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2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關鍵字:
作者/林淑芬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自由」毋寧是我們這個世代相當混淆的概念之一,它經常被通泛地誤解為強調個人選擇的絕對性,尤其當與個人主義結合之後,建立公共生活所需的規範性就更加顯得毫無意義。也因為如此,當代以來個人與群體(他者)之間便產生了一種緊張的關係。相當弔詭地,當現代人益發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乃至對群體規範的漠視時,生命空洞化、虛無化的情形就更形嚴重,價值、倫理的古老議題就相對顯得更加迫切。這是因為現代人面臨了自我分裂的危機:將自我從最原初的他我關係中分離出來之後,強調絕對自主性的現代人宛如孤立原子般面臨重建群己關係的課題。對於此一實況,當代許多哲學家紛紛提出良方,其中許多人主張回到古希臘城邦的共同體概念,重構個人與群體的關係;而「他者」更是當代哲學重要的思想主題。
※ 十誡的積極意涵:和諧的群己關係
《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作者古倫神父把握住此一時代的脈動,指出相對於現代這股回溯古希臘傳統美德——正義、勇敢、節制等的趨勢之外,我們尚可回溯西方文明中另一股思想洪流,即希伯來傳統;而希伯來傳統中維繫個人與群體關係,促進群體和諧的重要力量,即是聖經中上帝透過摩西所頒布的十誡。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在指出,透過上帝所頒布的十誡,人類群體的和諧是有可能的,而其之所以可能,乃是因為誡命(Gebot)是上帝所提供(Angebot)的(從Gebot和Angebot之間的字源關係可明顯看出),而上帝之所以提供律法,乃是出自對人的關懷。因此,十誡積極的意涵是上帝的引導、指示,而非禁令。古倫神父的思想主軸扣緊此一十誡的積極意涵,並與耶穌在新約中的教導兩相呼應。耶穌在新約中將所有誡命濃縮為一總綱:愛的誡命(「你要全心、全情、全意愛主─你的上帝…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愛的誡命涵括了人對上帝、對他人,乃至對自己的愛。若是人能懂得愛那創造他/她的上帝,就能懂得如何真正愛自己,乃至於愛鄰人如自己。上帝因著愛給予我們十誡,使我們知道如何過和諧的群己生活,我們對上帝之愛的回應便是遵守十誡,也就是回到創造的根源,讓自己回歸到自我與他者分離之前的原初狀態,那裡才是生生不息的價值根源。
誡命(律法)對追求自由的現代人而言是無法恭維的,它聽起來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緊緊地束縛著人,更何況過去我們對舊約十誡的理解總是伴隨著對上帝的敬畏之情(fear of God),更讓十誡顯得難以親近,我們如何能想像上帝是出自關懷而給予誡命?又怎能相信,十誡是引導人邁向自我完全,乃至完滿人生的路標,而非對行為本身的責罰呢?
※ 十誡的精神:進入真正的自由
古倫神父舉出十誡頒布前來自上帝的開場白:當以色列人出埃及,來到西奈山安營,上帝要摩西對以色列人說:「你們已經看見了我─上主怎樣對付埃及人。我背著你們,正像母鷹把小鷹背在翅膀上,把你們帶到這裏歸我自己。」(出19:4)這是一個愛的隱喻,表明上帝的愛宛如母鷹對小鷹的愛。在這裡,古倫神父希望破解上帝以十誡來約束人的行為的嚴厲形象;然而,上帝為何要透過十誡來表明他的愛呢?上帝為何在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給予十誡呢?古倫神父給了一個相當扣緊主軸的解釋:上帝要人明白,當人脫離外在的奴役之後,還是會落入各種不同形式的奴役中。雖然古倫神父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看出,這各種不同形式奴役的根源乃是來自於自由的誤用。上帝要釋放人進入真正的自由,不只是掙脫外在的轄制,同時也要掙脫自我的轄制,進入流奶與蜜的國度,此國度不只是政治上的,更是倫理上、真正自由的國度。
以上便是整本書的旨趣。古倫神父對當代思潮的掌握相當準確,卻又不流於學理,而是付諸生活化的語言。他將傳統的經文放到時代的脈絡與實況中,以詮釋學的重要工具—聯想力(Association),來加以連結,扣準注重自我、自由的時代精神,但賦予全新的意涵。如以「認同」、「歸屬」來詮釋第一誡「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讓現代人了解此一絕對性要求的必要性;以「我們需要休息,使內在的力量得以恢復」,來詮釋第三誡「要謹守安息日為聖日」,以「尊重我的出身根源」來詮釋第四誡「要孝敬父母」…,這些都可以看出古倫神父希望把握傳統的精神,讓其與現代人對話的用心。
在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造任何偶像」中,古倫神父指出人具有造偶像的能力,這個偶像不一定是神祇,更有可能是錯誤的自我形象,現代被誤解的「自由」觀,毋寧正是現代人所崇敬的偶像之ㄧ,這遭誤解的「自由」觀正轄制著現代人,造成現代社會人我疏離的實況。十誡包含了人與上帝、人與自己,以及人與他人關係的復和,它促使我們重新看待自己。因此,它不該被視為禁令,更該被視為上帝引導人類邁向自我滿全的美德總綱,透過它,人不再被自我轄制,反而得到釋放,進入真正的自由。
同作者相關文章:
.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
目錄s/ (第 99 期)
.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2 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72-73頁)
102
本期主題: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發行日期:2007/10/10
推文: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
Email:
Email
*
收件人Eamil:
Email有錯
未填
分享的話:
和你分享閱讀的感動...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文章狀態:
草稿
完成
分享註記:
只供自己閱讀
供所有人閱讀
審查通知:
評論內容:
存檔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目錄s/
英加長老教會聖詩在台發展──兼論教會聖詩之本土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
大家都愛敬拜讚美?!
流行音樂可以有福音嗎?—訪黃國倫
每個時代有它自己的「敬拜讚美」
原住民教會音樂創作之現況
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祝福,從苦難開始──寶島歌王洪一峰全家的信仰告白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以色列的哀歌對台灣人的意義
傳統聖樂如何與「敬拜讚美」和好?
重拾「團契」的真諦——從細胞小組教會的發展談起
藝術與品格雙修——嘉西藝術週末營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小朋友的好朋友
蕭泰然教授ê台灣心kap台灣情
五月出荔枝
與主相約???三週行
來自武界的感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條款
︱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