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77期 看!批西踢!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靠北.基督徒.好酸
不是每篇酸文都那麼具有建設性,純粹嘲諷、漫罵發洩,以至讓人受傷、信仰跌倒更是所在多有。
關鍵字:社群網站  酸民  基督徒  批踢踢 
作者/鄭君平 (《新使者》編委)
前言
 
社群網站的出現使人際互動有了新的模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受限於生活週遭相識的人群裡。在社群網站連結下,人們不只更有機會結識朋友的朋友,甚至與全然陌生的他人也能有所交流。社群網站雖改變了人際互動的空間與形式,但就人群溝通的種種內容——建立關係、培養友誼、互助關懷或彼此攻訐,以至公共議題的討論等,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似乎沒多大改變。
 
當教會不再自外於社會,社群網站自然成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於是,牧者得學習運用社群網站牧養信徒,教會與團契也要開設臉書社團或粉絲專頁,不只作信徒、契友聚會後持續交流的場所,更要藉此外展、宣教,成為教會與社會聯繫的管道。而那些過去只存在於教會內部的溝通,從牧養關顧、教會事務、事工討論,到批判、謠言、抹黑等,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早已溢出教會自身,受「外人」關注,甚至可能被「鄉民」公審。而今,社群網站已為教會帶來新的牧養形態與可能性,同時教會也必須面對於焉而生的挑戰與議題。
 
「基督徒酸民」來了!

隨著網路社群的形成,「鄉民」誕生了。第一代鄉民文化在批踢踢(Ptt)BBS站(主要從「黑特版」開始)形塑,由於匿名/化名與集體創作的特性,讓網路空間成為充斥各種創新文體、符號運用、滿滿笑點與「哏」的新大陸,而「鄉民」便是這個新世界的住民。後來,沒多久的時間,原先幽默、趣味、博君一笑的貼文,逐漸「進化」成惡搞、戲謔、譏諷的「酸文」,部分鄉民演化成「酸民」,成為網路的新人種。
 
社群網站興起後,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Instagram等等新興媒體開始聚集新一代的「鄉民」,而原本在BBS站上抒發情緒、漫罵批評,甚至影射爆料的「酸民」們,也集結成臉書上各種「靠北XX」、「黑特XX」或其他匿名粉絲專頁。然後,我們就看到「靠北耶穌」(註1)、「靠北教會」(註2)、「教會迷因推廣中心」等粉專,還有連「基督徒酸民」都來了!
 
其實早自初代教會至今,無論對牧者牧養、講道內容或神學立場的批判,還是對教會事務的不同意見和對其他人事物的種種看法,從來就沒消失過。但畢竟「見面三分情」,又在強調「以和為貴」且教會事務不要對外張揚的氛圍下,即使有異見,要不上呈會議中討論、解決,話大概也不會說得太難聽;要不就潛入地下成為含沙射影的謠言或黑函。只是,不免也有極少數被迫浮上檯面,在媒體報導下,變成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社會新聞。
 
進入「鄉民」時代,網路上對教會人事物的評論,讀起來似乎「愈來愈酸」,再加上匿名/化名的優勢,網頁上一篇篇「酸文」已如同現實世界的謠言和黑函。即使相較於其他靠北或黑特粉專,對教會或基督徒的「靠北」,火力相對溫和得多,但這些匿名粉專裡的酸言酸語,或個人頁面上的直言不諱,對於以「愛的團契」自許的基督徒而言,仍是身心靈不小的衝擊。
 
這種酸民式的諷刺語言,可以權充被壓迫者(至少在精神上)反抗統治者的武器。」(《婉君妳好嗎?》,頁175)我想,這句話某種程度點出了「酸民們」的話語策略。或許正是意識到,自身面對教會核心高層的權力與位置,讓基督徒鄉民不得不轉成「酸民模式」,以嘲諷、kuso的「酸言酸語」,揭露人們心中不好明說的真話,甚願「有耳朵的,都聽吧!」(可四9)不過,也不是每篇酸文都帶著對抗教會當權者的目的。有時,站在不同立場的人,為了駁倒對手,指出他人的錯誤或盲點,引發(甚至教會外的)人們對議題的關注,而直接「打臉」對方的行動,更能顯示自己的優越與先見,並提高自身的聲量,或藉此建立自我認同與成就感。
 
「抗酸」大作戰

網路上的「酸文」從無傷大雅的諧仿、酸度破表的諷刺,再到直接指名道姓的批判,類型可謂百百種。倘若以發言者角度來說,則大致可分為完全匿名、使用化名、真實具名三種情況。再者,網際網路表面上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人與人的溝通不再只限於一時一地;但相對地,網路科技也為自己設下一道門檻,將不善於使用網路的族群排除在外。換句話說,即使網路世界可視為現實世界的延伸,但在演算法的操弄下,社群軟體中每個人看到的並非網路世界的全貌,而幾乎是為個人打造的專屬「同溫層」;再加上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在悠遊於網路之中,因此網路與現實世界非但不完全重合,更存在著使用者不易覺察且難以突圍的「牆」。綜合上述,或許我們便可以一起來想想:在網路上要如何「抗酸」?
 
無論是完全匿名方式運作(留言者僅為一串數字序號)的靠北/黑特粉專,還是個人網頁上的牢騷酸文,有時文中指涉的對象曖昧不明,或是針對某種廣泛的群體,這樣的文章「鄉民」用語稱作「地圖砲」。面對這種「地圖砲攻擊」,最好的方式便是「無視它」!由於發文者打的就是請君入甕、願者上鉤的主意,因此千萬別自己拿椅子「對號入座」,反而要讓它的攻擊無法造成任何回響,默默地沉入網路深海中。
 
網路上留言,因為無法即時看見對方的臉孔,手指打著打著,平時面對面不會也不敢說的話,常就這樣傳送出去了。再者,網上的文字沒有表情,更容易讓人誤解訊息的意義(究竟是真酸還是反串);更不用說,如果批評的對象是生活中完全無交集的公眾人物,那就又更肆無忌憚。這樣的情況,不只發文者如此,回應者亦是,尤其一句簡短的回文,更容易從我們意識審查的縫隙中溜出。因此,若在每次發文或回文前,能先暫停一下,花個兩、三分鐘,想一想、讀一讀自己究竟打了哪些字,再決定要不要按enter鍵送出,或許就能多增加一些同理,也減少一時情緒暴衝、大腦來不及思考就脫「指」而出的話,更免於讓自己成為「鄉民公審」中,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又尤其,當面對對象明確,甚至直接被指著鼻子、點名譴責的發文(有的發文者甚至不用匿名,以求「直球對決」般公然開戰),唐鳳的「焦點討論法」(ORID,「用對的順序,問對的問題」)的建議是極佳的參考:先讓所有人確認客觀事實(O)→確認每個人主觀感受(R)→再提出可行的想法(滿足大多數人的感受)(I)。如此,便是將酸文導向積極性對話,讓發文者的抱怨、牢騷、批判,能回到有意義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網路上並不適合做決定(D),做決定時最好還是能面對面,在伴隨非語言訊息的情境下進行溝通(詳細內容請參註3)。由於網路無法完全表徵現實世界,因此,除非涉及造謠抹黑、惡意誹謗等違法情事,必須讓真實社會中的司法系統介入;否則,網路上的事,網路上解決就好!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網,又清楚了解網路紛爭事件的脈絡,倘若輕易混淆網路與現實間的界線,將徒增許多不必要的困擾。
 
蜂蜜檸檬

我們向所有的人傳揚基督,用各樣的智慧勸誡教導大家,為要把每一個人帶到上帝面前,使他們成為成熟的基督徒。」(西一28)雖然不是每篇酸文都那麼具有建設性,純粹嘲諷、漫罵發洩,以至讓人受傷、信仰跌倒更是所在多有。但不可否認,就像舊約先知宣告上主的話語,有時直言不諱指出以色列人的過犯,有時卻用比喻、象徵、異夢,甚至得搬演「行動劇」來揭露上帝的啟示。面對網路上各種形式的「酸文」,若我們能沉住氣、靜下心,仔細檢視那些「酸言酸語」,或許我們也可以讀出發文者「愛之深,酸之切」背後的期許,更作為我們省思改進的提醒。
 
又或許,我們的內心深處也都有著「作先知」的渴望吧。我們希望自己能有洞察世情的眼光,明瞭上主的旨意,又能被上帝所用,成為真理的代言人。但,若我們能先省察自己的話語,不但「以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更要讓「懇切的話有如蜂蜜,使心靈愉快,身體健壯。」(箴十六24)願從我們口所出的,不是只有酸,而是加了蜂蜜,成為酸酸甜甜的「蜂蜜檸檬」。
 
最後,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時代,一如保羅對初代教會的期盼:「你們要謙遜、溫柔、忍耐,以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弗四2~3)我想,這才是教會與基督徒在今日社群網站世界中,所應有的見證。
 
 
延伸閱讀:

1. 強.朗森(Jon Ronson),《鄉民公審》,戴至中譯,台北:商周,2015。
2. 達娜.博依德(Danah Boyd),《鍵盤參與時代來了》,陳重亨譯,台北:時報2015。
3. 榎本博明,《暴走社會》,王榆琮譯,台北:時報出版,2016。
4. 榎本博明,《有人就是要害死你》,簡捷譯,台北:遠流,2017。
5. 黃厚銘主編,黃上銓、林意仁、蕭煒馨、李紹良合著,《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台北:群學,2016。特別是第二部分〈文化〉。
6. 古德格(Douglas Groothuis),《心靈在線:現代人於網際空間的信仰省思》,羅燕明譯,香港:基道,2005。
 
註釋:

1. 靠北耶穌」內容以討論同婚與反同爭議為主,最後一篇文為2018/7/24,目前已停止更新。
2. 原「靠北教會」粉專已於2020/5/23停更,現由「靠北教會2.0」取代。
3. 〈「(請點入)酸民降伏大法來了」唐鳳用超簡單四原則,打造讓網友心服口服的超強溝通法〉。
同作者相關文章:
走過七十年,大專宣教再出發 (第 198 期)
離教(會)者 (第 197 期)
有愛無礙 (第 196 期)
拾起十年 (第 195 期)
單身,什麼問題? (第 194 期)
在神研班讀士師記 (第 193 期)
喜劇笑哏和基督信仰有什麼相干? (第 192 期)
看見霸凌 (第 191 期)
現代利未人 (第 190 期)
脫下口罩之後 (第 189 期)
一領一.新民防 (第 188 期)
從保羅的密契經驗重讀哥林多前後書 (第 187 期)
在神研班讀聖經 (第 181 期)
靠北.基督徒.好酸 (第 177 期)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第 164 期)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第 162 期)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第 159 期)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第 147 期)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第 145 期)
擁抱‧普世‧青年 (第 141 期)
從教導到牧養 ─ 記查經班十年 (第 122 期)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第 102 期)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第 10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7 期 看!批西踢! (27-3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7期  2021年  4月 看!批西踢! 177
本期主題:看!批西踢!
發行日期:2021/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嘸通嫌PCT
長老教會是什麼?可以喫嗎? ──信徒之於長老教會神學傳統的培育筆記
我門徒,我做神學
信徒對教會聖詩使用與禮拜設計的觀察
我回不去了!教會長青人的流浪日記
我的普世?你的普世?——淺談地方教會與普世關係事工的脫軌
靠北.基督徒.好酸
我的上主
天父旨意是?
擁抱:論鄭建昌的母體風景
不預期的日本鐵道朝聖之旅
馬槽之光——馬光教會、甘蔗列車、清心園
簡介馬雅各醫師書信史料——Dr. Jamie Blake Knox演講紀要
回顧2020年台灣閱讀趨勢
《縱谷之歌》介紹
紀念一位為神學生準備飯菜的媽媽:阿丹姐
上帝無嫌家私䆀(Siōng-tè bô hiâm ke-si bái)
耶和華曾宣告
2020聖誕住院記
天官賜福
Vaik anga men(離別)
南國的一工
分享得到更多——2020年小PK營筆記
有上帝的旨意行在我們當中
成為「美」男子
不只兩個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