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79期 meme
字級調整:

特稿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關鍵字:
作者/李明翰 (台南大專中心助理,第一屆青知節籌備同工)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前言
 
第一屆「台灣基督徒青年知識節」(以下簡稱「青知節」)於2020年2月28日至3月1日在台北濟南教會順利舉行。我們聚集了近百位台灣各地的知識/滋事青年(註1)以「創傷與療癒」為題,從心理學、社會學、神學等面向探索該主題的知識。我的收穫與要感謝的人事物很多,與其分享專講或工作坊的心得,不如來讓大家一窺這整場營會的來龍去脈吧。
 
從頭說起

2018年7月底,我約宙緯哥(周宙緯牧師)聊天,原是想更了解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新興領域,還有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之後便聊到一個話題:「為什麼基督徒會呈現給人一種『反智』的形象?」當時的背景是,雖然婚姻平權的釋憲案於2017年通過了,但某些以基督教為首的反同團體火力全開,極力散播毫無事實根據的恐懼,讓社會大眾對基督徒的印象頗差。因此,我們就在想,要怎麼跟社會見證「知識」與「基督信仰」可以共存而不悖。

於是,一個無意間迸發的點子,就誕生於北車附近的咖啡廳:一個青年專屬的「知識節」!
 
一開始的論述並沒有很完整,我們只是想集結台灣各地有理想的知識/滋事青年,透過一些活動彼此認識,凝聚一波由下而上渴望知識的改革力量。會稱作「知識節」而不是「知識營」,是希望呈現一種歡慶、親民、共襄盛舉的氣氛。畢竟,知識不是高高在上的封閉學術理論,而是貼近生命與信仰的真實力量。
 
我以為只是說說

雖然熱血,但我很快就把這件事忘得差不多。加上11月我去當兵,也不太有空想這些東西。但宙緯哥迅速邀請一些知識/滋事青年,於2018年11月底召聚大家在台北的青旅,凝聚價值與異象。於是,「台灣基督徒知識青年研究社」就此誕生,並很快產出第一屆的「青知節」活動雛型。我們的目標如下:
 
1. 用知識改革教會

我們主張:基督徒青年除了不反智,也應當要擁有知識。將學術知識與在地經驗結合,並彼此串聯,改革台灣的當代教會,也成為改變台灣社會的一股力量。
 
2. 青年培力

我們深信青年是教會的未來,因此欲培力青年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辨別真假資訊、不盲從、熱愛民主、願意反思並實踐信仰的基督徒。
 
3. 對話與理解

累積知識,是為了要使人能以宏觀的視野、溫柔且堅定的態度看待當前台灣教會/社會之處境,並以基督信仰的精神帶來與人的對話與理解,成為良心與盼望。
 
好,開始籌備吧!
 
溫柔的、信仰的、普世的

時間拉到2020年。原本以為我當大會同工,一定會忙東忙西,不太可能在營會中吸收東西或有培力的感覺。但感謝上帝,我每一天都相當充實,並拓展了我對於知識的想像。簡單歸納三點,我認為:
 
1. 知識是溫柔的

王增勇老師的專講觸動人心。他分享自己所開設「同志生命美學」的課程,如何翻轉傳統師生「講述/吸收」知識的模型,並透過彼此的生命故事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知識不在課本、論文裡面,而是在生命、分享、交誼、餐敘、團契當中。其實,他整場的「專講」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富有生命力又溫柔的故事。
 
我突然有一種領悟:知識可以是溫柔的,人們追尋它是為了找回自己。
 
2. 知識是信仰的

許雅婷牧師在「家庭暴力創傷」工作坊的結尾提醒我們,我們來到教會,大家都在強調敬拜上帝、團契生活、信仰實踐;然而,在實踐之前,「我們是否對人、對世界有足夠的認識,是否有足夠的專業?」這個問題常常是教會所忽略的。因此,知識不是與信仰無關的東西,它反而是我們信仰所思所行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專業裝備」,那我們不僅無法向社會見證基督,更可能自以為是地做出傷害人的行動。
 
因此,知識是信仰的。人們理解它是為了對生命有所關懷,以謙卑、成熟的態度面對世界。
 
 
3. 知識是普世的

有學員在專講的Q&A提到,228事件真的離我們很遠,反而香港反送中的運動比較能激發年輕人的共鳴。我們該如何看待白色恐怖這段「沒有共鳴」的歷史?那天的半夜,我腦袋閃過這些話:
 
「228其實離我們不遠。我們雖不認識受害者,也無目睹慘案發生。然而,當我們看見現代的各種暴行與體制的壓迫,就會發覺人性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記住過去,不是記得一個資訊在腦袋裡,而是體察到人性在結構之惡的各種扭曲。因此,記住過去,是為了要反省現在,對抗自己的罪惡,才得以展望真正的未來。
 
228不僅是事件,它揭穿了虛假、暴力、謊言,以及人(無論加害者或受害者)的各種醜陋與無能為力。所以,228可能是現在,也可能是未來。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也是他們的故事。共同的人性,共同的傷口;共同的過去,共同的未來。」
 
於是,我認為知識也是普世的,不分時空地域,多元且道出我們共同的人性與渴望。
 
知識的漣漪

看見與會者享受吸收知識的神情,以及於小組分享的火熱,我不得不向上帝發出讚美:「祢的知識何等美妙!」有人跟我分享,講者的知識看似是外在或理論的知識,但它進入到每個人心中的時候,就會在小組分享裡頭激起「知識的漣漪」,也就是個人的、內在的、故事的知識。大家不僅分享專講的收穫,亦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這對前來參與的青年來說,是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知識的漣漪,太美妙了!
 
籌備的過程:懷疑、散漫、煎熬

時間又拉回到2019年,我很懷疑這個營會能不能成功。因為這種大量專講/工作坊的營會,並不是我原本想像的「培力營會」。或許是長期在台南大專的學習,會覺得培力要比較注重在方法論的思考訓練,而不是邀請一個厲害的講者分享某個固定的主題。所以,會擔心營會是否又淪於一種「大拜拜」,即大家慕名朝聖而來,好像學了很多,但回到自己的處境又被現實困住。
 
回顧籌備時期,發覺自己真的有點散漫。除了對活動沒信心,也覺得工作繁忙、去台北開會很耗時。另外,平時在南部沒辦法跟夥伴建立關係,便漸漸失去歸屬感與對營會初衷的熱忱。於是,我常常把青知節的待辦事項擺到後面,群組訊息很晚才讀,呈現有點耍廢的狀態。
 
又因疫情的緣故,活動前一個禮拜我們召開線上緊急會議。真是個煎熬的一晚,支持與反對續辦的人數各占一半。當時我們對疫情的狀況都很沒把握,因為專家學者什麼論點都有。
 
我主張不續辦。以個人來說,我無法承受若疫情爆發隨之而來的道德壓力;然而,如果大家堅持要續辦,我會以同進退的態度一起辦下去。經過冗長的討論後,我們維持續辦;有點弔詭,大家似乎鬆了一口氣,也更加緊張起來了。但值得感恩的是,大家仍同心合意地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沒有怪罪或抱怨支持或反對續辦的夥伴。
 
跨宗派、跨宗教的青知節

3月1日,一場美麗的知識之旅畫下句點。事實呈現,知識的漣漪不僅讓大家有陪伴與培力的感覺,更打開了大家對知識的豐富想像。這對許多長期繁忙於工作的社青而言,是一場難得重新充電的盛宴!
 
令我更加驚豔的是,有不少非長老教會的基督徒夥伴,甚至是非基督徒前往參加。很多人因為自己的教派或組織較沒有追求知識、多元討論、開放對話的文化,因此便前來刺激一番,希望能帶些力量回到自己的處境中。
 
我相信,真正的知識是跨教派、跨宗教的,它不限於某種傳統,而是能讓每個追尋它的人們得著自由。這樣說來,青知節很普世啊!
 
七人小組之不可能的任務

平凡的七個同工,其實完成了很不平凡的任務。從一場咖啡的聊天、一場青旅的聚集、一次又一次的籌備會議與場勘、一天又一天的訊息轟炸……,每個眼神、每個擁抱、每個鼓勵,帶領我們辦完第一屆青知節。
 
我們七個人全部都是志工,很多成本自己吸收。聽起來很傻,確實還滿傻的。活動結束,我只有滿滿的感謝。我很開心能與這群夥伴一起同工,陪我經歷一場知識的饗宴。
 
乘著這股熱忱,我們開始展望第二屆的青知節,並以「歧視與自由」為主題,盼望教會本身能反省無所不在的權力結構,及思索解放與自由的可能。雖然有一半的同工(包括我)表達因工作或課業緣故無法繼續參與籌備,但仍抱持這份信念,持續在各自的領域上努力進行知識扎根。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

活動與團隊本來就是有聚、有散,不停歇的是追求知識的渴慕。求知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本能,亦是信仰生命的呈現。願我們都能在各自不同的領域追求知識,挑戰僵化的傳統,為自己的群體帶來福音。
 
我期待有朝一日,青知節不用邀請厲害的講師分享他們的知識,而是我們青年就能擔任講者,創造、分享屬於自己的「青年知識」。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願我們持續知識/滋事下去!
 
想了解更多,歡迎點擊或追蹤以下連結
FB/IG|@atiyac.official
 
編按:第二屆青知節原訂於今年6月12~14日舉辦,因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之故而延期舉辦。
 
附註:
1. 「滋事青年」是一種戲稱與自我嘲諷,因青年往往表達與既有體制不一樣的觀點,或做出「踰矩」的行動時,往往被長輩貼上偏離真理、太衝動、難管教、滋事的標籤。
同作者相關文章: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亞伯拉罕通過考驗了嗎? (第 196 期)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 190 期)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第 184 期)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第 179 期)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第 166 期)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第 164 期)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第 162 期)
讀經的美麗:淺談神研班與大靈班 (第 161 期)
一個基督徒關心同志議題的心聲 (第 1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9 期 meme (36-4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9期  2021年  8月 meme 179
本期主題:meme
發行日期:2021/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迷因耶!
什麼是「迷因」?
阿仁牧師的古典迷因漫畫
神學生的迷因歷險記
真實和日常的迷因故事
起初,S做起了meme
基督徒搞什麼迷因?
教會建堂(翻修)工程
迷因
民主泡泡
論20世紀初中國基督聖教書會在華宣教圖像的設計:以〈浪子回頭〉墳地放豬為例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有贊成與反對意見以外的可能性嗎?
順天.榮神.益人:許鴻源與林碖夫婦
出走
水林長老教會──在番薯之鄉重生
耶穌gâu迷因
Pin’aras ke qutux tnuxan組織家庭的叮嚀
𠊎目珠裡肚个客家
超越現代的耶穌
在想些什麼?
信仰、意義與連結
疫情下的「線上團契」
不再是一個人
上帝所預備的好鄰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