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7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
|
|
感情.婚姻 |
婚姻怎能說了就是!! |
|
關鍵字: |
作者/胡素琴
(春蝶工作室負責人)
|
|
|
印度大師給一群弟子授業,弟子們要求學習令枯骨回生的咒語。
「學這麼危險的東西做什麼?」大師問道。
弟子們答說:「沒什麼!只是它能加強我們的信心。」
大師說:「孩子們,早熟的知識是件危險的東西。」
弟子問:「早熟的知識是什麼?」
大師應:「它給了人能力,但這人卻尚未有相稱的智慧知所運用。」
拗不過弟子的再三要求,大師只好將神聖咒語小聲地傳授給他們,但也再三叮嚀使用時要絕對謹慎。
過不久,這群年輕人路過沙漠,看到一堆白骨。他們帶著一般群眾慣有的輕浮,便決定唸那原本該經過長時間冥想後方可唸的咒語。
神聖的咒語才出口,枯骨就長了肉,隨即變成飢餓的狼群,撲殺過去,把人都嚼成碎塊。 ——摘自《觀蛙》一書 生活裡的規範原本是要協助我們的生活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去運用,或者在其中摻雜太多自己或他人的期待,就會讓事情變得複雜又詭異,到最後反而弄巧成拙,落得一身狼狽。
阿雅與阿宏 阿雅與阿宏經媒妁之言結婚,婚後育有二子,兩個年輕人白手起家,阿宏從事機械黑手的工作,阿雅則協助帳目的管理。小倆口偶爾鬥嘴鬧氣,她氣不過就回娘家小住幾天,過兩天氣消了就自行回家,或者阿宏工作告一段落便到娘家接回,這樣子倒也相安無事過了七、八年,直到一年前開始有了變化。
一年多前,公司業務量增加,需要人手,阿雅提議讓娘家的母親到公司工作,圖的是母親可以多一份收入,自己也多了個幫手照料小孩,阿宏並未仔細思量就同意,從此卻開始紛亂的生活。
岳母住進家中,近距離相處的摩擦增多,麻煩的是,當小倆口意見相左、爭執時,岳母加入的情況與日遽增,使得爭執變成一場混亂。從女婿的言談舉止至公司的營運,岳母有著愈來愈多的不滿和建議,這時,如果阿雅能在生活上拿定主意,事情可能不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偏偏阿雅嚴重依賴母親,處處以母親馬首是瞻。
女人的戰爭 那天,終於爆發了混戰。
親家母早已風聞阿雅母女倆的強勢作風,心疼兒子滿腹的委屈緒而去探望兒子時,不小心露了餡,於是三個女人將各自的不滿爆發開來,當街大吵,左鄰右舍勸也勸不住,緊急將外出洽公的阿宏召回。他一回來,當下傻了眼,只能硬著頭皮先將自己的母親架開;在安撫母親的那晚,阿雅母女倆就連袂返回娘家。
阿宏原本以為倆人只是回去小住幾天,沒想到隔了不久,竟接到阿雅到法院要求判決離婚的狀子;禍不單行,體弱多病的母親又突然去世。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一個人也可以? 料理完母親的喪事,心想她也應該回家了,事與願違,不管他怎麼懇求,她還是堅持離婚,認為「離婚是我的保障」。阿雅會有這樣的想法,乃因母親對她生活照顧的口頭承諾。
阿雅天真地以為離婚後,她還可以回到原來的夫妻生活,並真正掌有公司的財務大權。但兩人可以畫清公私界線,確保自己私人的利益,如擁有自己的薪水及私房錢,而家庭、公司的開銷則由阿宏來承擔。
她採取的教訓手段是:當阿宏面臨喪母之痛,需要她陪伴時,她保持冷漠;他陷入焦頭爛額的公司業務中,她袖手旁觀;在他的痛苦與需要裡,她享受到自己的被重視與成就。
如果,這是一種伎倆,那要懂得適可而止,否則是會搬石頭扎到自己的腳。
混亂的日子久了,自然會有規律產生,人會有能力找到出口;哀傷過了,人會為活下去繼續努力;阿宏在混亂中慢慢習慣,並且摸索找出獨力經營的方法,孤單無助的情緒也逐漸因家人的關懷有了舒緩。和阿雅的關係似乎不再那麼重要,於是他同意離婚,並且在財務上不手軟,該拿的一毛不能少,一切照規矩來,離了就分,沒話好說,不藕斷絲連、牽扯不清。
這時,換阿雅傻眼了,雖然離婚是她主動提的,可是她的原意只是手段,並非目的。當主客易位,她才發覺事實是難以忍受的艱鉅。錢沒了,丈夫也離去,只有辛苦撫養兩個小孩的未來等著她慢慢品嚐人生的滋味,這對教育程度不高、無一技之長的她而言,是可想而知的苦不堪言!
努力去靠近「幸福」 婚姻豈能兒戲!老一輩的人經常告誡我們,但卻未能細說分明,聰明的,一點就通,馬上記住教誨,小心避開,免得誤踩人生地雷;資質駑鈍者,則是在自己或旁人的遭遇歷練中學得教訓,欣慰地品嚐生命之味;最可憐就是那些愚笨的,未能聽見也不記取體驗,只是不斷反覆著錯誤,陷入苦難的沼泥,滿身難堪。
什麼決定是好,什麼是壞,有時很難判斷。但有種態度能影響好壞成果的走向,那就是,多為自己的幸福努力!為了自己,不輕易放棄或遺忘,再多想一下,怎樣可以讓自己往幸福的邊界更靠近一點。而它所產生的動力,往往會帶領我們拓展更寬廣的視野,事情也許就有不同的發展和結果。
離婚,對阿雅夫婦倆是個苦難。但他們如果能再為「幸福」多想一下,想再深一點,怎樣才是屬於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幸福感覺是什麼……這些想法總比離婚來得有建設,至少殺傷力不會那麼大。生活的經營其實是可以學習來的,觀念、態度的改變不容易,卻也不見得無法做到,關鍵在於對美好生活夢想的追求,因為想過好日子,所以願意忍受學習的辛苦,也因著學習,我們有了改變及實現幸福的機會。大師的弟子有了咒語而輕視學習的智慧,終於自食惡果,命喪黃泉;現代的我們不也是如此,處在資訊氾濫的年代,就如擁有了許多的生活咒語,但如果我們少了或忽略了要謹慎、學習再思考及追求夢想的智慧,那和那群弟子又有何不同呢?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事過不境遷 (第 105 期)
|
.憑什麼愛上你?! (第 98 期)
|
.過得好最重要! (第 91 期)
|
.婚姻怎能說了就是!! (第 87 期)
|
.當愛情披上謊言的糖衣 (第 85 期)
|
.真話無礙 (第 61 期)
|
.當男人離家出走時 (第 59 期)
|
.追尋幸福的蹤影 (第 54 期)
|
.大夢初醒 (第 51 期)
|
.相親真言 (第 49 期)
|
.高且將誤君期 (第 47 期)
|
.拒絕,小心點! (第 41 期)
|
.姻緣何處尋 (第 38 期)
|
.不敢上班的爸爸 (第 36 期)
|
.一切都是為最好的做準備 (第 31 期)
|
|
1.《觀蛙》,Anthony de Mello著,陳寬薇譯,光啟社,1993年。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