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50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
這場展覽,為的是讓觀看藝術更加活潑,讓思想信仰更加立體。
關鍵字:
作者/羅頌恩 (基督教藝術工作者)

2017年是「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在德國,今年則是來到第八的主題年——「圖像與聖經」。顧名思義,就是有關藝術與信仰的主題。在這個暑假之前,筆者臨時得到了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林文海先生的策展邀約,希望可以呈現去年和他談起的基督教藝術展。在多次討論之後,將主題訂為「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一個台灣基督教藝術的嘗試」,以此作為迎接兩年後「五百週年」的預備。

展覽的作品分別來自牧師、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創作,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基督信仰在台灣所展現出來的多元樣貌。並在藝術是現代人重要的生活項目基礎上,開創一個可以認識基督信仰的契機。

※牧師創作者

安力・給怒是台灣牧師界中少數除了美術學院訓練之外,還經歷過當代藝術大國紐約的洗禮。對他來說,「藝術、文化,沒有辦法為人帶來救贖,唯有上帝無限的愛,才能使人的生命得到改變。」原住民文化的自我思辨,是他在信仰上「新造的人」的創作課題。展覽中除了呈現安力牧師獨特的原住民畫像外,還能看見系統神學教授林鴻信牧師針對作品〈我們的歌〉的解析。讓觀者能夠在圖像與文字兩種藝術型態之間,體會基督教藝術的深刻性。

牧師馮君藍於三歲時隨著宣教士父親從香港來到台灣,現今牧會於士林中華基督教禮賢會有福堂,同時也是一位攝影界備受關注的藝術家。對他而言,攝影是「個人服事上帝之餘一點小小的興趣,藉以表達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觀照」。這次展出的黑白攝影,有著古典靜默的調子,以及基督教倫理的底蘊。攝影大師阮義忠在其著作《想見看見聽見》裡寫到:「事隔二十年,馮君藍的生活與藝術都歸向了宗教,他用相機替聖經人物造像,作品深深觸動了我」。

王貞文牧師從德國Kirchliche Hochschule Bethel 進修神學回來之後,在母校台南神學院教授基督教史與禮拜學。對文化浸淫甚深的她,同時也是台灣深具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家。在華語文與台文的書寫中,傳遞出源自基督信仰的生命反思。在繪畫裡,她用以色彩和圖騰紀錄自己身為神學人的生命感動。在創作自述中,她寫到:「這些畫作,多半畫在可以放在口袋裡的小筆記簿上,紀錄著心靈每日的波動。是對生命的熱望,對寧靜平安的追尋,也是對上帝存留我生命的感謝。我思考自我與其他生命的連結,羨慕每一片自在生存的草葉。在其中感受著上帝的愛。」

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的呂秉衡牧師,在藝術與信仰的課題裡,時常思考台灣民間文化與基督信仰共融的議題。2008年創作的〈粉墨登場〉,便是以小生的形象表現基督聖禮,用「五行」的顏色:金色白、木色青、水色黑、火色紅、土色黃,表現「聖餐餅」,刻意讓民間宗教觀與基督信仰兩兩並置。這不免讓人擔憂是否「混濁」了一神宗教的基督信仰,但實際上卻呼應著宣教士馬偕博士與廟公談論信仰的那段台灣教會史。此次展覽也在王榮昌牧師的協助之下,獲得真理大學校史館(牛津學堂)授權,得以在展覽中呈現馬偕收藏民間文物的相關歷史圖像,讓觀眾看見基督信仰與民間文化之間已有的交通關係。

※基督徒創作者

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的詹前裕教授,被藝術教育學者王秀雄譽為台灣「戰後膠彩畫教育之父」。原本無神論的他始終相信成功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但在一次教會特別的聚會中,他真實體會到自己過去兩度被醫生救回的生命,實是上帝對自己的憐憫。因此在2002年聖誕節前夕受洗成為基督徒。展覽呈現詹前裕2007年之後關於基督信仰的系列畫作。那是一個風格大轉變的跳耀,是從過去的花鳥與山水躍進了基督教符號的拼貼視界。以「寧靜祥和」和「虔誠澄靜」傳達出自我的信仰告白。

1956年出生嘉義的鄭建昌在青少年時受洗歸主,現今以職業藝術家的身份活躍於台灣藝術界。然而,以基督教藝術談論他的作品是特別的,因為在他的圖像裡少有基督的相關符號,也近乎找不著直接關聯的主題,甚至還出現土地神祇的造像。讓人難以了解,這會是出於勤於閱讀聖經、思想信仰的基督徒之手。然而,藝術史學家蕭瓊瑞剖析到:「鄭建昌的作品融入民間諸多傳說、隱喻,也富萬物有靈、生死輪迴的神秘傾向;但骨子裡,鄭建昌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基督的信仰,高舉土地的公義、強調住民的自決,往往讓人誤為政治上的偏執。事實上是一種生命『信、望、愛』的高度表現,在相當的意義上,鄭建昌的創作正是這種關懷本質最具體的展現。」

羅頌恩出生於世代都是基督信仰的大家庭,在東海美術系及其藝術研究所期間,不斷嘗試將基督信仰作為創作核心。之後,為了能夠對「新教藝術觀」有更多了解,進而前往德國萊比錫大學藝術史系研究所繼續進修,同時也開啟了他以自由撰稿人的立場思考台灣基督教藝術發展的可能。展覽呈現他在旅德期間的作品。在帶有微小基督符號的圖畫世界中,散發出一種無法肯定什麼的氣氛,但又在基督符號的「信仰文本指涉」裡,產生欲言又止、有待掀開釋義的情狀。造就出一種思想信仰之於現實的靜觀場域。

原本從事室內設計工作的楊貴琴於2007年進入東海美術系就讀,同時激起了她在純藝術中表達對信仰的感受。對她而言,創作是「向上帝的禱告」,是從忙碌急促的職場步調中抽離,「進入一個心靈揮灑的空間」。在展覽中,可以看見她以巨大尺幅來裝載靈修後的感動,以去色彩的純淨感、肌理堆疊的觸覺感、匯集中心式的視覺引導等形式,來展現創作者個人獨特的信仰內化經驗。

※非基督徒的基督教藝術創作

林文海,現為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他在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期間,先後深受西班牙魔幻寫實大師Antonio Lopez-Garcia與Francico Lopez Hernandez兩位老師的影響,確立了自己的創作具有濃厚的信仰調性。他在自述中寫到:「一張畫做可以連續處理幾年,甚至一、二十年,對藝術的執著就等同於宗教信仰一般⋯⋯對我而言,藝術最重要的功能是溝通,可以跨越語言文字的藩籬並建立族群的共同記憶。我希望在一定的歷史時空中,傳達出自己的訊息和顯現人類共同的經驗,塑造一個永恆的視覺圖像和力量。」

展覽中林文海的雕塑,是被釘且跪立的基督、凝神禱告的修士;以及深具十字結構和基督式符號的雕塑體,如「肩扛大魚的台灣母親」和「十字面孔的紅土頭像」等。對照創作者自身對永恆議題的堅持,他的「西化」風格被轉移到信仰語境中加以理解。對基督徒的觀者而言,這更是一種分享的契機,可以接續說出什麼樣的永恆是藏於基督受苦的形象之中?什麼樣的永恆會讓人專注地跪禱?

「無重力行動群」是一群由東海大學美術研究生(陳彥名、鄧敬平、謝依珊、劉士楷、黃英泰、蔡寬銘、鍾明燕)於2003年組成的藝術團體。理念是反應當時「缺乏抗爭評議主體的年代」,以無重力(Zero-Gravity)自我標籤化,諷刺著藝術家的發聲對社會而言是無重量也無影響力的存在。2003年,他們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旁進行裝置藝術:〈守護之屋〉與〈未爆彈〉。以當代藝術的形式回應台中市政府為了配合「台中工業區聯外道路開發案」,進而試圖在東海校園中開闢公路或地下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關鍵,是一連串奔走校方各處室公文的過程。而作品最終可以設立在教堂旁的草地上,勢必需要得到校牧室的授權。在不看好的預測中,東海大學基督教會最後認同了創作理念。這正呼應著二戰之後歐洲許多基督教會主動邀請當代藝術進入教堂展出。不是作為教義宣傳,而是要將議題帶入信仰的平台之中。在「無重力行動群」的作品裡,讓人有所警覺,在追求經濟發展時需要注意那不易被看見的人文歷史;在教會允許之下,社會批判性的藝術表現與基督信仰會在追求社會公義之中相遇,並為社會帶來信仰的視野。

※最後想說的話

從藝術欣賞的活動來說,人們往往在期待著作品的某種反映、描述、或者傳遞的信息。期待它為我們肯定了什麼、質疑了什麼,以至於豐富著人的「精神家園」。然而,在今日開放自由的社會氣氛之中,觀看似乎難以下錨。因此,在策展的形式中我們呈現了圖、文、現成物和影像等不同類型,為的是讓觀看藝術更加活潑,讓思想信仰更加立體。換個方式來說,觀者可以從提問的方式開始,與展出作品建立起一場有質量的對話。

可設想,將「非基督徒的」、「基督信徒的」和「牧師」三種類型放在一起,是否會出現明顯的差異?還是有某種內涵串流在三者之間?是什麼讓「非基督徒創作者」擁有和基督信仰創作者相同的內涵?是什麼讓藝術作品還連有基督信仰的身份標記?是什麼讓已將神視作生命出口的牧師,依然從事著藝術創作?

表面上看來,好像都是一種先行預設,然而,正是這樣的框架,才能引領觀看的活動能在圖像與文字的藝術世界裡,有方向地細讀與發覺背後關乎基督信仰的生命張力。

【展覽資訊】

展覽名: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台灣基督教藝術的一種嘗試

時間:2015.09.16-10.28;週一至週六(12:00-18:00)

地點: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美術系(04-2359-0447)

策展人:林文海(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協同策展人:羅頌恩(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展出藝術家:安力・給怒(Anli Genu)、馮君藍、王貞文、呂秉衡、鄭建昌、詹前裕、林文海、羅頌恩、楊貴琴、無重力行動群2003

同作者相關文章:
藝術讓基督信仰擁有當代性 (第 163 期)
復活節審思:向著教會說話的《沈默》 (第 159 期)
牧者的攝影──將感動推向脈絡的閱讀 (第 155 期)
在大選過後思想班雅明的天使 (第 153 期)
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 (第 150 期)
Charlie Hebdo 事件是信仰問題 (第 146 期)
藝術與信仰:海邊修士 (第 142 期)
教堂裡的現代藝術——衝突與接納 (第 13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0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43-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0期  2015年  10月 這世界繽紛多元 150
本期主題:這世界繽紛多元
發行日期:2015/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這世界繽紛多元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在多元社會中的基督徒公民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如何放下歧見
培養跨越文化的多元溝通能力
妳是我的姐妹
多元又平等,這塊島嶼的驕傲
我在馬來西亞山城牧會
從香港參訪反思教會與社會的關係
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
台灣教會界的女先鋒──李明安牧師
每一顆石頭,都是以愛之名
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
讀經筆記20 「短視」m̄是台語
敬覆「否定的否定敢m̄是肯定」
你跟上主摔角沒?
※神の家族
與永恒交會:記「我愛台灣宣教營」
用愛與非暴力開創島嶼天光
彼此代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