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晚孕、不孕?一位生養3個孩子的母親告訴我,如果政府能促進友善的育兒環境,會有更多人願意生孩子。我曾在女宣456期談到台灣社會要朝向共享、共好、共承擔的育兒環境。但是,不是每個想生育的婦女,都能順利生子,現今社會面臨了晚婚、不孕的問題,不是想生就能生!各國為了提高生育率,不斷地在現有的政策中,尋找創新方案,鼓勵生育。這篇文章將帶大家一起來認識「生殖醫學補助」是什麼?年輕人在婚育與事業發展間的兩難、社會如何支持育兒家庭來探討。
不孕症的定義是指有規則的性行為一年以上卻無法受孕,國民健康署(2019)統計不孕主要的原因包括卵巢因素(33.4%)、多種因素(31.1%)及男性因素(10.9%)。台灣擁有尖端的醫療技術,試管懷孕率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眾所皆知,試管嬰兒費用高昂,抽血檢查、精液分析、荷爾蒙檢查、子宮鏡檢查、排卵針、取卵手術、冷凍卵子等費用,最少12萬元起跳,所費不貲,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輕易嘗試的。多數夫妻求子歷程從檢查、一系列的評估、嘗試算時間同房到試管嬰兒,承受期待落空的心理壓力,整個備孕的過程,相當艱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110年7月1日起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提高產檢次數及增加項目,適用對象為:1.妻子未滿45歲,2.夫妻至少一方具中華民國國籍,3.經人工生殖機構施術醫師診斷不孕,必須接受體外授精人工生殖技術,符合此三項條件,不孕夫妻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可以獲得政府的補助。原先僅補助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現已擴大到一般家庭。補助次數也從只有1次修改為:每胎次妻小於40歲補助上限6次,以及妻40~44歲補助上限3次。首次申請者,實支實付上限為10萬元,再次申請上限為6萬元。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仍維持每次申請補助上限為15萬元。上述補助非一次性給付,乃依試管嬰兒療程進度核定不同的額度補助上限。在胚胎培養階段,補助上限7萬,在胚胎植入階段補助3萬。截至111年12月14日,已有56,245件申請通過,39,196件已完成療程,累計補助金額達28億,受補助夫妻共5,838對,產下6,545名嬰兒,可見這項政策對不孕夫妻的實質幫助很大,實現了擁有自己的孩子的夢想。
國民健康署及醫學專家都建議,生育規劃要趁早。但是,隨著社會價值觀重視個人生涯發展,尤其重視職涯發展,結婚與生育一再推遲。民國100年男性初婚平均為31.8歲,到了110年則推遲到32.3歲,女性初婚29.4歲,到了110年推遲到30.4歲。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101年35歲以上高齡產婦佔19%,到了109年已占32%,越來越晚婚。影響年輕人結婚、生子的因素非常複雜,長期的教育和補習,大學畢業已經22歲、工作和經濟的不穩定性、高房價、成家難等因素。若從微觀層面來分析,多半和自己的生涯規劃有關係,誰不想趁年輕,好好拼事業?袁詠蓁、孔祥明(2022)指出,台灣男性受到經濟能力高度期待的影響,延遲進入婚姻。而女性則較抗拒傳統婚姻價值觀的束縛、擔憂未來的姻親關係而抱持消極的態度。以結構層面的影響來分析,晚婚則受到傳統婚姻傳宗接代的價值觀挑戰、台灣高離婚率使年輕人怯步,沒有婚姻模範可供學習。
根植在基督教的信仰,我的家庭常常談婚姻與生育的議題。神所創造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群體,因不同宗族而形成多元的社會。聖經說:按時候結果子。整本聖經我沒讀到要先有穩定的工作、買房,才能成家,這是現代社會的價值。許多基督徒是以神所設計的美好,來成全子女的婚育歷程。按著聖經真理,我會跟孩子談家庭價值,而不會只是談個人價值。什麼是個人價值呢?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在生涯發展中,按著個人發展的目標,完成學業、取得證照、有一定的經濟水準、有個人的興趣、嗜好,而現代社會比較重視個人價值。太重視個人價值有可能會影響群體利益,這就是現代人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在婚育中所做的取捨。
基督教很重視家庭價值。家庭是孕育一個人生命成長很重要的基地,個人生涯發展能有豐富的成果,取決於家庭、教會、社區、社會所提供的資源,以支持個人的發展。聖經也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因此,兩人成為一體建立家庭,是實踐家庭價值、生養眾多、傳承很重要的使命。家庭是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當家庭價值有所傳承,創世紀9章神說,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昌盛繁茂。所以,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不要過度地重視「事業成就」而影響孕育。
在育兒政策面,建議政府能有更積極回應的態度。目前政府實施成家租金補貼方案中,針對符合「家庭年所得及財產限制」的夫妻,可申請補貼租金,新婚加碼1.3倍,育有未成年子女(含胎兒)加碼1.4倍,若有2名子女加碼1.6倍,3名子女1.8倍。除了給錢,政府若能和民間團體合作,提供更貼近的服務,將有利於營造友善的育兒環境。例如:大學宿舍規劃家庭宿舍。尤其是研究生,有些已結婚有孩子,校園能提供學生家庭宿舍,也可以發展共融的校園生活環境。老人身障者有復康巴士的接送,幼兒托育也可以思考如何分擔父母接送孩子的交通時間成本。我常看到家長用機車載著幼兒去醫院或診所,停車位難找,又要帶著幼兒穿過危險的馬路!日本流山市創新「站前臨托轉運」服務,父母在每日通勤的路線,可使用設在車站內的「臨托轉運」服務,娃娃車會來接送孩子到托兒所,傍晚再送回臨托中心,如果需要臨時加班也能延長托兒時間。屏東縣政府就提供孕婦計程車接送到醫院產檢的服務,這些都是政府可以承擔統籌、協調、連結的角色,以營造更友善、更貼近需求的創新服務。
再回到那位生養3個孩子的母親身上,她說,以現行的托育補助政策,如果她的孩子都在3歲以下,每個月可以領到16,500元到25,500元不等的補助金,但她其實更渴望的是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來改善育兒環境,使公共的資源,能發揮更大的效益。我相信神所創造的美好中,有祂的美意:按時候結果子!希望我們能多省思在生活中,一起營造一個好生養的環境。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鼓勵大家在自己的教會,觀察育兒環境需要改善的空間或服務有哪些?從自己的教會開始,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您是育兒家長,您看見了哪些需求呢?又或者,您自己就是育兒家長,您會給教會或政府什麼建議?期待有您的加入,讓育兒環境更友善。
|