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7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字級調整:

老師開講
苦澀與甘甜——我的大學生活點滴
關鍵字:
作者/林信一 (長榮大學學生事務長)
雙重宗教文化的童年
  進入大學以後的學習與生活,對我未來的人生方向影響甚大。因為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兩種信仰的家庭中,父親方面從曾祖父開始,為信奉耶穌基督的緣故,受到同村村民排斥,被迫移居他鄉,祖父後來擔任長老教會之長老;母親方面則是傳統的佛道民間信仰。母親雖來自未信主家庭,但秉持嫁雞隨雞之理念,並順服擔任長老之公公的威嚴,也一直遵照《聖經》道理而行,帶領我們小孩參與教會活動與敬拜,熱心教會服事,母親終在五十六歲時受洗歸入主的名下。這期間每逢外祖父母之忌日或節日,我們總會回到舅舅家拜拜,記憶中最深刻的莫過於祭物中之「紅龜」了,因為這是在當時大拜拜才有的東西。就這樣,我在這雙重的宗教文化環境薰陶下成長。
  
懵懂的新鮮人生活
  考大學時,糊裡糊塗地考上第一屆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因為是第一屆招生,沒有過去的歷史分數記錄,更不甚清楚此系到底在學些什麼。進到學校以後,理所當然沒有學長姊,所幸學校安排土木系之學長來招呼照顧我們這一班。因此,班上同學反而更堅強、更團結,反正新生盃與系際盃球賽都是同一批人出賽。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很多同學參加插班考試,但只有兩人成功轉到台大,休學、轉系的也有四、五人,故留下來的只好認命了。

  大學面臨的是一種陌生且新穎的日子,真正體會到獨立自主的生活,但也可說是有一點茫然,不像以前在家有父母監督,所有作息皆為了一遠大且具體的目標——聯考。對於環境工程,只意識到應是學習處理環境問題之學科,但其內容或課程配當就不甚了解,但既然做了過河卒子,只好拼命向前衝。雖然對於未來所要學的不甚明瞭,但老師們皆要求大家把基礎打好,以備未來發展。猶記得因為是新系,系上無完善的實驗空間,所幸興大其他系所尚具規模,故我們的課程及實驗就到相關學系去進行,例如生物、微生物到植病系,化學、有機化學到應化系,流力、結構及材料就留在土木系。每位老師和助教們皆視我們為己出,不因是外系,就有所放水,現在回想起來,能如此周遊各系,系上專任老師少,故較專注基礎科目之學習,也是一大特色。
  
打好基礎,漸入專業領域
  我念大學的時候,社會大眾對環境保護的觀念仍相當陌生。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建設劇增,台灣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靠著學者們的努力與各種媒體的傳播,一般民眾漸漸的了解環境保護的內涵與特性,會想到若有一個區域受到破壞,其他鄰近的地區也會受到影響,體認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恐怖後果。各地湧現的環保運動,也督促政府更重視此一世界潮流的問題,從政府1982年1月成立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到1987年8月改制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可見其一斑,這同時也給學環保的同學更多的出路。這幾年環保教育的發展,除了強調探討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或減輕問題的對策,亦朝向更重視環境問題之產生因素與影響程度,尋求其因應之道,並找尋替代能源和回收資源,以避免環境污染,確實考量環境與資源的有限性,預防環境品質被破壞。

  那時對於未來,大家的目標不外乎先畢業,然後是進修或先就業,再做打算,因此計畫深造的同學就開始預備TOEFL、GRE考試,或準備考研究所,有的同學就朝高考及技師考試方向準備,但也有同時進行的,只是對於高考大家不甚有把握;另外有部分同學決定不朝環工方向發展,就做他們想做的,生活得非常愜意。那時雖然師資缺乏,但是同學們似乎不受影響,大家日後仍然發展得相當不錯,或許這和時機有關,但先將基礎建立好,路途必然寬闊,而且還能夠隨著時勢的變化,持續不斷學習新開發的科技。

酸澀又甜蜜的兄妹班
  除此之外,那時候同學之間感情相當好,除上課、考試會在一起切磋外,吃飯、打球、玩樂皆在一起,並且還集體向外發展,找了女同學較多且低我們二年級的班級,當作「兄妹班」,辦了好幾回大小活動,例如露營、夜遊或是閩南語演講比賽等,私自約會的更不計其數,也配了好幾對。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最後是無一對成局,至今仍以學長學妹相對待,留下酸澀又帶點甜蜜的回憶。
  
在關心與服事中成長
  大一時我心中是有一點不滿與不平衡,不明瞭為何會掉到這個系,加上家庭因素和新環境的緣故,便重新思考為何要接受這信仰,以前是「拿香跟著拜」,現在自主時間變多了,能有反省的機會,在這新的轉捩點上,開始想到成為人的意義何在?為何要活在這世上?未來又將如何?思維及此,不僅有點茫茫然,甚至有點恐懼!所幸藉著團契兄姊們的關心和帶領,讓我繼續在信仰道路上奔走,正如〈詩篇〉34篇4節所記載:「我祈求上主,他就垂聽;他救我脫離一切的恐懼。」大學時的團契生活,增加我成長與成熟的機會,那時的每週小組查經及團契造就聚會,一次一次地啟發引導我更明白上帝的愛;透過團契弟兄姊妹的相互扶持與代禱,更深深體會到分擔憂慮與關懷別人的喜樂。最難以忘記的是大家同心禱告的情景,藉著查經,更讓《聖經》中的話語成為生活和信仰上的準則。「上帝信守他的每一個應許。他像盾牌,衛護所有投靠他的人。」(箴言30:5)

  那時在校園裡不允許有團契組織,更不用談借場地辦傳福音的活動,依稀記得只有一次是以僑生同學名義辦演唱晚會,請來美國某福音詩歌佈道團,宣傳上故意不強調是傳福音性質之音樂會,故吸引不少同學到場。整個演唱晚會內容全部以英文演唱和傳講信息,福音單張和《聖經》就在校門口外分送,不為難訓導處的教官們,這樣一切就相安無事。現在我擔任學務長,即原來的訓導長,回想這段往事,真的有無限感慨。

團契生活的插曲
  猶記得那時團契中高我一屆的弟兄們,人數眾多、向心力強,並且在教會與團契的服事中無私地奉獻和付出,經常是團進團出的,除服事與聚會外,時常把姊妹們冷落在一旁。故輔導姊姊實在看不下去,有一次把他們集合起來,告誡一番說:「你們愛主、熱心服事是很美好,可是難道你們對團契的姊妹一點感動都沒有嗎?」這是我團契生活中記憶深刻的小插曲。另外我有一個同班同學,是很早就立志要奉獻全時間服事的弟兄,每週日早上就會到宿舍邀同學去聚會,同學對他敬畏有加,目前他已成為傳道人,同學們每憶起此景,無不懷念。

開闊心胸,學習成長
  在大學的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受到當時的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同學們從不同地區而來齊聚一堂,彼此間之差異、異性間之交往,都會影響自已原本的思想觀念,故包容別人不同的價值選擇,學習相異之處,以開闊的心胸看待,不一味的排斥或盲從,而能共同學習成長,都是很重要的。大學是進一步學習與追尋的好環境,多彩的生活中,有時無法面面俱到,須有所取捨,自己所選擇的,就要自己承擔結果。令人懷念的大學生活值得珍惜,未知的旅程亦等待我們繼續邁進。願我們發揮上帝所賜的才能,不斷地學習,更加體驗他的救贖和同在,並以實際行動回應信仰上的認知。
同作者相關文章:
苦澀與甘甜——我的大學生活點滴 (第 8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7 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67-6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7期  2005年  4月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87
本期主題: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發行日期:2005/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白浪和「山地人」真的不一樣
從經濟正義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與貧窮
教會部落化,部落教會化
把原住民青年找回來!
台灣原住民教會的展望
吼臘.帖木牧師——泰雅爾族福音拓荒人物小傳
重建.自治.達娜伊谷
彰山教會的原住民事工
南島美人節——Pinaski的盛會
福爾摩沙台灣島
何謂「靈修神學」?
婚姻怎能說了就是!!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
蒙恩獲救 死裡逃生
感恩、喜樂的事奉
別了,沒有牽掛,只有感恩
把「敬拜讚美」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禮拜
讓我們一起來作夢!
戰皆不義:非暴力與基督信仰
苦澀與甘甜——我的大學生活點滴
我在補習班的團契
打開聖誕禮物後……
生命裡的安寧氣息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系列~誰的神研?誰的大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