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8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
|
|
潮流.脈動 |
淺談東瀛偶像流行風 |
|
關鍵字: |
作者/YuYA
(教會青年)
|
|
|
近幾年來,台灣文化面臨了相當大的衝擊,尤其青少年更是大量吸收了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次文化。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年輕的一代近乎瘋狂的迷上外來文化?又為什麼傳統的,或說本土的文化無法留住青少年的心?是偶然、巧合?還是有其必然性?在「哈日」、「韓流」等外來次文化衝擊下的我們,又該如何自處?本文目的不在於解開這所有的問號,也無能為力。但筆者希望能夠以自己曾經參與日本演藝工作的一點小小經驗,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思考,以日本演藝圈這個角度切入,輔以日常生活之所見,試圖找出一些答案。
如果下午閒來沒事,不妨到街上走走;將可以發現路上年輕人的打扮和東京澀谷街頭的年輕人愈來愈像;而路上店家的音樂早已從古早的西洋流行樂換成日本舞曲,再變成現在的華麗搖滾、R&B,不久前才聽到的熱門曲,現在早就被取代了。前陣子才流行的軍裝、灰色、民俗風……不是被淘汰,就是又改良了。是的,這就是流行的風潮,一種來得快,去得也快,卻無法阻擋的社會現象。這輩的年輕人既沒經歷戰爭的生活,也非出生在戰後重建物資缺乏的年代,從小就生長在沒有匱乏的環境。對於這樣的年輕人,要寄望他們仍然滿足於玩玩上一代的遊戲,是強人所難的事。 那麼現代的年輕人究竟在想些什麼呢?最明顯的便是「速食文化」所帶來的價值觀:重方便不願等待、重享受卻鮮少付出。由於時代的進步,整個社會的視野都變寬廣了,這輩的青少年比起以前更有機會接觸外國先進的文化。同時這些所謂的先進文化也十分資本主義式地想要拓張市場,而年輕人卻只看到先進國家的科技、風行的事物。並沒有,也不可能先反省自己所身處的文化位置,直覺地就往這個方向靠攏、認同。於是愈來愈多的外商、外文雜誌看好並進駐台灣市場,表面上台灣是越來越國際化了。然而實質上卻是將這些外地文化一點一滴地灌輸到接受度、流行敏感度較高,但反省能力卻不足的青少年身上。加上成功的市場行銷策略,打出一波又一波的流行訊息,讓人覺得沒有跟著認同、消費,就趕不上潮流、跟不上時代,在同儕團體的鼓動下,很容易就人云亦云。相對的,在本土文化中,看不到整體的市場行銷,缺乏讓青少年風靡的「造勢」,無法獲得普遍的認同。有時候想做些事情不是虎頭蛇尾,就是讓人感覺「刻意」在保留傳統文化;前陣子好不容易誕生了國內第一部「布袋戲」電影,聲勢也頗為浩大,卻還是賠錢,這樣沈重的心情,當然無法吸引多數年輕人駐足。 舉年輕族群的「偶像文化」來說:日本經紀公司在塑造一位明星,真可用「偶像工業」來加以形容。一位藝人在出道前,大多經過許多訓練,更有長達數年的例子,一出道就已經很瞭解整個圈子的生態。所有進退應對、舉手投足都受過嚴謹的訓練,連標準笑容都是練習過的,再加上「定位」清楚,訴求的年齡層事先都有規畫,這些明星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其訴求的年齡層。消費者在面對這種有組織的推銷,想要招架是難上加難。 偶像講求的是曝光的機會;曝光率越高、和大眾互動越頻繁的明星自然就受人喜愛。在日本,「偶像劇」這個管道可真是再厲害也不過了。試想一位藝人,出唱片時有宣傳期露臉,在宣傳期外可以以拍戲維持曝光率,又有廣播節目、廣告、活動……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聽到這個明星的身影。我的經驗就遇到有明星拍戲拍到一半,需要赴電視通告,回來後還得以手機和廣播節目連線,再應付現場媒體記者的訪問拍照,這樣的密集曝光,也難怪讓少男少女為之瘋狂。提到偶像劇,便不得不拿來與台灣相比較,為什麼我們一味喜歡看日劇、港劇甚至韓劇,卻對本土的連續劇興趣缺缺?外國的連續劇,常以年輕偶像為主角,一方面吸引更多年輕人收看,一方面也可以讓明星維持高檔的曝光率,一石二鳥;加上劇本取自生活周遭,雖然誇張卻十分親切。每部偶像劇只有十來集,劇情緊湊且明星檔期也較好控制,更間接塑造了明星本身在觀眾心目中的性格,讓觀眾不僅有機會看到喜愛的明星說話、談戀愛,也增加了許多幻想的空間。台灣的連續劇雖然有很不錯的演員,但是年齡層都偏高,怎麼看都是那幾個面孔。不同的連續劇,主角們只是換了個名字,劇本內容也都差不多。以年輕人求新求變的角度來看,根本引不起興趣。 而台灣的偶像明星卻鮮少參與連續劇的拍攝,一方面是連續劇動輒三、四十集,明星既沒有受過戲劇訓練,檔期也不易敲定;另一方面也沒有適合發揮的劇本。在台灣看古裝劇,常常會發生劇中時代和戲服根本不對的情況,但是也許大家都忽略了,或是根本不在意。但以我在日本的經驗,導演可以為了衣服紮進褲子與否的問題,重拍之前所有錯誤的地方,這種處理影片的態度及其認真拍戲的精神值得我們反省。 再來談到漫畫的問題,以青少年最喜歡的漫畫作為文化侵略的媒介是再簡單也不過了。日本漫畫家在熬出頭之前,通常都是跟在大師後學習多年才有自己的作品,很多漫畫都會和其他產品配合,以製造多贏的機會。一個原創故事以漫畫呈現,後來出小說,搬上電視(可分為卡通版與真人版,真人版的部分不用說,就是找明星來演偶像劇……),甚至拍成電影(又可分為卡通版與真人版……),是司空見慣的事。在此同時,周邊商品如玩具、文具、飾品……同時侵蝕著消費者的荷包。問問自己,是否也消費了很多日本漫畫、卡通的周邊產品?在台灣,首先遇到的是環境的問題,台灣沒有那麼大的市場養活本土漫畫家;再來是組織的問題,一位新進漫畫家想連載作品的管道有限。還有畫風多有日本漫畫的味道、原創性不足、劇本不夠吸引人等等,都是關鍵所在;縱使偶有佳作也都是曇花一現,無法長久持續人氣。 是的,台灣終究是抵擋不住這種攻勢,由於先天上市場不大,使我們無法花大錢包裝,因此勢必會受到其他強勢主流文化的侵略。如果能從其他文化擷取優點,並未是不好的事,文化也需要經由交流,才能更加認識對方。但是重要的是必須審思這些外來文化的內容,這些文化常常會帶給身處異文化的我們很大的衝擊,成年人看了也許可以理解;但是讓年輕人看了也許就會混淆了其價值觀,把自己投射到對方的社會環境中,而有了錯誤的認知。再以日本為例,日本社會「性文化」開放,人民對性的態度和我們不同,連便利商店中的成人雜誌也可以任人取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和我們比起來,很顯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我們的少年人卻很可能只看到表面,忽略了文化的層次,而模仿起其中的行為、價值觀。在日本是不需要當兵的,青少年大多奉行著「享樂文化」,很多的產品因著這樣的文化而產生,其本身所帶來的意義其實並不正面,要如何使我們不要陷入這樣的劣質文化,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只是為了填版面的雜記 (第 60 期)
|
.淺談東瀛偶像流行風 (第 58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