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79期 meme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什麼是「迷因」?
「與眾人相關」是「迷因」充滿生命力、能夠傳散出去、帶來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字:迷因  哏圖 
作者/蔡柏宏 (師大、高師長青畢契,師大傳播所專任助理)
前言
 
你也許常在網路上看到所謂的「哏圖」(註1),它結合圖片與生動文字,或巧妙地將生活所見與卡通、影視劇照、新聞照片等圖文結合在一起,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進而分享給朋友。有趣的「哏圖」與「迷因」(meme)在臺灣時常被聯想在一起,然而「迷因」涵蓋範圍更大,還涉及人類行為背後許多不同面向,也饒富趣味。但「迷因」(meme)到底是什麼?
 
迷因與網路迷因

Meme除了被翻成「迷因」外,還被譯為「瀰」或「模因」。它是一種文化的微型單位,透過口語、文字、圖片或影音等型態,承載片段的資訊或觀點,進而傳遞出去,帶來某些程度的影響。最早在1976年,英國演化生物學家Dawkins就曾於《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提到,當時將這種能被傳遞、模仿的片段資訊概念化為「模迷因」(Mimeme,希臘文,意指模仿)。但「模迷因」(Mimeme)實在過於拗口,《自私的基因》問世後,便簡化為「迷因」(meme),成為後續較為常見的說法。
 
「迷因」與生物學十分相關, 正如生物透過基因(gene)的複製,傳遞親人遺傳特徵;「迷因」乃藉由人際間的模仿,在對話與互動中傳遞出去,讓特定的技術、飲食習慣、審美觀,乃至宗教與道德觀念等,得以在人際間不斷流傳。此外,反映或諷刺時事、延伸影劇文化等題材的流行語,像是「同鮭魚盡」(同音於「同歸於盡」)(註2),或是「敢按呢」(kám án-ne,意指「是這樣嗎」)(註3)等,近年在臺灣社會、網路社群亦十分具影響力。
 
比利時網路專家Heylighen曾撰文提到,「與眾人相關」是「迷因」充滿生命力,能夠傳散出去、帶來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透過「宿主」(早期接觸特定「迷因」及其涉及的議題者)吸收進入腦中、保存於記憶,並藉由語言、文字、圖像或肢體語言等形式表現,再經更多的模仿與互動傳遞至新的「宿主」,從而帶來更大而廣的影響。在這過程中,人們的興趣及認為議題與自身有關的切身性,是「迷因」能否有效傳遞的重要因素。一旦「宿主」不感興趣、不願意,或認為早已不值得持續模仿下去,「迷因」便可能停止傳遞與變化,甚至走向「死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流行語與社會現象經歷一段時間後便不再流行,成為「過時」的象徵。或是流行語、「哏圖」等「迷因」涉及的主題與信仰有關,在非信徒不感興趣或不瞭解箇中議題的情況下,迷因便也不易傳遞出去。
 
然而須強調的是,「迷因」與模仿、行為與概念的流傳有所關聯,但事實上其形態與定義仍不斷演進、變化,未有絕對優勢的定義與單一面貌。網路崛起後,「迷因」同樣受網路傳遞成本極低的特性所致,逐漸形成變化與擴散更為快速的「網路迷因」(Internet memes),超越時空限制,更易經由網友間的模仿、重製或改編,發揮創意,造就更深遠的影響。今日我們熟悉的網路「哏圖」,即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類型之一。
 
網路迷因與社會文化

「迷因」的變化、擴散與傳播,受網路影響甚大,其發展背景與Jenkins等人曾研究的參與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十分有關。過去曾有研究提到,參與式文化在網路等傳播科技降低、使用者進入門檻的助益下逐漸茁壯,一般使用者得以參與其中,除了具備更多創作、主動發聲的可能,更能彼此對話,使資訊不斷重新混合、改變型態,帶來更多變的可能。1990年代以來,透過一般使用者自行動手、參與網路社群,以及彼此互動的DIY(Do-It-Yourself)文化,影響力逐漸提升。
 
這部分反映了網友透過網路自行創作、彼此連結與分享的潛能;但另一方面「哏圖」等型態的「網路迷因」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分享的一大原因,則是與「迷因」本身牽涉的主題與作為讀者的我們有所關聯,甚至產生「共感」的切身性十分有關。「25歲的我爸與我」(圖二)即是一例,反映出臺灣社會低薪、高物價和房價的現況,大專學歷十分普及,但年輕人面臨求職生涯前景未明的無力、擔憂與惶恐。
 
網路迷因的疑慮

透過自創或是進一步改編他人創作,而不斷流傳、造就對話的網路圖文,對今日熟悉網路的你、我,想必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充滿趣味的文化現象並非沒有疑慮。舉例而言,2020年日本動畫工作室「吉卜力」(スタジオジブリ)在網路社群公開上千幅源於多部知名動畫電影(例如:《神隱少女》、《崖上的波妞》)的劇照,成為許多網友發揮創意,加入趣味的文字、後製輔助,一度成為諸多流行、令人會心一笑的「哏圖」。
 
許多「哏圖」的流通,今日已因轉傳、分享次數極多,難以追溯原圖創作者與著作權,從而相對較無疑慮。然而像是電影、電視劇等官方提供的劇照、圖片,大多具法律上所定義的「原創性」與「創作性」。從前述例子中,網友將吉卜力公開的劇照改編、後製成「哏圖」,透過網路轉傳,便已與觸犯《著作權法》定義的「重製」、「改作」與「公開傳輸」。而網友創作產生的趣味、嘲諷與搞笑圖文,在學理上被稱為「詼諧仿作」,此時「哏圖」所傳達的意義,多半已與劇照原先所要傳達的劇情不同。因此如果網友主張創作「哏圖」只是基於劇照的「合理使用」,不算是侵權的話,法規(著作權法第65條)還是會基於其使用的目的、所利用的著作內容在整個著作所占的比例,及利用結果是否對原始著作潛在的市場價值有所影響等因素去評估,仍有侵權、觸法等風險。
 
整體來說,由於著作權屬於私人性質的權益,若動畫業者不予追究,或將網友的「哏圖」視為創意展現或另類宣傳,則相對不具問題。然而基於前述法規以及業者具備追究的權利而言,觸法風險依然存在,更是作為網路使用者的我們創作、分享有趣的「哏圖」,以及討論讓你、我有所共鳴的流行事物等「迷因」時,必須有所警覺的。
 
附註:
 
1.「哏」讀音「ㄍㄣˊ」,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意指滑稽、有趣的言詞或動作,常用於指涉言談中讓人忍不住笑出來的「笑點」。因此在指涉有趣的圖文時,寫作「哏圖」較為精確。本文撰寫上除了既有之網站名稱保留其名外,仍以「哏圖」涵蓋口語上較容易發音且常見的「梗圖」。
 
2.「同鮭魚盡」延伸於2021年3月知名壽司店「姓名中有鮭魚二字,可免費招待」的優惠活動,吸引全國至少300人至戶政機關辦理改名,從而成為諸多網友戲稱的「鮭魚之亂」,亦衍生不少與鮭魚,或其同音字有關的流行語與網路圖文創作。
 
3.出自2004年鄉土劇《臺灣龍捲風》葉美琪(藝人方岑飾演)劇中台詞,然而2020年在網友後製、重組影片的詮釋下,變得十分搞笑與洗腦,一度成s為口語、網路上熱門的「迷因」。
同作者相關文章:
「太陽花」後的十年:台灣網路社會的變與不變 (第 195 期)
從「政治正確」到「政治不正確」,直到「反政治正確」 (第 192 期)
什麼是「迷因」? (第 179 期)
疫情、信仰與自己的路 (第 17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9 期 meme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9期  2021年  8月 meme 179
本期主題:meme
發行日期:2021/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迷因耶!
什麼是「迷因」?
阿仁牧師的古典迷因漫畫
神學生的迷因歷險記
真實和日常的迷因故事
起初,S做起了meme
基督徒搞什麼迷因?
教會建堂(翻修)工程
迷因
民主泡泡
論20世紀初中國基督聖教書會在華宣教圖像的設計:以〈浪子回頭〉墳地放豬為例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有贊成與反對意見以外的可能性嗎?
順天.榮神.益人:許鴻源與林碖夫婦
出走
水林長老教會──在番薯之鄉重生
耶穌gâu迷因
Pin’aras ke qutux tnuxan組織家庭的叮嚀
𠊎目珠裡肚个客家
超越現代的耶穌
在想些什麼?
信仰、意義與連結
疫情下的「線上團契」
不再是一個人
上帝所預備的好鄰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