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77期 看!批西踢!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擁抱:論鄭建昌的母體風景
由藝術家鄭建昌眼中,我們看到他在所想像的自然風景的色彩和造型中,試圖尋找一個擬人化的母親形象。
關鍵字:鄭建昌  母體 
作者/林書琦 (台神神學系、臺北基督學院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樹母

佔據畫面大半的圖一〈樹母〉,聳立一顆造型怪誕的莫名巨樹,彷彿來自外星球。枝葉結實壘壘,又仿若母體豐沃下垂的乳房。仔細端看畫面正下方,有著一個不成比例的小人,坐騎在盤根錯節的巨碩樹根上。這不是一幅觀看者習慣看到的傳統風景畫作,無非更像是一幅超現實的場景,引領我們進入一奇幻的異想世界。然而,某一方面看來,作品又並非那麼的令人感到陌生;因為畫面中的人和自然依偎擁抱,是那樣的熟悉不過。巨人般的樹木,彷彿超越環境和地理的藩籬,象徵所有人對母親的依戀和連結。以孩童般純真的眼光來看待所身處熟悉的風景,藝術家鄭建昌邀請觀者以新的角度,來想像我們已知的台灣。
 
台灣風景的特色,擁有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美譽。很幸運地,拜已故記錄片導演齊柏林之賜,透過他在空中以俯瞰視角拍攝的影片《看見台灣》(2013),多少彌補一般社會大眾難以輕易登高擁抱大自然的缺憾。
 
因著中央被險峻山嶽所阻隔的緣故,對於居住在島嶼四圍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所認識的地理台灣僅能從有限的視角來理解。而更為廣義的「台灣」風景,除了自然地理樣貌之外,還加上來自觀看者不同的族群、階級、歷史、宗教、文化、人文社會背景,由多層面觀點組合成的濾鏡。同樣地,眾人對「母親」一詞的共同理解,也如同對台灣風景的定義般,存在著一定的歧異和複雜度,因為每個人對母親和母職的觀點各有所異。除了每個人不一定本身經歷過擔任母親的角色,甚至世上也從未有過兩位母親的經驗是全然相同的。
 
若將台灣的風景比喻做母親的角色,那麼由藝術家鄭建昌眼中,我們看到他在所想像的自然風景的色彩和造型中,試圖尋找一個擬人化的母親形象。透過如人體姿態般風景的暗喻,觀者彷若被邀請徜徉在一片豐碩可安歇之地。藝術家想像的台灣景致,傳達出對母親的孺慕之情,或愉悅擁抱,或疑問感傷。如此透過藝術家的想像力,以母體譬喻所理解的風景,我們或可一窺一個更為真實、重要,且具有更為親密樣貌的台灣。自然作為母親的譬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共同擁有的,那享受母親——生命之源——同在的親密時光,張開雙臂與自然的擁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孩童和萬千世界的怦然會遇。
 
藝術家鄭建昌

鄭建昌生於1956年的台灣嘉義,在其學習藝術的1980年代,是一個台灣意識主體性抬頭的時代;然而,藝術界卻仍然充赤著西方前衛藝術的作品。藝術家思考著:「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語言,應該如何反映當代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處境?」他決意回到島嶼南部的家鄉創作,運用視覺表達的方式,探索身為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他想像著祖先在過去的四百年中,如何從唐山遷移到台灣的開墾路徑,由居住環境中所萃取的樹木、土地、河流等自然元素,開始佔據了藝術家的畫面。他許多公開展覽的標題,都反映其對重建人與土地、自然精神關係的命題之熱情,例如:《史詩的吟唱者》(1994)、《島嶼印記》(1998)、《山.海.岱員》(2014)和《造化斯土兮之於人》(2020)。為了傳遞人和土地之間的深層聯繫,鄭建昌將山脈、海洋、陸地、河流、石頭、樹木和雲朵等自然元素和人體融為一體。以有著誇張性的驅體、厚實手掌的人物,試圖反映出在台灣獨特土壤氣候滋養之下,屬於台灣人的特質——正直、勤奮、善良與熱情。
 
大塊、印記、吸引力

在圖二〈大塊、印記、吸引力〉(2008)作品中,台灣被描繪成一個充滿能量的中性巨人,用雙手呵護著人類;紅色火種象徵「由原初土地與先民的舊文化中,醞釀出的母文化」(註1)。仔細觀看,巨人的背部和臀部、手臂和膝蓋、肚腹和脛骨的身體變化,為四處起伏的丘陵和山谷。巨人的形象連結著藝術家對所在土地和住民的詮釋。 鄭建昌以他獨特的想像力,描繪出由巨人的身體組成的台灣土地;又或者相反地是,由這塊土地的風景樣貌,所化身成不可思議的巨靈。在藝術家對受造界的想像中,人、神與土地之間,有著那密不可分的聯繫,正如我們所看到,其擬人化風景本身雖是世界的受造物,同時也具有創造者的身分。誠然,鄭建昌在其畫面中,強調台灣那如沈睡巨人般,有待喚醒的強大又無盡的創造力。
 
大塊之乎者也

在圖三〈大塊之乎者也〉(2020)中,大自然母體以其指尖輕撫著生命,充滿關愛之意;土地是巨靈母親的化身,身上的丘陵和山谷再次變成奇特而超現實的景觀;大自然成為孕育人、植物和動物之所在。母親作為自然的譬喻,賦予住民堅實的空間感,自然因此變得更加抽象,卻也更加親密,反映台灣人內在的韌性。藝術家在2020台北帝門個展前夕說道:「巨靈、小人相視承接,合和相融;歷史淵河載動,燒絡心緒,似是沉重的傳承……。大塊噎氣,充滿之乎者也;再細小亦有它的偉大,再偉大亦有它的渺人。」(註2)群山、土地、河流和海洋藏蘊著無限的可能性,自然是生命的繁衍傳承,引人進入歷史無盡的神聖源起,以及內在親密的風景。
 
結語

鄭建昌以精湛的繪畫作品,傳達出他對土地、歷史、文化的詮釋和想像力,藉由西畫技法和東方哲思的結合,引領觀者重新理解我們以為已知的台灣。畫中堅實又蜿蜒的風景,已然成為台灣人的母親的譬喻,能夠開闊並且深化觀者對生命的省思。視覺的想像力也幫助我們去整合人類的各式經驗,成為一個更為整全的個體,對未來的方向和內在生活帶來開闊又親密的詮釋。這是人性內在永不止息的需要,不斷地以想像力去質問和修正我們視野既有的框架。欣賞鄭建昌的作品,教導我們以新的眼光去看待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咱的母親。

註譯:

1. 鄭建昌,《山.海.岱員——鄭建昌創作集1978~2014》(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p133。
2. 鄭建昌,「2020,帝門!」,《造化斯土兮之於人》(台北:帝門藝術,2020),p5。
同作者相關文章:
擁抱:論鄭建昌的母體風景 (第 17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7 期 看!批西踢! (35-3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7期  2021年  4月 看!批西踢! 177
本期主題:看!批西踢!
發行日期:2021/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嘸通嫌PCT
長老教會是什麼?可以喫嗎? ──信徒之於長老教會神學傳統的培育筆記
我門徒,我做神學
信徒對教會聖詩使用與禮拜設計的觀察
我回不去了!教會長青人的流浪日記
我的普世?你的普世?——淺談地方教會與普世關係事工的脫軌
靠北.基督徒.好酸
我的上主
天父旨意是?
擁抱:論鄭建昌的母體風景
不預期的日本鐵道朝聖之旅
馬槽之光——馬光教會、甘蔗列車、清心園
簡介馬雅各醫師書信史料——Dr. Jamie Blake Knox演講紀要
回顧2020年台灣閱讀趨勢
《縱谷之歌》介紹
紀念一位為神學生準備飯菜的媽媽:阿丹姐
上帝無嫌家私䆀(Siōng-tè bô hiâm ke-si bái)
耶和華曾宣告
2020聖誕住院記
天官賜福
Vaik anga men(離別)
南國的一工
分享得到更多——2020年小PK營筆記
有上帝的旨意行在我們當中
成為「美」男子
不只兩個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