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8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多元與差異:從結構性多元主義觀點看環保運動的困境
在民主的機制和公民連結團體運作中,慢慢學習產生良性溝通,修改政策以落實環境保護並符合住民需求,這不是不可能。
關鍵字:
作者/石素英 (台灣神學院教師)

現代社會的特質之一就是多元文化發展,然而在社會多元走向當中,相對性往往困擾著人的價值觀和理解,台灣社會一直以來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掙扎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之一,面對環境污染或低放核廢儲存問題,百姓和環保團體對政府必須採取不信任的懷疑態度,彼此以取得利益或相對立場出發,特別是弱勢的一方,也要想辦法「展現實力」才能得到較大的協調空間,因為政府政策往往是既定,而民眾只能激烈抗爭或是採對立形態,影響協調過程中找到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空間。 

※基督教和結構性多元主義

改革宗神學家維爾科(Michael Welker)提出基督教上帝觀、教會結構和聖經正典的內容,作為詮釋結構性多元主義的基礎,以下提出其基督教上帝觀和教會結構的主要看法作為說明。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是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是參與人類歷史的上帝,是既有內在三一區分又合一的上帝。根據聖經創世紀的經文,上帝是一位有創意的上帝,並且是將其創意放入受造當中,日月星辰都一起管理季節運轉,天地和人也都參與在如此的創造運行中,在看來是一體的創造秩序和過程,其內部一切豐富形式(包括人有上帝形像)、運轉、規則和受造之間的互動,其實呼應上帝內在三一既區分又合一的事實。

聖經傳統指責社會的不公義,說明再好的社會秩序和法律都可能被扭曲,有功能的社會系統,包括宗教在內,都可能在道德上墮落和敗壞。舊約經文中彌賽亞受聖靈膏抹,帶來關乎上帝公義和憐憫的瞭解,不只是給猶太人,也給一切的人,不是讓猶太人變成非猶太人,非猶太人變成猶太人,而是人們從自身傳統中發現以色列的上帝也是他們的上帝(賽11:42, 61),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人因為彌賽亞所著重的公義和憐憫而認識上帝,區分偶像和真神,在全地建立和宣揚公義、憐憫和真理的上帝。舊約中先知向阿摩斯和何西阿更提出有系統性保護窮人和弱勢群體,這樣才有公義實質,教會只有行公義、好憐憫才能和教會敬拜相襯,所以熱切追求公義、真理和憐憫的教會群體,就帶出對抗社會規範的扭曲,呼應新舊約的記載。根據經文傳統,聖靈在這部份的形象有更豐富的形象,當聖靈澆灌時,更新萬物,產生豐富而活潑的秩序,先知約珥預言,「以後,我要把我的靈傾注給每一個人,你們的兒女將宣告我的信息,你們的老年人做奇異的夢,你們的年輕人看見異象,那時,我甚至要把我的靈傾注給奴僕和使女」(珥2:28-29)。新約中五旬節聖靈降臨在不同國籍、傳統和說不同語言的人身上,聖靈工作去除階級主義、性別主義和種族主義,帶來共同生活和秩序的新形式,不再是專制的,也不是摧毀人類文化的豐富和內部多元差異,而是多元主義的。

經文記載中自然、文化和政治的多元主義甚至轉換為靈性的多元主義,歌林多前書12: 7-11描述保羅的理解,聖靈的恩賜如同一個身體中各肢體的多重階級和功能性區分的肢體互動,在聖靈的澆灌下,這些原本的制度和功能產生新的轉換,因為個人身上透過聖靈澆灌產生變化,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強的弱的、說不同語言的、傳承不同傳統的,都發生變化,換句話說,創造性的差異和區別並沒有改變,但是因為社會的扭曲而產生的不公義和受壓迫的弱勢群體應該被提出來,因為真理抵擋社會扭曲,反對社會壓迫的不公義。最後,教會作為復活基督的身體,更彰顯教會多元結構,一切肢體是為了全體的好處,同時各個肢體必須追求認識彼此的差異性,這看法也是指向社會中不同群體對其獨特性的確認。

多元主義結構確認住在共同環境中,不同團體有不同價值系統,不同團體認定的最重要價值不同,必須尊重和接納秩序的不同形式。 

※社會缺乏尊重創造性的差異

上帝所創造的自然、文化和社會的多元主義來自參與在上帝的創造和其創意當中,面對台灣土地和環境受傷害情形,我們需要面對社會的嚴重扭曲。台灣社會並未尊重土地和環境的獨特性,不認為這是上帝創造和對人的祝福,看不到土地和環境運轉有著上帝創造的創意,土地和其他受造共同管理,產生季節變化和提供作物。過去台灣追求經濟發展,主要目標提昇人的物質生活,過度開發和壓榨土地,甚至污染土地。即使逐漸了解這問題,台灣的國土政策,一直還未具體落實,台灣土地在台灣著重其他利益中不斷地被剝削、不斷地受苦,然而破壞大地環境,人本身的生活也承受共同的苦難。 

深入了解台灣土地和環境議題的人,經驗例如莫拉克風災和重建,都一步步面對台灣另一個問題,就是原住民或居住山區民長期以來被台灣主流社會邊緣化的事實,所以關懷台灣土地與環境,我們不可能不關心和認真認識居住台灣地區的人,其中族群不同,因為受造原本不同,產生不同文化和世界觀,這是上帝給台灣文化和歷史的豐富內容。然而在同一個台灣社會中,權力結構中,並沒有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和生活智慧,或從其傳統智慧看見追求社會公義和真理的事實,原住民和居住偏遠地區的人,在台灣社會被邊緣化,這是台灣社會嚴重扭曲和不公義的事實。

雖然台灣土地和環境系統遭到破壞,我們也看見公民連結努力挽回大地環境的修復,台灣許多環保團體的努力,所建立的溝通和資訊平台,有教育功能、提升環保認識和連結環保運動,是結構性多元主義中最重要的一環力量。台灣生態關懷者協會本世紀初即參與聯合國推廣地球憲章的內容,成為普世環境保護運動的成員,讓台灣生態環境保護有普世的視野,同時著重推動台灣區域性發展鄉土脈絡的環境思維,在普世和在地的角度,展現環保議題認知的區域多樣性和環保合一的面向;其他團體例如看守台灣、主婦聯盟和綠色行動聯盟等都提升台灣社會對環保的認識和興趣。然而對創造性差異的了解,無法進一步落實,其中家父長制的公共政策單面推動是其中重要因素,需要進一步探討。

※家父長制的權力主流思維

以家父長制心態解決問題,本身就是無法意識其中的權力階級的問題,這種型態在台灣還算普遍,台灣社會某部分雖然有在改變,但是大體上而言還是存在這種心態,例如政府對低能核廢儲存政策的推動和說明,基本上是以宣導政策和政府作法為主,一直是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而不是要與公民連結團體對話和溝通,重新尋找政策轉圜的空間;或者過去在環保抗爭中,政府或企業用錢解決問題,息事寧人態度,對環境保護傷害很大,而人民重視賠償問題往往過於真正解決環境污染,都呈現對環境保護了解上缺乏認識。

台灣比較健康的環保抗爭轉型在於社區成為社群連結,透過環保連結團體或學者的協助,一起為社區居民在當地文化脈絡中找到社區環境出路,並且在和企業協商中取得社區發展經營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可能開花結果的未來,其中最重要還是民間團體的連結,展現台灣人對這塊土地和自身所處環境的愛和不捨。

如果政府政策的認知和執行仍是以一種家父長制的心態來執行,仍是覺得自己比公民團體優質,往往迫使民間力量尋求另一種可能,就是激烈的人民或社會運動,特別過去台灣受威權政治統治的經驗,對公共政策和執政者的心態都有一定敏感度,兩造之間如何在民主的機制和公民連結團體運作中,慢慢學習產生良性溝通,修改政策以落實環境保護並符合住民需求,這不是不可能,過去我們也經驗成功的案例,例如社區總體營造中成功例子。所以如果有人想要天真地用一個共同價值和規範,將所有公民連結團體整合起來,以為這樣是比較好的方式整合一切,都會破壞多元主義的發展,不管是用錢解決問題或過度激烈的人民運動等。 

※個體的無力感與再形塑

如果對多元主義發展具傷害性的應該是個體從社會群體關懷中疏離,個體不想參與公共生活,無法形塑社會公民連結社群,這在公民社會連結過程中可以看見,特別是走社會運動路線的環保團體,因為走在第一線,必須承載複雜而多變的情況,甚至是環保運動內部的差異和不同道德、理性認知,有時會很無力,如何在面對不同期待和目標當中,在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復興?更新?靈恩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靈恩現象 (第 138 期)
多元價值——從女性觀點出發 (第 132 期)
多元與差異:從結構性多元主義觀點看環保運動的困境 (第 118 期)
上帝怎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論上帝的全能和南亞海嘯 (第 90 期)

 


[1] Michael Welker, Christentum und strukturierter Pluralismus, in: Andreas Feldtkeller(Hg.), Konstruktive Toleranzglebter Pluralismus. Erfahrung mit dem Zusammenleben von Religionen und Kulturen, Lembeck: Frankfurt 2001, 89-107.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8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10-1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8期  2010年  6月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118
本期主題: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發行日期:2010/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地球憲章
超越哥本哈根:回應《地球憲章》
多元與差異:從結構性多元主義觀點看環保運動的困境
從地球憲章反省台灣的土地開發政策
深耕台灣 相遇原鄉──台灣生態關懷者協會與地球憲章十周年
環境運動的轉型與昇華:「守護白海豚」國民環境信託的緣起
用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來改變世界!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打赤腳的蘭大弼醫師
加爾各答街頭孩子教我的事!--長老教會青年普世交流心得
和平環保 徒步環島
一堂日語學校的作文課:我的夢想?
從《阿凡達》看科技與自然對立的迷思
《為巴比祈禱》影評二則
神掌權s
從一則徵婚啟事說起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荷蘭人帶h3 咱e台灣話(1)
大學生的貧富現況與未來想像
沒有錢,就不能回應上帝的呼召?
與神相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