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73期 跨/越.界限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你們說,普世是什麼?
普世的素養包含普世價值的型塑、普世關係的視野、普世宣教的道成肉身、普世合一的對話精神、以及對公義和平的上帝國度的追求。
關鍵字:
作者/連振翔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總會事務所普世幹事)
還記得,當初自己還是青年的時候(普世對青年的定義是30歲以下),參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下簡稱PCT)青年普世徵選,很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對你來說,什麼是普世?」當初很害怕要回答這個問題,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普世(ecumenical)」這個詞的指涉很模糊,問大多數PCT的基督徒其實也大多支支吾吾答不太上來,更不用說在教會所說的普世,其實是個「專有名詞」,跟一般社會上在說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正義等所謂現代世界公民應該共同追求的「普世(universal)價值」不太一樣。
 
作為一個教會的專有名詞,讓我想到「普世」其實有點像「三一」,是一個在聖經當中無法直接找到的詞彙,我們只能說聖經有傳達三一的教義或是普世的精神。而在詩歌中「普世」就更罕見了,「三一」畢竟已經是長久以來基督教神學的教義,因此被寫進詩歌和禱詞,在教會生活的使用算是淵遠流長。但是「普世」一詞主要是源自二十世紀的「普世合一運動」,算是一個相對新創的名詞,因此更不普及於信徒日常的使用。在詩歌中能聽到「普世」一詞,大概只有聖誕節唱「普世歡騰」時,其中普世的意思主要在指「全世界」。
 
普世是國際關係

就像我以及許多有機會參與普世活動的PCT青年一樣,普世基本上是教會版的國際交流,因此需要「英文好」也成為大多數人參與普世的障礙。事實上,PCT有這樣的國際關係與近代宣教運動密切相關,基督教傳進台灣的起源也是源自西方勢力的船堅炮利,使台灣得以在清領末期,從中國的邊陲躍升國際舞台,因為是交通要道而開始開港通商,宣教工程便隨之而來。
 
PCT的根直接源自蘇格蘭及加拿大的長老教會精神傳統,有著宣教、照顧人的整體精神,包含身體(醫療)、心智(教育、媒體),並擴及社會整體的改革(女權、社福)。也因為PCT有長老教會、改革宗的根,加上在後來從外國宣教師主導、轉向由本地傳道人主導的過程中,沒有停止與世界其他與我們同根源的基督徒團契連結關係,因此PCT至今和全世界整體的基督教會有著緊密的普世關係與連結。
 
PCT目前有40間合作教會,比中華民國政府擁有的正式邦交關係還多。早期我們說姐妹教會,但現在我們避免性別化的稱呼。40間合作教會的合作關係也隨著時間有所改變。早期我們因為是屬於長老教會傳統,所以我們與世界各地的長老教會關係緊密,類似我們「母會」的英國歸正教會(URC)和加拿大長老教會(PCC),前者在普世運動中經歷了教派聯合(united and uniting)的過程,因此不再稱為長老教會。而兩者在PCT成為自主的總會後,改成與我們平起平坐的合作關係。近期,我們除了傳統的好友(日韓、英美、東南亞、紐澳的長老教會)之外,更與多元的伙伴簽訂合作關係,例如:南美的哥倫比亞長老教會、印尼基督教會、婆羅洲福音宣道會、馬來西亞基督教衛理公會、大韓福音教會、巴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會等。這顯示出我們開始更注重與中南美洲的關係,加強以原住民事工為導向的南向政策、與非長老教會傳統教派的關係、以及與世界各地台灣人教會的平等合作關係。我們除了與這些合作教會有雙方通常議會的互訪,較緊密的也會定期舉辦宣教協議會,互派宣教師深化合作關係,還有普世青年交流計畫(EYEP)或我愛台灣宣教營(ILT)等青年交流,以及其他的交流活動。
 
除了合作教會之外,PCT也積極參與各個普世教會協會與宣教機構,包括全球跨教派的「普世教協(WCC)」、亞洲跨教派的「亞洲基督教協會(CCA)」、全球改革宗傳統的「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原倫敦宣道會轉型合併的「世界傳道會(CWM)」、瑞士宣教組織「Mission 21」、德國宣教組織「柏林宣道會(BMW)」、全球台灣人教會的「世界台灣人基督教會聯盟(WATCC)」、全球人道救援與倡議的「教會共同行動聯盟(ACT Alliance)」等,以及學生(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WSCF)和婦女(世界公禱日WDP、小錢友誼祈禱運動FLC、亞洲教會婦女協會ACWC、國際橋樑建造者協會BB)的普世參與。
 
普世是普世宣教

上述是PCT目前的普世關係,若是去各中會和各堂會問一般信徒:「什麼是普世?」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普世是指:「差派宣教師到比台灣更有需要的地方去得未得之民,好使福音得以傳到地極。」在這裡我們需要記得PCT當初也是由宣教運動開始,從宣教師那裡領受整全的福音,所以我們今日PCT的宣教觀也是來自普世運動的啟發,是涵蓋六大面向的整全宣教觀,包括宣揚福音、培育上帝兒女、愛心服事、社會改革、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在宣教運動中,我們經驗福音在地化、釘根本土的重要性,若福音不是確實認同這塊土地的人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為盼望的記號,這福音就不能深根發展茁壯。以目前PCT駐台的十幾個宣教師家庭來說,他們從事的宣教工作包括:牧養日語教會、神學院師資、馬偕史料整理、協助原住民各語言聖經翻譯、協助總會連結普世教會、泰國勞工宣教、原住民宣教、培育信徒牧者靈性、青年牧養等。單從這些宣教師的工作就可以看出,他們並不是只是到處去領人歸主,向未信者傳福音;他們是服事上帝國度的整體需要,並且透過教會合作的關係,總會對總會的差派,真實符合當地教會的宣教需求,成為宣教上的伙伴關係(partners in mission),而不是僅憑個人傳福音的熱心,就前往去做自以為是的宣教事工。
 
因此,當談到普世的宣教時,在PCT的宣教經驗裡,我們必須深刻確認「福音道成肉身、腳踏實地」的性質,早期來台灣的宣教師努力學習台灣人的母語,反而成為比台灣人還要愛台灣的典範,這樣的宣教精神是今日我們投入關心世界局勢,以及其他地方的宣教需求時,所需要具備的PCT DNA,正如台語所說:「好事也要照程序」。在宣教的事工上,若是地方教會與個人能與中會、總會連結合作,才進而與其他國家的教會合作宣教,如此方能在傳福音的事上結出美好的果子。
 
普世是合一運動

雖然在一般的理解裡,講到普世較容易聯想到前兩項所述的交流或宣教,但其實在普世合一運動中,更重要的其實是「合一的精神」,以及「對公義與和平的追求」。當基督教在十九世紀傳遍全世界時,歐洲人在宗教改革後劃分好的教派界線被打破,不同教派的信仰在同樣的宣教地造成不合一的反見證。兩次世界大戰使人們重視和平的重要,普世合一運動於戰後而生,並積極反省信仰所造成的分裂與世界的衝突之間的關係,基督徒意識到從信仰的合一帶來社會整體的和平之重要性。其實戰後的PCT也深受普世合一運動的影響,而於1951年南北合一成立總會,並在1955~1965年的倍加運動中,也與同在台灣許久的天主教,及從中國移來台灣的各主流教派積極合作。然而,後來卻因為政治的因素,使台灣的教會非依循傳統的教派主義而分裂,反而以所謂「台語教會」、「國語教會」的政治陣營來做出區隔,這是台灣至今仍待解的合一議題,也出現於當PCT出國宣稱自己是非常「普世」的教派時,大多數外國人卻無法理解,為何只有單一教派的PCT卻可以宣稱自己是「普世」的?
 
在PCT的經驗裡,合一首先要排除的是「統一/劃一」,也就是說,合一並不是追求大家都要一樣。事實上,人的差異是上帝創造的豐富多樣與恩典,合一追求的是如何使這些豐富的樣貌成為上帝美麗的交響曲,而非彼此大小聲的噪音。在追求這種困難的真合一時,會需要跨過許多障礙,首先要學習閉嘴與傾聽,並產生對話的精神,透過對自己的有限真實瞭解,從而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以及認清自己的位置,去產生有建設性的共同行動。
 
在參與普世合一運動的過程中,我目前覺得最值得PCT學習的,是由澳洲的原住民開始,到今天已經成為各大普世機構共同採用的「共識決」決策方法。共識決強調我們開會時,不是不同立場的人在拼輸贏,我們是一個信仰上帝的共同體,大家是一起共同來辨識上帝在我們當中的帶領和作為。因此,所有議題需要徵得全體的人都「心安」,大家才「一起往前邁進」。只要有一個人仍有疑慮,大家就願意花時間傾聽有疑慮者提出的擔憂,他的聲音得以清楚表達出來,並共同思考如何修正大家的步伐。在我看來,PCT目前仍然深陷傳統議會制度派系鬥爭的邏輯,而非PCT的大教會又容易陷入順服領袖的統一/劃一邏輯。如何在統一與對立之間尋求真實的合一,是台灣基督徒所共同需要追求的普世精神。
 
普世合一運動在歷史的過程中,也發展出對這個世界的公共議題的諸多關懷。每當PCT投入普世運動時,會發現普世教會關心許多議題,例如:公義、和平、合一、宣教、神學、禮拜、社會服務、帝國批判、人權倡議、人道救援、原住民、移工移民、人口販賣、青年、兒童、性別、LGBTQI 、經濟、生態環境、氣候變遷、健康醫療、不同能力者(differently abled)、宗教對話等。每一個議題都擴大我們對宣教的視野與認識,使PCT更進步;每一個議題也都需要有關心其中的信徒共同來群策群力,使PCT能貢獻其獨特的視野,參與在世界的普世合一運動當中。
 
普世是抵抗霸權與出頭天

由於PCT的獨特歷史經驗,在參與貢獻普世時,我們總是強調70年代開始,我們在台灣社會曾經扮演過的先知性見證角色。PCT的歷史經歷清領、日治、國民政府與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因此PCT超越中華民國政權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深根發展。也因此,PCT能在威權戒嚴時期就敢於提出與眾不同的論述,甚至是超越時代,早在台獨仍是禁忌詞彙的年代,1977年的〈人權宣言〉已提出「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前衛想法。而普世關係委員會的條例中,也早已寫明「維護台灣主權獨立、提昇台灣國際地位、促進世界公義和平」為其主要任務之一。PCT曾經歷母語聖經被沒收,總幹事被關、與普世教會的聲援,也深深參與在台灣民主化的衝撞過程中,為各樣的人權議題發聲,這些都使得PCT有抵抗霸權的精神,以及走在台灣人的前面,通過釘根本地與受苦,替台灣人民夢想一個終能出頭天的日子。
 
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的民主化,在社福和人權議題上教會不見得繼續走在前面;原本對台語是母語的堅持,受到更多元的台灣認同的挑戰;教會高齡化權力結構固化,造成青年永遠不可能符合長輩期待而出走;以往是面對台灣內部的威權和拼場,也逐漸轉成需要更凝聚台灣共識,共同走出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孤立局勢。普世關係若是只剩下對中國嗆聲,不止給人「PCT是只關注單一(中國)議題的教會」的刻板印象,更會逼得傳統的國際教會盟友被迫要在台灣和中國之間做出不得已的選擇。
 
你們說,普世是什麼?

本文嘗試勾勒「普世」的多樣面貌,並像耶穌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之後又問:「你們說我是誰?」我認為今日的PCT也必須重新再次自我定義「普世」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普世的素養包含普世價值的型塑、普世關係的視野、普世宣教的道成肉身、普世合一的對話精神、以及對公義和平的上帝國度的追求。PCT能有這些普世的精神是因為根源自普世教會,但又釘根在本地的認同當中,從而積極想要與世界平起平坐,成為世界的台灣。這些精神是前人努力的成果,但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前輩而已。PCT非常有待新一代的PCT信徒,在新的處境中再次重新告白PCT寶貴的信仰精神資產;PCT也非常需要提供給新一代PCT信徒空間,用自己的話告訴別人普世是甚麼。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你們說,普世是什麼? (第 173 期)
愛與自由—社青讀經營感想 (第 1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3 期 跨/越.界限 (23-2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3期  2020年  6月 跨/越.界限 173
本期主題:跨/越.界限
發行日期:2020/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普世無國界
一位原住民青年的普世省思
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
我們的排青,我們的普世
冬山教會的在地普世行動
跨/越.界限
你們說,普世是什麼?
再思處境化神學:跨/越界限
遇見永遠的家人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魔術/信仰/人生
合一
穿越
漫步在天父恩典的花園裡
基督與歸仁,紅瓦與文化
微小的過客,強大力量
從日治台灣的鼠疫反思當前的COVID-19疫情
武漢肺炎疫情下教會禮拜的因應之道
忠實於上主的僕人——張瑞雄牧師
我是印尼華僑,台灣新住民
魚粽不同
Tio̍h災kap普世
呂若瑟神父新聞ê感觸
Isisipul tu iniliskinan 數字聯想
我在「青年知識節」看見普世的概念
溫暖的問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