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59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一起學習讓上帝的話甜如蜜--我們的查經班
「在開放與多元中提問及討論」的查經方式,刺激了新的想法及信仰反省,擴張了信仰視野的廣度及深度。
關鍵字:
作者/林熙皓 (花蓮大專學生宣教中心牧師)
花蓮大專中心查經班的起源
 
2010年的神研班,最後一晚的大專中心晚禱,十二位來自花蓮大專的夥伴們,分享著來神研班的收穫及心得。這時,當時總會大專幹事陳浩德牧師經過,稍稍聽了學生們的分享後,對大家說:
 
「既然大家在神研班有這麼多收穫和感動,要不要回花蓮後,開始查經班?」
 
花蓮大專成立兩年之際,始終沒有好契機推動查經班。如今,上帝藉由神研班,讓學生體會到研經的樂趣與意義,浩德哥的一問,更促成了機會!雖然學生們一副猶豫或面有難色的樣子,但是,在我們的鼓勵與挑戰下,查經班便順水推舟地展開了。

查經班的進行方式&影響
 
我們的研經方式和神研班一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幾乎每個參加過神研班的學生,都很喜歡、享受這種「在開放與多元中提問及討論」的查經方式。大家(包括我在內)常因著夥伴提出從未想過的問題和觀點,不但感到驚喜,更刺激了新的想法及信仰反省,擴張了信仰視野的廣度及深度。全長兩小時的查經班,大家先有約30分鐘的讀經時間,桌上擺滿了聖經註釋書和相關書籍,供大家翻閱;本來我也會寫講義,試圖幫助大家能在短時間內掌握經文的要點,但是這幾年認為這樣可能會侷限學生對經文的理解和想像,於是,寫講義變成我自己預備研經的方式,而不會提供講義給學生。閱讀完之後,便進入查經班的重點--討論,在一個半小時中,藉由大家的提問與對話,一起探討經文。
 
神研班的查經方式,影響了一些學生。好幾位夥伴原本是以「站在教會講台上的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態度來追尋信仰,自從參加這種著重「在開放與多元中提問及討論」的查經後,他們開始學習思考,對講台上的人所講的,多了幾分反思和挑戰;原來每看到經文,腦海就會浮現過去主日學老師或牧師的說法,以為這段經文就是這意思,如今,藉由大家的提問和討論,有了新眼光,發現聖經有著相當豐富的意涵與詮釋,從而更廣地與生活實況連結,產生新的信仰反省。更令我驚奇的是,前後有幾位慕道友很喜歡這樣的查經,上帝藉此方式,將福音的種子埋入他們的生命之中。
 
其實對學生來說,這過程並非全然輕鬆、愉快的。一方面要挑戰自己放下面子及擔憂(怕自己問了大家都會、只有自己不知道的蠢問題,或是自己的看法很可笑),勇於提問與分享。另一方面,當他們發現對於經文和疑問沒有唯一的答案時,有些夥伴可能因著自己個性像「名偵探柯南」(這卡通人物的經典台詞是:「真相只有一個。」)於是產生不安全感。不過,有夥伴曾分享:「這過程雖然痛苦,卻也讓我得到之前未有的平安。」或許不安全感源於原有的信仰理解被瓦解,而這理解本來就是不完整、只是無限上帝的一小部分,但是人常把這一小部分當成真理的全貌,因此,當原有的信仰理解被拆解時,反而有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無限上帝的奧妙真理;即便有不安全感,卻也發現確實需要信靠上帝,因此得著上帝所賜的平安。
 
查經班的挑戰及回應
 
聽起來,這種「在開放與多元中提問及討論」、跳脫傳統講授方式的查經班,對學生有這些益處,應該很受歡迎,但實際上,我們仍遇到跟絕大多數教會及團契一樣的困境--大多數人對查經班興趣缺缺。
 
簡單分析原因,除了大學生要忙課業、社團、打工以及經營各種人際關係,而且這些領域都帶著相當程度的壓力,以至於他們得花時間心力在這些方面外,現今大學生的特質和處境,可能也是學生較無意願參與查經班的原因之一。
 
這群大學生所受的教育,雖然不斷地批判填鴨式教育、鼓勵思考和啟發、追尋「翻轉教室」(老師是引導學生思考及討論的引領者,不是提供解答的權威。)但是,一方面為了應付考試,因此學生仍習慣、期待教師傳授的答案和思考方式;而且這比起自己冒險找答案,既快速、又有安全感。再加上大家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有太多資訊需要讀取、卻又來不及消化(這從懶人包的興起,以及使用臉書時不太認真看清楚文章便按讚、往往照片比文章獲得更多人按讚等現象,即能略窺一二。)即使思考了,未必能解決當中的問題,於是,對一些學生來說,「思考」是件很累人、又不見得有效果的事;而一個強調思考的查經班,自然不是這類學生有興趣的聚會。此外,大學生正處於重視同儕的年紀,如果查經班讓他們覺得「只是來上課」,就更難讓他們有參與的意願。
 
查經班人數不多的困境,成為大專工作者認識內在自我的契機--我為何會如此在意查經班人數?這象徵著我的服事是成功或失敗嗎?如果是的話,為何我會如此認為?它暗示著我內心什麼樣的缺乏呢?而上帝又會如何看待我的服事?何為服事的價值?也讓我一再學習、思考如何活化查經班。感謝上帝,已有幾位前輩--如前校園團契同工洪中夫牧師、駱玫玲老師--投注於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的著作給我不少幫助。
 
在保有「於開放與多元中提問及討論」的查經班精神下,筆者嘗試融入下列兩點,為查經班帶來加分效果。
 
1. 讓查經班成為團契:
 
無論查經班是採用討論、或是上對下的講授方式來進行,基本上都有著嚴肅、像是在上課的氣氛。洪中夫牧師便指出:「查經班也須強調群體成員間的關係,在查經班中促成成員的情感交流、互相信任、彼此有歸屬感,這樣才會使他們勇於表達和聆聽。」換言之,當查經班有著團契的關係和氛圍,而非讓人感到是來上課,將有助於學生投入的意願及程度。
 
「一起吃飯」是讓查經班成為團契的重要方式之一。很感謝我太太、以及東方教會和慶豐教會的牧師,他們每週花時間、心力,為來參加查經班的學生預備餐點,讓這些在外讀書、總是外食的學生有機會嚐到「媽媽的味道」,的確吸引一些學生來查經班,也因此營造出學生輕鬆交流、分享的時空,在當中產生團契的氛圍。
此外,在查經班中,我們會不定期地設定一些主題,例如值得感恩的事、最近讓你傷腦筋的事,邀請學生分享,期盼藉此強化團契的氣氛。
 
2. 結合教育學中的「多元智能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嘉納(Dr. Howard Gard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有不同的才智與學習模式,大致可分為語文、數學邏輯、視覺空間、肢體動能、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八項。在設計教案時,要兼顧不同學習管道者的需求與特質,盡可能融合這八項,讓知識藉由多元管道儲存到不同區域的大腦皮質,這樣也更有機會激起大家的學習意願及樂趣。
 
因此,我們的查經班不時融入各樣的活動,例如分組討論案例,觀看與經文相關的圖片、短片和電影,或是進行能與經文連結的體驗遊戲;當我們查考馬可福音第四章三個種子的比喻時,我們買了種子,讓大家在栽種、觀察種子成長的過程中,體會耶穌在比喻中的意涵;筆者也曾扮成法利賽人,用對話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法利賽人為何如此堅持律法、何以和耶穌有如此大的張力。
 
雖然得花不少時間、心力預備,也不是這樣做了之後,查經班便有「爆炸性增長」,有時還得為此調適心中的挫敗感;況且這個世界變動之快,以至於每個世代的特質、喜好也變動得快(例如3C產品的普及,促成現代只有10%的青少年有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有不少青少年最喜歡讀的書是「臉書」。)適合這世代的方法,未必下一個世代能接受,使我們得不斷地構思好的、適合的方法。不過,為了大家喜歡研經,並在研經及一再的信仰反思中認識上帝,找到信仰實踐的依據,從而影響教會、祝福社會,我想我們仍需要繼續探索下去,且套一句我的輔導陳佩儀牧師說的:「這不是一條直的路,但是,是一條值得的道路。」

延伸閱讀
洪中夫,《讓查經動起來--動態式小組查經的引導技巧》,台北,校園出版社,2013年8月。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世代在變,我們要跟著變——淺談牧養 Z 世代青年 (第 198 期)
神研班為什麼要研讀士師記? (第 193 期)
盼望不會消失! (第 176 期)
跨越宗教邊界的小旅行--我看〈通靈少女〉 (第 161 期)
一起學習讓上帝的話甜如蜜--我們的查經班 (第 159 期)
燃起你研讀聖經的熱情--長青團契的研經生活 (第 149 期)
平凡中卻也不平凡的報佳音 (第 146 期)
做個彰顯上帝恩典的瓦器 (第 126 期)
生活不止是消費 (第 110 期)
寬恕,帶來療癒——我讀《寬恕,我唯一能做的》 (第 103 期)
人性的漫漫黑夜——《夜》 (第 97 期)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第 96 期)
我的夢幻婚禮 (第 94 期)
再思台北大專學生事工 (第 88 期)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國內各基督教大學之比較 (第 7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66-6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9期  2017年  4月 台灣教會@21世紀 159
本期主題:台灣教會@21世紀
發行日期:2017/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台灣教會@21世紀
長老教會2000年之後的宣教策略、成果和面對的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共事務參與的轉變
在諸宗教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多重層殖民脈絡中建構自我的原住民族教會
長老教會青年與長青,當代對話的身份與機會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2000年之後PCT宣教回顧與前瞻」回應與討論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回家路
阿美族第一位信徒「涂恩綢」(Intiw)
復活節審思:向著教會說話的《沈默》
沉默,與其巨大的迴響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慶賀《新使者》「母語葡萄園」十週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3】不時刊做伙ê廣告(下)
一起學習讓上帝的話甜如蜜--我們的查經班
看見,得生命
第一次的神研班
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
上帝記念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