工作站。8月8日莫拉克颱風襲擊台灣,連日來強風及超量豪雨造成台東、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南投、彰化、台東等地區嚴重災害:部分房屋倒塌或淹水、橋樑沖斷、堤防潰堤、人員傷亡等,以致災區急度缺乏日用糧食及民生物品,需要緊急救援。不僅教會與社會委員會成為第一線救災、安置、重建的執行者,因應部落社區受災需求,總會及所屬的機構與教會也紛紛動員,讓更多的人一同參與在此次的莫拉克風災之中。而今救援工作已告一段落,開始更艱辛而漫長的重建,不論是返鄉計畫、家屋重建、心靈及信仰的重新再造、部落文化的再生、甚至更長遠的國土規劃與保育政策等,都需要更持久且更多有心人與災民共同投入關心。
十年前的921發生時,我教會與他宗教不同的一創舉是開放教會讓受難者的棺木得以安放在禮拜堂中;十年後的莫拉克,更有二十多個教會或機構開放成為災民的避難所,讓受災的人在協助者的陪同下,受創的身心靈得到喘息與平安。這麼做使「教會」不再只是一個硬體建築物的名稱,而真正成為「上帝百姓的團契」。祈盼在未來的重建道路上,教會能繼續持守「世光地鹽」的精神,因為有我們共同的陪伴,把苦難化成另類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