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1期 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長青團契與地方教會
關鍵字:
作者/荒兄 (教會青年)
各團契無法類比
  很少有文章在著手書寫之前就能預料,這篇文章的內容會與大多數人的經驗不同,要提筆寫這篇與大多數人的經驗都有出入的文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強調這點是想指出,我認為全國數十個長青、SCM團契,每個團契與地方教會的關係都不盡相同,在兩造互動其間所展現出來的張力與問題,也是無法輕易劃分歸類的。更不用去談在同一個團契中,不同屬性、投入與參與度的契友,與教會的關係也是很不同的。

  本文在書寫之前或以口頭、或以文字的方式,對少數團契的契友作過簡單訪談,雖然選樣範圍含括全台灣各區,仍不足以推論至所有長青、SCM團契之契友的心態,只能將某些的確存在之現象加以放大,並期望能收拋磚引玉之效,與所有的讀者一同討論長青、SCM團契與地方教會間的關係。行文之間,不擬刻意指出訪談內容,惟將多個不同地區之訪談對象的意見綜合論述,這種種的限制與鋪陳的方式,是必須寫在前面的。

因場地使用而結緣
  一般而言,長青、SCM團契與地方教會的關係首先是建立在場地的使用上,除了少數聚會地點在學校、大專中心、學舍的團契以外,多數團契的聚會地點均在學校附近的教會,團契與地方教會的互動,僅限於場地的使用,而無法與教會作更深的交通。很多團契的契友談及與地方教會的互動,總是尷尬多於感恩,一種常見的態度是:自己像是寄人籬下,對著收留團契、提供聚會地點的教會感謝之餘,面對著教會期望團契能參與教會的服事,充滿著不小的壓力。

  於是團契最常見的服事,便是每個學期在教會安排一兩次的獻詩,通常是配合大專紀念主日,讓教會的人有機會看看這群同樣在教會裡聚會,卻十分陌生的年輕學生。這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多數教會的牧長,一開始會很期待團契的契友們能夠投入教會的服事,可是多數的情況卻會讓牧長很受傷,最後只剩下每學期象徵性的獻詩,再加上主日時能看到幾個團契的學生來禮拜,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大部分團契的學生均期待能與地方教會作更深入的連結,然而雙方的期待與要求卻常常無法契合,學生面對教會的要求,常常有心無力,教會除了提供場地以外,也鮮少與團契發生互動。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會的態度,團契既不希望教會撒手不管團契的聚會,但同時也不期待教會過多的關心團契,對團契造成多餘的壓力。有些教會要求契友們參與教會服事,讓團契感覺是一種需要回報教會出借場地,所以不得不參與服事。在這種情形下,團契的契友甚至會害怕來聚會時撞見教會的長執或牧師。要使團契與教會的關係不僅限於場地的借用,就必須要使團契與教會能夠透過某些人、某些機制連結在一起。

團契對教會的認同
  訪談中發現,教會要能夠與團契開始有進一步的關係,必須要從找出一個連結的著力點開始:有些教會的牧師、牧師娘每個禮拜會跟團契一起聚會,瞭解團契的生態與需要;有些教會會有長老、執事固定關心團契契友的生活及信仰狀況(每學期露一次面、請吃一次飯的那種不算);有些教會直接編列預算支持團契的學舍等等。因為跟這些人認識更深,所以對教會主日的禮拜就親切了,對教會的認同感也會隨之增加。

  團契對教會的認同感成為拉近彼此距離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在雙方都期待能有更進一步的關係時,互動的關鍵卻常常取決於教會對團契賦予什麼樣的想像。關於這個增強認同的互動應該是由團契主動展開,還是教會先一步伸手關心,常常是不同立場各說各話的問題,同時也是不少團契在面對教會時無措之處。以學生為出發點來看,教會常常會忘了長青、SCM團契流動的特殊性,將團契比照教會內的青契要求、照顧,卻忽略學生團契與教會內自己的子弟不同。長青、SCM團契內的契友往往參與團契三、四年就要畢業離開,在同一個團契裡,每三、四年,內部的契友就會全部換新一次。在這麼不同的團契性質下,挑戰著教會,尤其是牧長,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群不可能留得住的青年。

  許多牧長希望長青、SCM團契能夠主動與教會建立關係,但在流動性如此快速的團契裡,如果要求由團契主動建立關係,則每一、兩年因為團契同工、契友的更迭,關係就必須重新建立一次。因為與教會建立關係的責任,勢必落在會長及同工身上,但每屆同工群的性格不同,在團契必須主動建立互動的前提下,加上團契同工之間職責與人脈的傳承又可能出現斷裂與落差,很難保證團契與教會之間互動的穩定性。成功的例子多是團契中的「個人」與教會建立關係,而非整個團契與教會建立起互動。因此,我們期待若是教會願意主動與團契建立關係,應該是可以比較長久的作法。這種關係通常能使新進契友直接感染教會在團契中的關懷,教會裡只要有少數人願意參與團契、釋放教會友善的態度,就能使整個團契與教會的關係更加緊密。

雙方的互動與瞭解
  有的教會發起會友認養契友的活動,有負擔的家庭可以認養團契的契友,照顧契友信仰、生活上的需要,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要如何使這種作法持續運作,有賴認養家庭與契友雙方面的配合,任何一方開始厭了,互動可能就會減弱,關心過度也會使契友們感到喘不過氣。有的模式是以教會內的青年團契作為合作的機制,邀請團契舉行聯合性的服事或聚會,這也是增加團契對教會參與的方式,從不同的活動中建立關係,雖然互動效果不顯著,但卻比較沒有壓力。

  由長青、SCM團契出身的牧長並不很多,因此對團契契友的造就與想法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有的教會光是照顧自己的青年團契都來不及了,根本沒有餘力顧及其他來借用場地的團契;有的教會在小會中會特別派出關心團契的長老;也有教會直接將團契接納為教會底下的正式單位,直接給予補助;更有許多教會用不同的方式支持、關心著團契。我們認為沒有一種標準的模式可以供雙方學習,每個團契能夠順利與教會互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以下將提出幾項原則,至少是多數接受訪談之契友共同的感覺。

  多數的學生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於,長老教會多數的地方教會對長青、SCM團契的不熟悉。有些教會的牧長根本跟青年不熟識,未曾關心外出青年信仰狀況,沒有鼓勵其參與當地的長青、SCM團契,甚至連長青、SCM團契都沒聽過。關係好一點的牧長會稍事詢問,得知青年有在外地禮拜、參與聚會即可。只有更少數的教會牧長願意鼓勵自己的青年參與學校的長青、SCM團契。地方教會牧長對自己青年出外求學的態度,對於長青、SCM團契每年的招生事工,影響甚大。為什麼要自己的青年參與長青、SCM團契,長青、SCM團契的歷史又是如何,能夠如此鼓勵青年參與長青、SCM團契的牧師,少之又少。這樣的不瞭解,也間接的影響了多數的地方教會不知道如何與長青、SCM團契建立關係。

請善待出外學生
  長青、SCM團契內多數的契友自己有母會,這些契友往往服事仍然集中於母會,有部分的契友甚至每個禮拜坐火車跨過半個台灣回母會服事,地方教會的牧長卻常常以主日禮拜出席的人數評判長青、SCM團契對教會的投入,是不甚公平的。同時,有愈來愈多的團契中,慕道友的比例逐漸增加,雖然鼓勵慕道友願意作主日禮拜是正確的方向,但是這並非一蹴可及,更不用談邀請慕道友在教會服事。去掉這兩種狀況,再加上少數母會根本不關心自己青年在外地的信仰狀況,以至於週間團契聚會也不常來的青年,能夠穩定在外地的教會參與服事的青年,本來就十分有限。

  學生們能夠瞭解教會的資源有限,做出人力、物力的投資總是希望看得見成果,有時候往往照顧自己的青年團契都忙不過來了,能給予長青、SCM團契的協助實在有限。有牧長承認,照顧這樣的團契會有很強的失落感,好像栽培一群留不住的青年,這些資源或許都浪費掉了。然而部分長青、SCM團契具有「我們聚,是為了散」的精神,強調在大專時候接受裝備,並在畢業後回饋至自己的母會。先不論這些學生是否受到足夠的裝備,也不論畢業後是否投入母會的服事。觀察發現,長青、SCM團契出身的牧長,比較能夠體會團契這樣的特質,無條件的提供支持。當地方教會的牧長願意無條件伸出關懷並開始建立教會與團契的關係時,團契往往會因為認同教會,而更多的留在教會服事、受裝備。然而這是心態的問題,若是教會抱持著投下資源便想收到立即的回報,學生感受得到這種壓力,也會為彼此之間帶來一定程度的緊張。

  理想上學生們期待一個願意主動關心團契的教會,並且不要求團契回報教會什麼,同時仍能提供許多服事與造就的機會,讓學生能在此成長、受造就。然而關係是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教會開始產生認同,主動願意留在教會,而非回報式的虧欠與償還的想法。長青、SCM團契的學生,雖然多數在畢業以後不會留下來,卻很可能因為大學四年的栽培而感念在心,不論在職場、母會,都因此成為更令上帝悅納的工人。我們十分期待,教會以善待出外人的心態,來看顧出外學生。或許在短期內看不到投下資源的成效,但這好比撒種,每個由長青畢業的青年,都將帶著教會的這份造就,成為台灣教會、社會裡合上帝心意的僕人。
同作者相關文章:
如果一年只看一支紀錄片,那就來看《無米樂》 (第 90 期)
紀念若望保祿二世——一位既開明又保守的教宗 (第 88 期)
公民社會的提倡 (第 85 期)
長青團契與地方教會 (第 8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1 期 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13-1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1期  2004年  4月 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81
本期主題: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發行日期:2004/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大專工作的獨特性與必要性——牧養長青團契的挑戰
大專工作現象的描述與分析
對上帝說是——如何調解大專工作和地方教會的對立
長青團契與地方教會
流金歲月——走過長青團契與教會的生活
大專工作的伙伴——教會
地方教會如何支持大專工作
愛在東榮——當東海長青遇上東榮教會
「赤腳大夫」許定田長老
網路——青少年的天堂?父母的惡夢?
在禮拜中與上帝相遇
為教會與社區搭一座橋--台南湖美教會社區事工
我看「成功神學」
愛情——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跌碎「傲慢」的家訪
從猶大出賣耶穌看當今台灣的政治人物
漢城街頭的歌聲
讀冊出頭天?——《但以理讀書法》的暢銷迷思
「魔都」上海行
別傻了,婚前怎麼不是問題?
人性與語言的共通性
盛開百合的幽暗山谷
教會、團契和我
「東北亞和平會議」參後報告
張愛玲到哪去了?——神研籌委週記
分享是最大的神蹟
成為另一個保羅
將感動化為行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