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2021年,臺灣疫情嚴峻,抗疫中藥「清冠一號」的研製,讓大家注意到了「順天堂科學中藥」。另一方面,社會雖然紛亂,但也是文化藝術界璀璨的一年,因為原在美國的順天美術館,將收藏的671幅名畫無償捐贈給文化部。這些令人感佩的事蹟,都與許鴻源(1917~1991)、林碖(1918~1998)夫婦有關,他們經營順天堂藥廠,參與教會事工,關心本土藝術不遺餘力,用實際行動見證信仰。
許氏夫婦的生命故事
彰化和美許家的故事從許父仰嵩開始,他經營雜貨批發生意,相當注重教育,子女十人,各個有成就,其中一位是曾任職於濟南教會的許鴻謨牧師,帶領全家歸主。許鴻源是家中五子,1937年畢業於嘉義農林學校林業科,又在家人和教會支持下留學日本,1941年畢業於明治藥科大學,1941年受寄宿家庭且是醫學博士的加藤普佐次郎鼓勵,進入東京帝大藥學系研究所就讀,畢業後仍留校研究「生藥學」。
二戰結束後,許鴻源回到故鄉,1946年成立「順天堂藥廠」;同年,他拜訪了曾任職台大醫院藥局的東大校友塚本赳夫,受其推薦至台灣省衛生試驗所服務,1951年出任所長。由於他與日本醫藥界熟識,乃經常邀請日籍學者來台演講。他自己則在1959年取得京都大學藥學博士學位,在產官學界都有接觸。1962年他赴日拜訪小太郎藥廠,接著認識了在長倉藥廠任職的顏焜熒,兩人合作將標準化、科學化製藥流程引進台灣,並研究中藥濃縮製劑及科學化草藥產品。
1967年,衛生試驗所人事異動,許鴻源就離開,拓展自己的醫藥事業。他先與美國必治妥藥廠(Bristol Meyer)合作,之後繼續將順天堂藥廠導入科學中藥之路。他努力邀請中醫師公會到各地舉辦座談會,禮聘知名學者前來演講、示範,介紹科學中藥的優點,最後因順天堂的藥品符合國家GMP標準,納入國內外健保給付,讓許鴻源成為台灣製藥界的翹楚,甚至獲得日本生藥學會賞(Reward of the Japan Society forPharmacognosy),入選為日本醫藥名人錄,被譽為「台灣科學中藥之父」。他不但經營製藥業有成就,也在多所醫學院擔任藥學系教授,並曾於1971年出任衛生署藥政處長,還曾擔任中國藥學會台灣省分會理事長,可見其對公共事務的熱忱。
林碖則出身於高雄楠梓,畢業於長榮女學校、日本明治女子藥專,曾任順天堂製藥廠董事長。林碖在中學時期受宗教教育的薰陶,影響深遠,使她學習謙和、吃苦、誠實,有敬愛上帝的心,凡事依靠上帝。她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在奮鬥的過程中常會遇到挫折,但是她永遠不忘依靠上帝。在她堅持之下,順天堂每天要舉行晨間禮拜,工廠每週都要請牧師主理禮拜講道。林碖自己說,時時存著感謝的心,生活才能因此充實又喜樂。
許氏夫婦的教會生活
許氏夫婦可以說是第一代的「和平人」,也都擔任過長老,自台北和平長老教會1947年成立開始就參加禮拜,前後超過40年的時間。他們曾與牧師莊丁昌、商正宗和教會兄姊一起服事,尤其是建堂的事工,會友們都對其懷念與敬佩,認為他們很會提攜後進,鼓舞後輩。而和平教會的特質,似乎也符合許氏夫婦的處世風格。和平是台灣最早兼有台、華語部的教會,成員從本省到外省;工商基層到政府高層都有,卻能相處融洽,少有政治立場上的摩擦。對他們而言,能夠在這個「和平」的教會事奉,實在要感謝上帝的恩賜及安排。
其他教會團體的公職方面,許氏夫婦參與相當廣闊,從早期在日本參加台灣人的基督教青年會,之後還有全國及台北市YMCA會長、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董事長、馬偕醫院董事等。在他們的奔走下,協助了馬偕竹圍分院的興建,開拓諮商關懷的觸角,成立了YMCA古亭會館,並定期支持神學教育,提供獎助學金。其他還有聖經公會的翻譯與出版、逐家文字佈道的事工等,不勝枚舉。只要他們能夠盡一份心力,無不盡最大的可能來協助。直到目前,許氏基金會還繼續在獎助中藥和宗教領域的研究。
海外存珍的順天美術館
許鴻源的藝術收藏之路,廣義而言可說是文化宣教工作,讓人們真正認識這塊土地。起初,他在和平教會認識本土重要畫家廖繼春,約從1974年開始,許鴻源就開始收集畫作。他站在收集者(Collector)的角度,展現對藝術者(Artist)的尊重。他會聽取建議,收藏初出茅廬但具潛力的畫家之作,某種層面也可以看成是對年輕藝術家的扶持與培育。1979年退休後,他更透過藝術史專家謝里法,更有系統地收藏。1989年他親筆在《廿世紀台灣畫壇名家作品集》留下一段文字:「此圖冊為許鴻源家族財產亦為臺灣人之共同財產,希永久留念。希望有一天臺灣人民自決運動達成時,移去臺灣妥善地方永遠展覽及保存(或贈送美術館)。」1993年,這些畫作在美國首次展覽,之後交付信託,等待歸鄉時機。
許鴻源夫婦對子女說,收集這些畫作不是為了累積財富,而是單單要替故鄉保存藝術文化,因此絕對不能變賣,還要盡量集中,歷史記憶才會完整保存。藝術家的作品如果缺少任何一塊拼圖,就無法訴說整全的生命故事。他們期待,有朝一日,台灣本土的藝術家能夠展現各個時代的風格表現,最後更要運回寶島,成為台灣人共有的資產。
2019年,在美國爾灣的順天美術館辦理最後一檔展覽「追夢.圓夢」之後、七月初這些收藏就開始整理裝箱,於8月10日運抵臺灣,捐贈給文化部,由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託管。當時擔任文化部長的鄭麗君女士就說:「台灣的美術史因為這些畫作,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到2021年3月20日,盛大的「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終於開幕,這批無法估價的國寶總算「回家」了。
子女眼中的許氏夫婦
許鴻源的兒子許照信長老說:「父親非常有國際觀念,曾到多國考察,為的就是觀摩研發的趨勢、醫藥的品管等,當然也包括藝術風情。」正因為有普世與本土的關懷,許照信說:「父親一直想要從事對臺灣有意義的事情,當然研發醫藥就是其中一部分。」然而,考量當時的政治經濟情勢,正當白色恐怖風聲鶴唳之際,許鴻源甚至曾一度被威權政府盯上。最後,他選擇從事藝術人文的路徑,認為「醫藥治人身,文化治人心」。雖然自己起初也不是專家,但隨著長年的收集,就慢慢成為內行人。
家庭關係方面,許照信說:「父母的處世原則很簡單,就是『榮神益人』,哪怕是自己虧損,也要幫助人,見證上帝的恩典。」「父親在外打拚,母親在內守成,一位向前衝刺事業,一位回頭顧全家業,兩人相敬如賓,在彼此合作之下,獲得在職場成就和家族穩固的平衡。」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方面,奔波辛勞的同時,並不從正面直接展露影響力,而是從背後支持,在關鍵的時刻,給予子女一臂之力,目的是訓練他們,避免成為「靠爸族」。正因著信仰和身教,子女都受到父母影響,潛心研究醫藥,且從基層開始琢磨、實習,造就堅實的基礎。
台灣最美的風景
神學家雷茵霍.尼布爾(R e i n h o l dNiebuhr)曾說:「真正有價值的事務,不一定能在一生中完成,所以一定要保有盼望。」美善的成就,往往要累積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例如:醫藥學者的研究、前輩畫家的心血、許鴻源林碖夫婦的無私、許家後代的信念貫徹。有人開頭,有人承繼,有人集成,這樣一棒又一棒,中心思想就是捨己、利他。許氏家族一直認為,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甚至是「公共財」,他們更深信上帝會帶領,並引導更多人來參與。當有一天寶島台灣能夠益發顧念他者、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5)時,相信這幅賞心悅目的風景:「人」,會更加善良美好。
編按:本文作者蒙許照信長老提供資料並接受訪談,盧俊義牧師、盧悅文小姐引介,陳美玲老師提供諮詢,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1. 盧俊義編,《許鴻源博士口述自傳》(臺北:許氏基金會,1994)。
2. 陳永興,〈台灣科學中藥之父 許鴻源(1917〜1991)〉,《民報》(202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