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8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從《阿凡達》看科技與自然對立的迷思
科技有很多種發展的方向,端看它掌握在誰人的手裡。
關鍵字:
作者/房怡諒 (世新社發所研究生)

          

好來塢大片《阿凡達》在上映後造成空前的回響,至2010年1月為止,《阿凡達》在全球票房已經超越20億美元,打破《鐵達尼號》在1998年創下的18億4,300萬美元的紀錄,成為歷來最賣座的電影;同時,在《阿凡達》效應下,各界也引發了對環保、文化、族群意識多方面的廣泛討論。

 

其實從特效、場面、動作等標準來看,阿凡達的確是無可挑剔,尤其是它3D的立體效果,絕對是電影史上一大突破,加上劇情流暢,淺顯易懂,節奏感也不錯,好來塢大片的元素它大概都有了,它毫無疑問是一部成功的娛樂影片。

 

但是,一部電影之所以能稱為好電影,並不能完全只有特效,我想大部份人都能認同,特效只是手段,不能單獨以特效空前出色就評論這是一部「好電影」(「最佳特效」獎例外)。我們絕對認同《阿凡達》在電腦特效上的成功,但是劇情是《阿凡達》最大的敗筆。

 

「原初文明」最具智慧?

 

《阿凡達》是典型的好來塢奇幻冒險英雄故事:主角探險 → 與異族接觸 → 愛上異族女孩 → 發現真理 → 叛變 → 愛情糾結 → 矛盾 → 大戰 → 完美的結局 →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種千遍一律公式化的劇情了無新意,只是加入了更立體的聲色光影效果。其次,《阿凡達》劇情裡讓人訝異的是,其在電影中赤裸裸地以現代西方中心的觀點再現了非西方的「原初文明」。我們可以問的是,為何電影中納美人(Na'vi)是以類似非洲原始部落、美洲印地安人等的形象模擬而呈現? 我想不會有太多爭議的是,潘朵拉星上的納美人過著其實與美洲早期的印地安人極為相似的生活方式,例如他們都是以狩獵、馴獸、採集食物為主要的生活方式,並且與自然界和諧共處,崇拜孕育萬物的大地之母。

 

在15世紀地理大發現時,印地安人被描繪成是落後、愚昧、末開化、甚至非人類的生活方式,6百年過去了,在現代西方世界的凝視下,這種與6百年前印地安人一樣「野蠻」的生活方式在電影中竟然被描繪成是最了解大地之母、生命之秘的原初智慧!這種與自然共存的「原初文明」從來都沒改變,但是相同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的西方論述下呈現出差天共地的差別,如果現代西方社會(至少美國)如此地推崇這種親近大地的生活方式,那我們可以問,不知現在美國的印地安人的生活過得如何? 他們的生活狀況與權益是否有引起關注?

 

所以,這裡值得省思的是,真正有智慧的到底是他們,還是我們?更值得我們進一步追問的是,我們所看到的是真正的原初部落,還是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像,用以寄托美好的世外桃源?如果這種與自然共存的人們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彼此應該怎麼相處與交流? 例如在八八水災痛失家鄉的原住民,我們應該勸導他們搬下山住進國宅裡,然後教導他們更「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一如地球人要教導納美人說英文、穿牛仔褲、喝啤酒),還是協助他們在山上重建家園?原住民過著的不也是與大地共存的生活方式嗎? 可是這種強調與大地共存的生活方式要如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頭,還真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科技與自然對立?

 

再者,《阿凡達》的故事結構流於單調的二元對立情節也是不小的敗筆,我不認為它是強調「環保」或愛護大地的理念。相反地,它是深化無可避免的科技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衝突意識,並且鞏固我們社會原有「科技發展無可避免會犧牲環境」的迷思。電影中所展現的劇情是,地球上的企業集團為了奪取潘朵拉星上的稀有礦產難得素(Unobtainium)而無所不用其極摧毀納美人的自然環境,電影情節也數次交待地球因過度開發,地球的自然環境已被破壞貽盡,使得人類要覬覦他人星體的天然資源。

 

我們在這裡應該要問,科技(發展) vs 自然(環境)的衝突是否無可避免?科技的發展是否必然要犧牲自然環境?如果科技的本質就是邪惡,將必然吞噬大地環境,那為什麼會有強調永續經營的環保科技或綠色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等)的出現?

 

我們這要質疑的是,為何劇情所呈現的是科技與自然的對立? 當然,我們在這裡要求一部商業電影要處理這些比較進步的科技意識是強求,但是最可怕的是它的「不處理」反而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宣誓,難道科技除了犧牲環境以外,真的沒有其他出路?

 

要處理上述的問題,我們接下來必須再進一步追問,劇情裡面看似一場無可避免的能源爭奪(保衛)戰,它最根本的核心問題在哪裡? 因為人類用完了地球的資源,所以現在來爭奪他人星體的能源,這種掠奪他人資源的行為真的無可避免嗎?所以,科技vs自然被簡化的二元對立衝突還有第二個可被質疑的面向--科技掌握在誰的手中?

 

科技掌握在誰手裡?

 

科技不是盲目,它的發展並不是只有一個方向,科技最後會導向哪裡,端看我們如何去運用它。我想,我們應該都能認同科技是「為人服務」的,但是,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的是,科技是為「什麼人」服務?為什麼不是非洲窮人? 為什麼不是印度的貧民?為什麼不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始部落?科技不為他們服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沒錢、他們買不起科技產品!

 

簡單講,我們目前的科技是掌握在財團、大型企業的手中,科技在他們的手中的目的是賺錢,它當然也服務人們,但是是服務「付的起錢」的人們,這是基本常識,而且也是鐵一般的事實,你付不起錢,企業不會給你裝網路、電話、<

同作者相關文章:
菲律賓農民哀歌 (第 120 期)
從《阿凡達》看科技與自然對立的迷思 (第 11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8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54-5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8期  2010年  6月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118
本期主題: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發行日期:2010/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地球憲章
超越哥本哈根:回應《地球憲章》
多元與差異:從結構性多元主義觀點看環保運動的困境
從地球憲章反省台灣的土地開發政策
深耕台灣 相遇原鄉──台灣生態關懷者協會與地球憲章十周年
環境運動的轉型與昇華:「守護白海豚」國民環境信託的緣起
用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來改變世界!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打赤腳的蘭大弼醫師
加爾各答街頭孩子教我的事!--長老教會青年普世交流心得
和平環保 徒步環島
一堂日語學校的作文課:我的夢想?
從《阿凡達》看科技與自然對立的迷思
《為巴比祈禱》影評二則
神掌權s
從一則徵婚啟事說起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荷蘭人帶h3 咱e台灣話(1)
大學生的貧富現況與未來想像
沒有錢,就不能回應上帝的呼召?
與神相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