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21期 我的災難時代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國際草根行動
關鍵字:
◎ 作者 /林益仁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自然災難,如地震、颱風、洪水與火山爆發等,往往給人一種負面的印象。近來的生態研究指出,這些所謂的災難其實是環境的劇烈變化,而它們之所以致災,其實是人類社會因應的行為、態度與措施失當,才讓事態顯得更加嚴重。
 
反之,如果人們懂得順應自然運作的道理,不要逆天理而行,就有機會可以趨吉避禍。基於以上的道理,國際上興起了一個趨勢,就是對於那些在一塊土地已經生活很久的原住民族的生態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認為他們在同一塊土地上可以長久生活,其中一定有其深奧的道理。特別是台灣是一個多天災的地方,居住在此的原住民族應該會有一種古老的智慧來因應台灣的地土特性才對!本文嘗試從氣候變遷與食物的生產角度談起。
 
全球的串聯
 
2013年五月間,透過國際民族生物學會(ISE, Interna-IS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執行秘書娜塔夏‧杜爾特(Na-Natasha Duarte)的介紹,我與ISE全球高山部落聯盟協調人腓特烈‧范‧歐登侯芬(Frederik Van Oudenhoven)認識並且商談一個國際草根農夫的串聯行動。當時他正在負責一個高山部落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結盟工作,希望邀請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加入。於是我們共同籌辦了「雲端的生態對話」國際部落草根行動,促成了秘魯的馬鈴薯公園部落(積極保存數千種秘魯馬鈴薯品種的族群)與台灣的泰雅族尖石後山部落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對話。在這個對話中,彼此分享了豐富的生態知識。(註1)
 
由於這個對話的成功,也促成了2014年這個國際高山部落聯盟邀請我與台灣的原住民代表,到不丹參加了同樣的草根生態農夫結盟的行動,最後並且共同撰寫了一份共同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不丹宣言」(註2)。這份宣言在當年的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的開幕式中,由聯盟代表向在座不丹國王的妹妹以及四百多位國際學者宣讀,接著由英國著名的環境智庫IIE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帶到氣候變遷公約的會議上,表達草根的生態農夫對於國際生態議題的參與決心。
 
在地的參與
 
2015年11月29日,Frederik與我以及一群師生在阿里山的來吉部落,為了2016年的國際原住民生態農夫結盟的事情希望尋求部落的合作。這是基督教聖誕節期的待降節第一主日,我們一起參與了來吉基督長老教會的禮拜,Frederik受邀在禮拜中做一個短講,介紹他的新書《用我們自己的手:歡慶塔吉克與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地區的食物與生命》(With Our Own Hands: A Celebration of Food and Life in the Pamir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and Tajikstan)(註3)以及生態農夫結盟的行動。Frederik這本書的章節是以不同作物如何變成食物的過程,特別是食譜的收集做為主要的發展軸線,當他秀出從穀物、水果到肉類等不同的食物製備過程的照片時,因為我擔任翻譯,所以可以看到族人是非常聚精會神,完全能夠融入他所描述的情境,且彷彿在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一般。
 
這是一種食物的製備所能召喚的力量。其實,Frederik在塔吉克以及阿富汗都同樣感受到即便是一般的農民,也能對食物的製備侃侃而談,因為這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基礎。Frederik說,在訪談過程中本來自覺沒有知識的農民,在研究者前羞赧的態度,當轉變到食物備置的主題上,特別是動手操作時,他們表現得完全像專家學者一般,所談論的食物可以輕易地連結到生活的地景、工作的技術、食物製備與儲存的工藝、以及食物所連結的節慶與宗教儀式,簡直就是一套完整的民族誌。我看到族人仔細地端詳著帕米爾高原的住民他們的各項食物以及生活的習俗,甚至發問其中的果實品種等等,才真正體會Frederik做為一個農業研究者的用心,這是他的行動,在帕米爾高原,在荷蘭,也在台灣。透過食物備置的分享,連結著地球上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生活,在傳統的生活中這些族群都分別在地球的不同角落生活,沒有機會互相交流,但科技與社會的發展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彼此的生活,同時也看到可以共同面對危機的可能性。
 
會後,教會師母告訴我,她其實很感動可以聽到這些故事。她自己是族語教師,過去也曾苦思如何編撰族語教材,食物的例子給了她很大的啟發,其實語言發展的重點不能被封鎖在只是單純的考試認證的事項上,語言必須被放回到實際的生活脈絡中,而食物的備置是一個切入點。Avi是部落的生態導覽工作者,他也深有所感地告訴我,其實原住民獲取食物的過程,就是一整套生態知識的實踐過程,原住民的生態農夫不是現代社會所想像的只在田裡工作,他們工作的場域是在森林、在河川、在海洋、也在田裡,現代社會對於農業的想像與操作大大地限制了原住民的生活以及他們可以提出的生產貢獻。
 
結語
 
其實,食物一直都不只是食物本身而已!
 
耶穌曾在曠野中,四十天禁食。餓了,撒但靠近來試探祂。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路加福音四章4節)在聖經的其他經節中,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祂說:「賜給我們日用的飲食。」(馬太福音六章11節)顯見,耶穌不是不重視我們日用的飲食,而是要說食物不只是食物而已!食物的背後,有我們與大地的關係,有我們與神聖存在之間的連結。現代社會的市場邏輯,不斷地透過刺激人們的慾望,創造對於食物的虛妄想像,而其動機僅是資本的流動與權力控制的慾望。Frederik在他的帕米爾高原的食物研究中,看到耶穌所說的日用飲食,也看到了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雖然他的研究地都是伊斯蘭教的信徒,但是他們都能體會到耶穌所說的話。更重要的是,氣候變遷下對於食物生產的衝擊是很大的,如何透過農民對於食物生產的豐富知識來回應這些變遷,是非常重要的事。
 
面對氣候變遷的處境,教會可以做什麼?在以上所述的集體行動中,我們這些參與的夥伴都明確知道知識是力量,但衡諸現代社會的知識生產特性,在主流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邏輯下,這些知識的生產過程通常是由有勢力者強行寡占,而許多在地知識不是淪為豪奪下的犧牲品,就是被擠壓到邊緣沒人注意的角落。矛盾的是,這些在地知識其實正是當地社群維持健康與生計的重要維生系統運作的基本依靠,而我相信婦女是很清楚知道這些過程與道理的。教會應該要呼應國際社會在這些議題的嚴肅反省,嘗試以教會為基地,連結教會的家庭,付出我們的在地行動。
 
註:
 
1.參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3/article/369
 
2.http://pubs.iied.org/pdfs/G03798.pdf
 
3.延伸閱讀: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82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生物文化多樣性中的婦女力量: 以泰雅小米文化復育為例 (第 456 期)
主題探討/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國際草根行動 (第 421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21 期 我的災難時代 (6-17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21期  2016年  1月 我的災難時代 421
本期主題:我的災難時代
發行日期:2016/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天亮之前
幹事的話/學基督‧做忠僕
主題探討/看見面對災害的婦女
主題探討/成為盡責好管家
主題探討/善待環境即是善待自己
主題探討/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國際草根行動
主題探討/戒讀聚團、三不五石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婦女新眼光/馬太福音(四)
女宣教師腳蹤/用生命影響生命
生活見證分享/在恩典中遇見神
生活見證分享/愛鄰舍如同自己
肢體交通/與受苦的人同在
肢體交通/同心參與時代的推動與改變
幸福家庭徵文/遇見祢我活起來了
幸福家庭徵文/上帝差派天使到我家
舉起禱告的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