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39期 奧妙創世記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我讀聖經的歷程
眼光緊盯著經文,每次接近經文都好像是初見面,在提問、追尋、質疑、獲得信息的循環當中,我們對聖經與信仰的認知就慢慢地建立起來。
關鍵字:讀聖經方法  聖經釋義  (對聖經)提問 
作者/梁哲懋 (台南鹽行教會牧師)

接到新使者主編的邀約,要我寫一篇有關研讀聖經方法與步驟的文章,讓參與在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學員可以作為參考。由於,個人對研讀聖經的方法向來不主張有任何「標準」程序,也不認為存在著任何一種「唯一正確」的經文解釋。身為有限的人類,面對兩千年前的文件(姑且不論保存、傳遞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失誤),我們面對聖經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找尋對我們當今讀者有意義的解釋罷了。因此,我只能以個人所經歷的,把自己覺得可以為自己與所屬的團體尋求有意義的讀經方法與態度和大家分享。

※Stick on the Text

回想自己以前讀聖經的習慣,和大多數的傳道人一樣。進入神學院是一個轉變的開始,開始接觸一些「專業」的知識,為了能夠正確地解釋聖經,閱讀了大量的聖經解釋與背景的書籍,也深信唯有藉助這些聖經學者才能正確地解釋聖經並傳講上帝的話語。直到負笈美國,才有了重大的轉變,但這個轉變卻不是來自於學校老師的提點,或是從書本所獲致的啟發。

記得剛抵達紐澤西不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參加了某個台灣人教會的家庭查經,是由一位研究聖經的台灣人前輩林興隆先生所帶領。當晚他所分享的重點在於:我們基督徒讀聖經、解釋聖經的時候,太多依賴查經手冊、釋義書,卻往往忽略了經文本身;既然是「讀經」,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閱讀經文本身,就要將自己的眼光stick on the Text,不是很快地瀏覽過後便急忙往釋義書找答案。這樣的提醒,對我這位自認為已經涉獵不少相關的解經書籍的年輕牧師而言,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這樣的描述確實一語中的地說中了我身為基督徒長久以來在讀經上的毛病,我到底是在閱讀聖經?還是在閱讀釋義書?

在這樣的提醒之下,我開始學習著放慢腳步讀聖經,嘗試著將眼光和心思專注在閱讀的經文上。漸漸地,我在經文中看的了以前常被自己忽略的部分。有的是出於自己的想當然爾,例如:福音書中關於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主禱文有兩個版本,我們在禮拜中常背誦的是馬太的經文(太6:9-13),因此每當在路加閱讀到主禱文的段落時(路11:2-4),常自認已經很熟卻讓自己的眼光快速溜過,以致於忽略了路加的版本是有所不同的,也因此失去了詳查路加所要強調神學重點的機會。有的則是長久以來的聽聞,例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16-17的話常被用來勸勉信徒要潔身自愛,免得為神所棄,因為人的身體是上帝的殿;但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就會發現這兩節當中完全沒有出現「身體」的字樣,其中只有「你們是」(複數)和「上帝的殿」(單數),若我們不以「身體」為前設,就能看出文句中所著重的是你們的這個「團體」,強調團體是上帝的殿,不容被人毀壞。

Stick on the Text,一切以經文為準。這樣的閱讀才能真正幫助我們進入經文的世界,而不是注釋書或學者們研究的世界。也是我們閱讀聖經的第一步。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若能使用自己不是非常熟悉的文字來閱讀,不僅能讓我們閱讀的速度變慢,更能在需要字典幫助的情況下,深思每一個詞彙的意涵,避免囫圇吞棗地快速瀏覽過後便交差了事。

※切莫一頭栽進注釋書

緩慢且專注於經文的閱讀除了幫助我們發現以前常被忽略的盲點之外,更能幫助我們思索經文中的問題。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大多數的基督徒讀經的時候,除了那些習慣自己按字面意思解經的人之外,大半會花更多的時間在靈修手冊或注釋書上。究其原因,除了覺得經文的語意難以明白之外,泰半是想在這些書籍當中快速地找到「答案」,特別是那些預備講道或分享的人們,可能是因為害怕自己錯誤地分享經文。由於在信仰上,我們會覺得聖經是提供答案的來源,而不是可以質疑的對象,因而對經文提出問題似乎是不恰當的。

在我個人閱讀經文的經驗當中,在沒有能夠對該段經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之前,就貿然閱讀注釋書或解經書籍,只會讓這些書裡頭的觀念牽著走。因為每個研究經文的學者,對該卷作品及其背景都會有著不同的瞭解,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假設。所以當我們對經文的熟悉度太低時,往往無法判定書中所提出的經文連結與主題/分段是否合理。反倒只能跟著書中的解釋,隨著作者的思路、邏輯,毫無判斷的能力。例如:馬可12:41-44記載著耶穌看著寡婦在聖殿的銀庫投下兩個小錢的故事,如果我們單單跟隨著多數聖經版本以及注釋書的分段,將這4節經文當作獨立的段落,就很容易做成「耶穌稱讚寡婦的奉獻」這樣的解釋,並且帶出奉獻的功課 — 上帝看人的奉獻是看他剩下多少,而不是看他奉獻多少。但是若我們能夠注意它的上下文,特別是上一節提到文士「侵吞寡婦的家產」,而對照耶穌所說這位寡婦「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應該就很難聽出耶穌有任何稱讚之意了;再加上緊接著13:1-3馬上提到這樣的聖殿將不復存在,就不得不讓人深思,這裡所要呈現的是耶穌的哀嘆:是誰讓一個寡婦認為投上一切養生所需是值得的?這是怎樣的一種信仰教導?負責教導的不正式文士嗎?聖殿的庫房不是應該負責照顧孤兒、寡婦和寄居的嗎(參閱申26:11-13)?怎麼反倒讓寡婦將她養生的一切投入了呢?這樣的聖殿(宗教)機制在上帝的眼中是毫無存在的價值的。

※提出問題

相較於一般學科的學習,基督徒在聖經研讀的傾向上顯得保守許多。我們都知道,追問問題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起手式。問題,是讓人更進一步研究的動力,也提供研究的方向,不論是幼兒初學的階段或是高等教育艱深的探索皆然。並且在追求答案的過程中,一個好的問題會延伸出更多幫助人進一步追求的問題。然而,基督徒在讀經時,相較於一般的領域,則顯得缺乏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即便提出了問題,也想要很快地找到答案,以安慰因為「質疑聖經」所引發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這樣的過程中,很難讓基督徒能跳脫傳統對聖經解釋的窠巢,只能在人云亦云的解釋中打轉。

其實,聖經的研讀既然對基督徒那麼重要,特別是改革宗的信徒更是高舉聖經為信仰的最高權威,我們面對聖經這份兩千年前文獻,更應該學習一般學科在探求真理的精神,不斷地提問,並且將問題當作是祝福、是追尋真理的途徑。根據我個人研讀聖經的經驗,有幫助的提問有兩個面向,一是針對經文提問,另一則是針對解釋提問。

※針對經文提問

當我們接近一段經文時,最怕的就是跟經文「裝熟」,反倒要像是第一次和這段經文見面,如此才不會讓自己喪失提問的動力。在緩慢的閱讀當中,找尋是否有什麼不合理之處,通常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正是可以引出有意義的信息之處。例如:馬可8:22-26記載著耶穌在伯賽大醫治一個瞎子的故事,故事中最不合理之處就是:耶穌醫治了兩次(第一次沒能讓瞎子的視力完全恢復)。那我們就應該去追問:為什麼耶穌會醫治了兩次?畢竟在四卷福音書中,這是唯一的一處記載著耶穌有著不完全的醫治。在這樣的追問之下,對照上一節(8:21)耶穌感嘆門徒的不明白,再加上下文中彼得雖然告白耶穌是基督,卻旋即被指責為撒旦,我們就能明白:原來作者所要的不只是一則醫治的神蹟,而是要指出在這個階段的門徒無法完全明白上帝的心意,需要繼續跟隨(像被醫治的瞎子一樣「定睛」看),才能在十字架之處明白上帝的心意。

有時,不同版本的翻譯也能幫助我們更清楚經文的意思。因此,當我們研讀一段經文時,以不同譯文的互相對照也能幫助我們針對經文提出問題。例如:彼得告白耶穌是基督之後,耶穌就預言自己要在受死並復活,而彼得則拉著祂,「勸」祂(8:32)。這是和合本的翻譯,但和合本修訂版則譯作「責備」,和下一節(8:33)耶穌「責備」彼得一樣。「勸」和「責備」顯然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別,不管我們有沒有希臘文的基礎,都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查證到後者的翻譯是較精確的。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這兩位師徒會互相責備?彼得為什麼這樣對待耶穌?耶穌預言自己要受死的話為什麼會讓彼得沮喪到有如此激烈的反應?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得從整卷福音書到底提供了什麼樣的線索來追尋。

※針對解釋提問

在我們要針對自己所做的提問找尋可能的答案時,各種聖經背景、解經參考書、注釋書都是我們必要的工具,也很有助益。但請切記,這些都是工具,而不是我們的聖經,其中所言的不必然是絕對的正確,其內容都得經過我們的檢驗。我記得在美國求學時,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教授在課堂上勉勵我們說:不要害怕對經文做出自己的解釋!當你們在閱讀這些書籍時,這些學者、大師所說的意見頂多只和你們自己的意見等同的份量,你們自己對經文的解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是你們自己信仰的根據。

這段話有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旨趣,另外所強調的則是:讀經是為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團體)而讀,而不是為別人,因此自己對經文的看法才是關鍵,否則都只是別人在信仰上的洞見。而要讓別人的意見成為自己想法的一部份,就得先經由自己消化、吸收之後才有可能,而這之間的轉換就得經過我們認知體系的過濾。由於這是要成為自己認知體系的一部份,因此就得經過合理性的檢驗,也就是說必須在我們的質疑之下仍舊顯出其合理性、是可接受的解釋。

因此,當我們帶著從經文所觀察到的問題來詢問參考書籍,就會變得更具批判性,而不會照單全收。同時也會發現許多注釋書並不會和我們提出相同的問題,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每一位讀聖經的人會因為不同的訓練背景、心中的關懷、對聖經作品瞭解的前設等因素而將眼光專注在經文的不同處。但無論如何,在閱讀這些學者的解經時,必須小心對照他們所引用來支持論點的經文是否確實如此(還是得回到經文找支持!),也必須檢視他們引用的資料是否言之成理。其實,有許多學術性的資料往往是因為某位大師如此用,接下來就被許多後續的學者「順理成章」地引用,久而久之就成了顛躑不破的「真理」。例如:約翰福音書11章記載著耶穌讓拉撒路復活的事蹟,第17節告訴我們當耶穌抵達伯大尼的時候拉撒路已經在墳墓四天了。許多注釋書都會告訴我們,這裡特別載明「四天」的理由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相信人死後三天之內會在身體旁邊徘徊,之後才真正離開。因此,「四天」的記載是讓讀者清楚知道拉撒路是「真的」死了,耶穌叫他復活是「真正」的復活,彰顯的是上帝真正的能力。不過,這看似合理的解釋,其實也是有可質疑之處。如果當時的猶太人果真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基督徒所宣揚關於耶穌「第三日」復活的福音,聽在猶太人的耳裡,會不會只是一個沒有「真正」死亡的人的甦醒,而不是復活?

用這樣的質疑與學者的論點對話,才不會人云亦云,讓自己在各家之說當中無所適從,也才能幫助自己慢慢地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永無止盡的循環

建立對自己信仰根據的認知是改革宗的信徒讀經最重要的目的,這個目標也絕非一蹴可幾,需要有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累積。就我個人的經歷而言,聖經釋義課程的步驟當然很有幫助,不過想要從讀聖經尋求屬於自己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態度與習慣。我們讀的是聖經,經文才是標的。眼光緊盯著經文,每次接近經文都好像是初見面,不斷發掘能幫助自己追尋的問題,不能通過合理性質疑檢驗的解釋不貿然接受,當然還需要多方面充實聖經背景的知識。如此,一次又一次與經文的會面,在提問、追尋、質疑、獲得信息的循環當中,我們對聖經與信仰的認知就慢慢地建立起來。不要害怕做出自己的解釋,更無須為自己今天的解釋可能被明天的解釋推翻而擔心,畢竟這就是成長的軌跡。

同作者相關文章:
根據保羅? —— 哥林多前書11章的兩個議題 (第 171 期)
不願被馴服的信仰團體 (第 157 期)
保羅要基督徒成為順民? (第 151 期)
使徒行傳想告訴我們什麼? (第 145 期)
格拉森的太陽花 (第 143 期)
我讀聖經的歷程 (第 139 期)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第 133 期)
安息日不僅僅是宗教 (第 129 期)
基督徒為何要研讀聖經? (第 122 期)
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 路加福音的拯救 (第 11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9 期 奧妙創世記 (34-3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9期  2013年  12月 奧妙創世記 139
本期主題:奧妙創世記
發行日期:2013/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奧妙創世記
簡介創世記的內容主題與神學特色
創世記一解:上帝的新文化、新人性、與新國家運動
以原住民之眼閱讀創世記
上帝與一切活物立約
從「代理孕母」夏甲的談起
我讀聖經的歷程
我如何愛上讀經?
謙卑無私的仁者——我的父親陳宗仁牧師
拯救的記號——方舟教堂
文化撞擊下的成長
誰最會照顧自己?
為的是要服侍祢
今年暑假,我在史努櫻部落教育營
從教會同性戀的爭辯中尋找第三條路──以香港教會經驗為切入點
《鄭兒玉牧師ê文化思想Kap推動:1961-2002母語寫作所顯出- -ê》序
你們一領一 我們一領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