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1期 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
|
|
本期主題 |
大專工作的獨特性與必要性——牧養長青團契的挑戰 |
|
關鍵字: |
作者/蔡幸昇
(台北大直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
|
|
前言 「來自長青」到「服事長青」可說是我的寫照,1981年自文化大學畢業,離開文化長青至今,已經23年了。2003年文化長青團契才剛慶祝成立30週年,而今年又是北區大專工作滿50週年的重要歷史時刻。作為長青人,現在又是七星中會大專部部長、北區大專事工委員會的主委,我真的離不開長青,也對長青有著深刻的感情,我想這大概是所有長青畢契的心聲吧!
長老教會的大專工作有很多美好的傳統與特色,但無可諱言的隨著年代的變化,現在大學世界裡的長青成員多半是經過x世代、y世代、e世代,甚至是「吞世代」(tweens)洗禮的大學生,他們是在資訊媒體中長大的一代,受到社會、文化、教育、政治變遷的衝擊,無論人際網絡、吸收新聞、與人對話、表達意見、價值判斷、對網路的依賴、對信仰的觀點,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他們對大專團契的認知與參與。
失去青年的教會就沒有未來的願景,輕忽大專工作的教會也將喪失栽培教會未來領導人才的機制與管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2005年將迎接設教140年,以新的思維與行動重新評價具有獨特性的大專工作是必要而迫切的。在此,提出一些個人的淺見來分享,希望有更多人一起關心大專事工。
一、建立整全的大專工作方案 根據我這幾年參與大專工作所獲知的實際數據,發現各團契聚會人數與過去比較,普遍都有流失與減少的趨勢;另一方面,長青團契的工作者人數不足、異動的頻率過高,顯示具有使命感、願意長期委身與投入大專工作的牧師、傳道師十分不足。加上與地方教會的互動關係脫節,導致許多牧師對大專工作十分陌生與冷漠,甚至產生誤解,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由此可見,這幾個亟待突破的瓶頸,必須儘快的面對,並尋求對策,否則將影響未來長青團契的永續發展。
現在牧養大學生的難度比過去高,要付出的心力比過去多,所以我認為大專工作必須建立清晰的目標導向,以及靈活的牧養架構。
(1)關係化牧養 新世代的大學生代表他們是相當有主見、現代感的族群,自我中心主義及快速文化興起,除了敢秀、勇於表現外,多半不喜歡被拘束或限制,相對的人際關係疏離,耐心不夠,責任感也嫌薄弱。但他們希望被瞭解,努力尋求意義與價值。很可惜的是,大專工作往往不自覺的落入了這困境中,仍以節目或活動取代長時間的關係建立,以為設計精彩的節目就能吸引契友參加聚會或改變信仰的動機。 現在長青團契多半會長都是一學期一任,換言之,一年要換兩次會長,每個會長的風格、特質、參與度都不一樣,使得團契的異象與目標常會因人而異,有時整個團契垮下去就在轉眼之間。加上目前一個大專工作者往往要兼顧四個以上團契,輔導者只能蜻蜓點水,根本談不上深度牧養。
年輕的大學生最需要的是亦師亦友的導師(mentors),成為他們生命教育學習的榜樣。其實真正的親密關係,是要讓契友與上帝、別人、土地的關係昇化,讓契友真實的享受團契與教會的生活,建立牧養的生命關係。所以我們必須積極尋找、栽培更多專職的工作者去牧養關照大學生,如同差派宣教師到大學世界一樣,長時間深入的陪伴他們,與契友一起相處、生活及溝通,用生命影響生命,大專事工能牧養、造就教會新一代的年輕領袖,這樣才能讓長青團契成為充滿關係、溫馨與互愛的大家庭,延續整個大專事工的使命。
(2)多元化牧養 台灣的城鄉差距已縮小,大學設立的數目更大幅增加,以長青團契的現狀能做的服務廣度與深度也顯得有限,大學生既已習慣多元化的思想與選擇,我們的大專工作必須亡羊補牢及未雨綢繆。二、三十年前大學生少有機車、汽車,也很少去打工,更沒有KTV、手機、個人電腦,所以常一起遊山玩水、讀好書分享、購買《聖經》釋義研經,團契幾乎就是家的代名詞。現在的大環境與現實都改變了,長青團契需要更多謙卑的反省,整理、分析既有的模式與傳統,大專工作要有所突破,應該有多元化的接觸管道及牧養方式,一成不變或僵硬的方式,只會讓擁有多元選擇權的大學生將長青團契放在次要的位置或落後的選項。我們應該捕捉現代大學生的脈動,掌握其他教派或機構對於大學校園事工的動態與策略,隨時做出因應對策。
未來長青團契的牧養必須加強現代科技的運用,將信仰注入科技,也藉科技協助牧養,大學生需要群體和交談,需要有人分擔內心的煩擾與壓力。電腦網路、電子郵件、手機簡訊都可以成為關懷牧養的協助工具(enabling tools),我們要有智慧善用資訊媒體與科技產物,以年輕人為本,與年輕人同行。
另外也應深入瞭解小組的牧養系統,讓契友藉此經歷歸屬感及被需要感,透過有系統、有效率的門徒裝備課程,作為牧養的模式,除了奠定神學與《聖經》的基礎外,生命、品格教育也不可忽視,並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願意參與宣教、關心鄉土與弱勢族群,讓長青團契在大專工作,無論在信仰、學業、事奉、事業、婚姻各方面都能真正發揮功能,幫助契友成熟與成長。
二、建立互惠的社區伙伴機制
(1)地方教會牧長的參與 地方教會通常擁有較佳的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如何喚起地方教會的牧師或長執關心大專工作,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過去一、二十年前,我在文化長青的時代,大專工作者會鼓舞中南部北上唸書的契友,週末或主日能下山到台北附近教會聚會、服事,與當地教會的牧師、長執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尊賢教會、劍橋教會和蘭雅教會都曾經是許多文化長青人共同的記憶。但近年來,大專工作過度強調長青團契的自主性,以團契替代了教會,對契友的教會生活缺乏有效的輔導,甚至不積極鼓勵參與教會的聚會或服事,美其名不增加團契契友的負擔,卻無形中讓長青團契與地方教會產生脫節。過去我們批評校園團契忽略教會的參與,如今我們不能重蹈別人的覆轍,大專工作者應主動與地方教會的牧師、長執溝通分享,彼此互惠互助,建立社區的伙伴關係。
基隆安樂基督長老教會在2002年主動提供增加一名大專工作者的全部費用,包括謝禮、住宿及各項補助,而人事權則歸大專學生中心,這種以實際行動支持大專工作、參與大專工作是地方教會可以借鏡的極佳典範。未來可以鼓勵一間單獨或聯合多間地方教會,以具體行動共同支持大專工作,以差派宣教師進入校園的觀念,延伸教會的宣教範疇與觸角。
(2)在校教師及畢契的分工 長老教會在全國各大專院校中,一定有許多信徒是校園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助教或職員,只要有參與的熱心與意願,都應該鼓勵他們投入長青團契,協助大專工作者進一步投入牧養的工作。大學人力銀行的建立,進一步接觸與邀請都是必要的。各長青團契也應該積極發展畢契的後援力量,讓散居各地的畢契能夠帶職重回長青團契,與大專工作者分工合作,出錢出力,相信一定能替長青團契開創新的格局。
大專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脫離大學校園而離群生存,長青團契不能只滿足於建立更多大學的據點,但只有個位數人數的聚會而已,更不能脫離對大學世界宣教的理想,所以大專工作不能僅靠牧師、傳道師這樣的全職工作者獨撐大局,而是要建立大專工作的團隊,集合大學教師與畢業契友的人力資源,按各團契的需要互相配搭,這才是大專工作深化落實的關鍵所在。 結論 以賽亞先知給我們一段鼓勵的話:「年輕人會疲乏;強壯的青年也會困倦。但是倚靠上主的人,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他們會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他們奔跑不疲乏;他們行走不困倦。」(賽40:30-31)大專工作雖有瓶頸,但大專工作的契機就是肯定過去50年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因稍有的成就而自滿,也不因面臨的挑戰而退縮,大專工作需要從牧養的角度切入,重新出發,讓大專工作有更清晰的目標導向,同時擬定更有果效的牧養架構。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大專工作的獨特性與必要性——牧養長青團契的挑戰 (第 81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