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59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字級調整:

特稿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年輕人對公義的渴望與行動的熱情,可能是建立與栽植一個新的、更符合上帝心意的教會與世界的力量。
關鍵字:
作者/鄭君平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幹事)
誰是青年?

誰是「青年」?按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法規,青年團契成員的年齡為17至40歲,若再往下延伸至青少年團契,則可到11歲。那麼,這個從11到40歲,PCT定義下的「青年」,其實含括了人生的數個階段──從青少年、大專生,到初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爾後,有部份青年將走入婚姻,建立家庭,最後「青年」在進入中年的門檻前結束。
 
然而在普世教會,「青年」的範圍就沒有那麼寬了。青年大多被界定在從(16或)18到30(頂多到35)歲的年輕人。因此,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青年在教會的角色」,也將「青年」先限定在這裡。
 
「太年輕」的耶利米
 
聖經裡的上主是怎樣看待「青年」呢?讓我們來看看耶利米的故事。耶利米是以色列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先知,他傳講上主信息的時間,從猶大王國的末期,直到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長達40年。因他為以色列人被擄的苦難,痛心流淚地傳講上帝的信息,於是在教會的傳統中,耶利米常被稱為「流淚的先知」。
 
此外,耶利米也是一位「年輕的」先知。這當然是因為耶利米在領受上主呼召時,他曾經以自己「太年輕」為理由,拒絕了上主。然而,當時的耶利米到底多年輕?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不過,我們若以猶太人的傳統來看,猶太人男生13歲、女生12歲即被視為成年;又當時普遍13到15歲就可能進入婚姻。因此當耶利米說他「太年輕」(我是囝仔;I’m only a boy),或許我們可以推測,耶利米要不剛進入成年(可能13至15歲),或頂多再大一點;也就是說,若單以年紀來看,當耶利米被上主呼召時,應該還只是個現代意義上的「青少年」而已!
 
僅管如此,上主呼召的這位「少年先知」,得面對的卻是以色列人早已敗壞的宗教與社會情境:在外有巴比倫帝國的威脅,內部則是有權有勢者欺壓平民百姓,不僅貪官污吏強取不義之財,就是連自稱是上主的先知和聖殿裡的祭司等等宗教領袖也欺詐人民;甚至在罪惡橫行、民不聊生之際,還告訴人民:「沒有問題,沒有問題。」(耶6:13-14)
 
在這個非常時代底下,耶利米拒絕了上主的召命。他覺得自己「太過年輕」,怎有能力承擔得起上主所托付如此重大的使命!而在這個「太年輕」的背後,或許意味著耶利米認為自己缺乏經驗、能力不足;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面對著惡劣的大環境和艱困的處境,耶利米擔心自己人微言輕、無能為力。不過我認為,耶利米會有如此反應,並不單單只是他對自己的評價,更可能是當時社會──即便在猶太社會傳統中,耶利米應該已被視為成年──對年輕人仍無法信任,才使得少年耶利米也只得以這樣的形象看待自己。

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
 
常有人問我,我們PCT到底有多少青年?其實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但若照研發中心的統計與研究來看,青年約佔整體信徒總數的十分之一(若只算聚會人數則再減半)。因此若依比例估算,目前PCT青年應該約在24,000人左右。然而,若與全國人口年齡分佈統計相比,11至40歲的人口則幾乎佔全國總人口近半。如此看來,青年僅佔十分之一的PCT,已經不是用高齡化教會可以形容的了!
 
那麼,青年到底到哪裡去了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我們這個時代青年的處境吧!
 
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有比上一輩受更多教育的機會,大部份的年輕人擁有大學以上的文憑。但經濟長期的不景氣,高學歷高失業率卻成了這代年輕人的魔咒。工時長、不穩定,又低薪的工作,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日常,再加上世代不正義的社會結構,不僅使得許多青年害怕進入婚姻、生兒育女、組織家庭;面對未來,年輕人也不敢做夢,只能茫然地望著前方,努力撐著往前走。
 
那麼教會裡的年輕人呢?其實教會從來無法自外於社會。教會青年和他們身邊的年輕人同樣身受大環境的影響。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新的議題不斷出現,年輕人想要被牧養、受關懷、受培育,但教會不僅常無力回應時代的挑戰與青年們的困惑,更糟的,許多教會與牧者固步自封、陳舊保守的態度與做法,甚至澆熄年輕人對信仰的熱情,也使他們的信仰和生命陷入更深的迷惘。
 
於是,教會裡傳講的福音,愈來愈無法吸引年輕人。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不想上教會,許多教會都面臨著青年流失的問題。而那些還願意留在教會的青年,則被賦與許多任務,尤其是被當作重要人力來源──教主日學、帶青少年、唱聖歌隊、敬拜團服事、演話劇、搬桌椅整理場地、打掃教會……,幾乎每一樣服事,都需要青年來撐起。但對於教會內的重要決策,青年卻總是被排除在外,無有施力之處。青年成為了教會的「工具人」。而他們真正需要的屬靈的餵養、生命的陪伴與帶領,卻難以得到飽足。
 
常言道:「今日青年,明日教會。」望向前方,現在的青年當然是明日的教會。然而更有人會提醒:「今日青年,今日教會。」正如一個社會形塑一個世代──這個世代的青年如何,就可以看出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同理可證,我們現在的教會環境與文化氛圍,也正在形塑著這一代的教會青年,而我們更從這一代教會青年的樣貌,回頭望見現在的教會正處於什麼樣的光景。
 
於是,大環境對青年的不友善,生活中有現實的壓力,在教會又有志難伸;青年更常被看作不成熟、少不更事、經驗不足、人微言輕。正如少年先知耶利米的處境,即便上主親自選召,年輕人仍是沒有信心,對自己也不抱期待。
 
上主眼中的耶利米
 
然而在上主的眼中卻不是如此。回到聖經,耶利米書的作者以極精采的修辭,來描寫上主選召耶利米的過程:1) 尚未將你造在母腹中:已認識你;2) 你未出母胎:已將你分別為聖;3) 出生之後:派你作列國的先知──彰顯上主的全知全能,以及超越時空的揀選。
 
當耶利米拒絕上主的呼召後,在另一個三段式的修辭裡,上主接著說:1) 任務前/賦予任務:我差遣你到哪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麼話,你都要說;2) 任務進行中:不要怕他們,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3) 任務內容/目的:為要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
 
上主以他的權能,讓年輕的耶利米明白,祂的揀選是全知全能、超越時間與空間;再者,上主直接差遣耶利米,要耶利米作祂的先知和代言人,也讓耶利米了解他作先知的身份是具有十足的正當性,以藉此加強他的信心。最後,上主更明確分派任務,讓自認經驗不足的耶利米,知道他工作的內容,去做上主要他完成的工作。
 
以上主的眼光看青年
 
2014年三月的太陽花運動是近年來台灣社運重要的轉捩點。不僅在當時成功擋下所謂的「黑箱服貿」,其影響力更延伸至當年底的「九合一大選」,以及2016年的總統及立委選舉──台灣選出首位女性總統,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更取得過半席次成為國會最大黨,取得完全執政的局勢。而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積極參與社運的青年,在這幾次選舉中投身政壇,以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的實際行動來,實踐其政治理想,更甚至將出自社運的時代力量,一舉推向國會第三大黨。
 
而因著太陽花運動的鼓舞,無畏於中共「一國兩制」下的威脅,2014年九月香港青年也揭竿而起,掀起雨傘革命。若以結果論,雖然爭取「真普選」的目標表面上看來並沒有成功,但這場佔領運動依舊為2016年香港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撐出許多青年參政的空間。
 
回到150年前,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起頭。1865年馬雅各醫師從英國來到高雄旗後宣教時才29歲,隔年,27歲的李庥牧師來到台灣協助馬雅各的宣教事工;1872年馬偕牧師抵達淡水時才28歲,而創立台南神學院以及教會公報社的巴克禮牧師,來到台灣時更才只有26歲。
 
在社會運動之後,許多走上街頭的基督徒青年回到教會。青年們說:「自己的教會自己救!」他們帶著領受太陽花洗禮後的新眼光,回頭看見教會的問題。正如上帝給耶利米的任務:「為要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是的,青年的純粹性與理想性,讓他們在面對腐敗、不公義的社會結構與教會現況時,有著許多的不滿與批判,這常使年輕人因而被貼上trouble maker的標籤!然而,年輕人「拔出,拆毀,毀壞和傾覆」的力量,卻是上帝賦與青年的特權與使命;相對的,年輕人對公義的渴望與行動的熱情,更可能同時是建立與栽植一個新的、更符合上帝心意的教會與世界的力量。
 
聆聽當代先知的聲音
 
今年初,天下雜誌公佈了一份重要的民調,這份民調顯示了當前台灣明顯的世代差異。例如在統獨議題上,39歲以下的世代,超過半數支持台灣獨立,且愈年輕比例愈高;反之,40歲以上的世代,相同的數字則是維持現狀的比例,同樣地,愈年長則比例愈高。又,面對近年來引發社會與教會內部極大爭議的「婚姻平權」議題更是明顯,在39歲以下的世代,支持度高達7成,卻在40歲以上的世代,卻連4成都不到。
 
這個現象與趨勢亟待我們注意!「教會的青年都去哪裡了?」我想,若教會要重新找回青年,以下幾點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1. 青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先知。重新聆聽當代先知的聲音,對於教會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讓我們檢視自己,並學習以上主的眼光看待青年。不只是看見他們年輕、不成熟或經驗不足的現在──或許年輕人真的不夠成熟、經驗不足,甚至偶爾會犯錯,但難道成年人就夠成熟、經驗豐富、懂得比較多,也不會犯錯?──更是要看見他們的未來和可能性。尤其面對青年充滿理想性的批判與行動的熱情,讓我們以上主的愛、耐心與智慧,去包容、陪伴並帶領他們。
 
2. 不只鼓勵青年參與教會服事,更要重視青年的創意與想法:在長執會甚至小會規劃年度計畫和教會事工的時候,有青年的聲音嗎?或者青年發聲了,但我們願意去傾聽青年的聲音嗎?期盼我們不只傾聽青年,也要讓青年有機會去嘗試,更願意讓青年有從錯誤中學習與成長的空間。
 
3. 青年也是時代的開創者。許多為我們而言是衝擊與挑戰的新事物、新議題,對青年來說,很可能只是伴隨他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因此教會唯有向青年學習,讓青年帶領,教會才有能力面向新時代的挑戰。讓青年帶領我們走向新的時代吧!
 
4. 讓青年進入教會事務的核心!有沒有可能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在教會、中會,甚至總會年會,能有一定比例的青年代表與會(是實際能發揮作用的,而不只是把青年當樣板或花瓶),讓青年能為教會核心事務發聲;而青年也不要輕看自己,像耶利米和過去許多青年的信仰前輩一樣,勇敢領受上主呼召,承擔上主所賦與的任務與使命,為上帝國的宣教事工盡自己屬於年輕的力量。
 
*本文為2017「今日台灣教會的宣教任務」國際研討會發言稿。
同作者相關文章:
走過七十年,大專宣教再出發 (第 198 期)
離教(會)者 (第 197 期)
有愛無礙 (第 196 期)
拾起十年 (第 195 期)
單身,什麼問題? (第 194 期)
在神研班讀士師記 (第 193 期)
喜劇笑哏和基督信仰有什麼相干? (第 192 期)
看見霸凌 (第 191 期)
現代利未人 (第 190 期)
脫下口罩之後 (第 189 期)
一領一.新民防 (第 188 期)
從保羅的密契經驗重讀哥林多前後書 (第 187 期)
在神研班讀聖經 (第 181 期)
靠北.基督徒.好酸 (第 177 期)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第 164 期)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第 162 期)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第 159 期)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第 147 期)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第 145 期)
擁抱‧普世‧青年 (第 141 期)
從教導到牧養 ─ 記查經班十年 (第 122 期)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第 102 期)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第 10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55-5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9期  2017年  4月 台灣教會@21世紀 159
本期主題:台灣教會@21世紀
發行日期:2017/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台灣教會@21世紀
長老教會2000年之後的宣教策略、成果和面對的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共事務參與的轉變
在諸宗教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多重層殖民脈絡中建構自我的原住民族教會
長老教會青年與長青,當代對話的身份與機會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2000年之後PCT宣教回顧與前瞻」回應與討論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回家路
阿美族第一位信徒「涂恩綢」(Intiw)
復活節審思:向著教會說話的《沈默》
沉默,與其巨大的迴響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慶賀《新使者》「母語葡萄園」十週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3】不時刊做伙ê廣告(下)
一起學習讓上帝的話甜如蜜--我們的查經班
看見,得生命
第一次的神研班
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
上帝記念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